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嬌
摘 要:愛玩是每個兒童的天性,游戲在兒童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從班級互動、引導交往,空間立體、多層體驗,主題領銜、促進發展,區角為主、指導創新四方面,研究如何通過游戲創新提高兒童教育活力,從而為兒童提供更好的游戲環境,將游戲精神發揮到極致。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創新;游戲精神;活力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33-01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愛玩是兒童內心活動的表現,游戲對兒童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教育的靈魂在于游戲精神,從游戲精神的角度審視當前的幼兒教育不難看出,雖然大多數幼兒園的教育形式以游戲為主,但在組織形式上卻存在忽視游戲精神的現象。形式單一枯燥、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造成了幼兒游戲教育的生命力不斷枯萎。因此,幼兒游戲組織形式的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班級互動,引導交往
幼兒時期是決定人一生的重要階段,因此幼兒教育至關重要。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發現,如果只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游戲有很多不足,一是幼兒活動范圍較小,二是與其他小伙伴接觸機會少。因此,以平行班為單位進行游戲,既能擴大幼兒的活動范圍,又能增加幼兒之間相互接觸的機會,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以某幼兒園開展的“寶寶家”活動為例,據教師介紹,之前每個班級都會創設這個區角。自從實施平行班之后,改為只在小班年級設立這個區域,這個區域包含客廳、廚房、書房、臥室等,幼兒利用身邊的材料去制作“家具”“廚房用品”“電器”等,從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家庭居住空間。在設計過程中,幼兒們體驗了自己動手的樂趣。同時,豐富的活動材料也給幼兒帶來了更多的游戲樂趣,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滿足了不同幼兒的需求。平行班互動與合作的游戲形式打破了班級的空間約束,使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認識更多的朋友,體驗到合作的精神,培養了人際交流的能力。
二、空間立體,多層體驗
受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之間的差異不僅表現在不同年齡的幼兒之間,同齡幼兒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因此出現了一種在平行班的基礎上打破原來的班級界限,以全園為單位開展游戲的模式。這種游戲模式使游戲材料大大豐富,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以某幼兒園開展的以全園為單位的游戲“舊物市場”為案例,該幼兒園在園內開辟了一個供小、中、大班幼兒活動的區域。這個區域存放著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來自不同班級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游戲環節。這種游戲模式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對小班的幼兒來說,他們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對于中班、大班的幼兒來說,在與小班的幼兒的相處過程中,逐步培養了責任意識和榜樣意識,謙和友好的品質也得到培養。
三、主題領銜,促進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幼兒園應做到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愉悅舒適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在幼兒園能夠健康發展。因此,意向明確、適合全園幼兒共同參與的主題游戲受到好評。比如,在以“遨游太空”為主題的主題活動中,幼兒們模仿航天員遨游太空,親身體驗科技的無窮魅力,能夠喚起他們對未知科學世界的探索興趣。再如,在“寶寶自己買東西”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既切實體會了購物的流程,又對貨幣有了初步認知。富有時代生活氣息的游戲能夠開拓幼兒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主題游戲能夠更好地讓幼兒了解主題游戲所涉及的主題文化,更加全面、直觀地認識事物。同時,幼兒在與不同年齡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增強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區角為主,指導創新
在幼兒時期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極為重要,而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游戲來發現。另一種幼兒園游戲創新形式就是區角教學,教師要通過合理利用幼兒園的活動室和室外活動場地設置合適的區角活動,使園內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游戲場所。例如,在一個主題性區角案例“找朋友”中,幼兒教師可提供許多與活動相關的素材圖片,如鋼筆和墨水、小鳥和大樹、木筷和碗、茶壺和杯子的圖片等。當教師把這些材料與圖片放到區角活動區域中后,幼兒馬上產生了興趣,但也只是觀察單張的圖片,沒有想到要把這些圖片配對起來。這時,教師就要去引導幼兒發現這些圖片的聯系,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幼兒便可以很容易地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游戲中學到知識。區角教學這種游戲形式既可以使固定的區角起到和游戲保持聯系的用途,又可以快速直接地調動幼兒的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建立起獨立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五、結束語
總之,不斷探索幼兒游戲組織形式,不斷去創新是當代社會對幼兒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進步發展的必然。因此,幼兒教師只有始終秉承將幼兒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推陳出新,才能真正創造出適合幼兒學習游戲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建平.論幼兒數學區角活動中的主動探究學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6).
[2]高媛媛.關于區角游戲中幼兒自主性的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