郝肖天
瀆職罪因果關系的判斷,需要借助客觀歸責理論的基本觀點。這是因為:一方面,相當理論由于在行政前置義務的判斷上具有模糊性,因而會對瀆職罪因果關系的判斷帶來重大困難;另一方面,條件理論也存在缺陷。相比之下,客觀歸責理論則較為圓滿地解決了這兩種理論的不足,進而為瀆職犯罪的因果關系判斷提供了一條有效路徑。
一、瀆職主體違反義務的危險判斷
瀆職不法行為主體以行政前置義務的違反,實現了對規范所不容許的危險的創設。瀆職不法行為往往以不作為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樸素的法感情卻要求對其予以合理的處罰。因此,規范價值上的負面評價,就成為處罰的實質根據。由此就連帶產生了如下的問題,即行為的負價值判斷在結果已然發生的情況下是否就可以停止?筆者認為,我們必須在結果與行為之間增加一個義務違反為判斷要素。否則,就極有可能導致處罰范圍的擴大化以及處罰根據的模糊化。更為重要的是,規范不容許的危險,其邏輯前提即規范要求必須明確。詳言之,行政前置義務的違反,必須考慮到違反義務的方式、程度等各種情節,并且以同等領域的一般人為標準對處罰范圍加以合理的限制。除此之外,考慮到規范所不容許的危險與行政法前置義務仍然過于寬泛,因此,有必要對非實質性的行政義務予以剔除。至于實質性行政義務,則要結合個案的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分析。
二、違反義務與介入因素促成危險的現實化
瀆職不法行為主體對實質性行政前置義務的違反與介入因素相結合,最終促使已然產生的危險現實化。既然客觀的危害是雙方行為所產生的不法后果,那么,是否可以將最終的結果歸屬于行政前置義務違反行為所創設的危險,就需要具體的判斷。毋庸置疑,任何介入因素的出現,都會將已然產生的因果流程產生影響。同樣,并非任何介入因素都會切斷已然產生的歸責判斷進程。畢竟介入因素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可能是自然力,也可能是他人有意為之,更有可能是瀆職主體的行為給對方提供了不法行為的機會,進而間接促成了行為人的行為決意。因此,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了介入因素的出現,判斷危險實現是否可以歸責于違反行政義務的行為,都必須堅持相當性標準。這里的相當性標準,即考慮這種情況是否為一般人的經驗所不能預見。當然,如果介入因素是故意犯罪行為,無疑會大大降低行為人的責任。
三、構成要件之危害結果的評價
瀆職不法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是構成要件所禁止的結果。瀆職犯罪的主體是承擔相關義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因此,不能將其無法控制的事件或行為導致的結果予以不法評價。否則,就會人人自危,乃至限制人的正常行為。由于構成要件所欲防止的結果較為抽象,因此,需要根據具體主體在具體事項中的責任完成對行為的評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無力履行義務卻不予以拒絕的主體,不能因為其無力履行義務而不予處罰。因為此處存在著獨立的義務接受決定,其理由與處罰無證駕駛發生交通事故的行為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瀆職犯罪是帶有背信色彩的犯罪類型。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將催生更多的行政義務,行政義務構成了瀆職犯罪的邏輯前提。這一點對于瀆職犯罪因果關系的判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危險實現的分析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