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荔
摘 要:幼兒認識世界與增長知識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觀察,通過觀察能夠提高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他們今后的智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在觀察的過程當中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學習良好的心理品質等。幼兒通過不斷觀察,會有很多新奇的發現,能夠衡量出智力發展水平。
關鍵詞:幼兒;觀察;層次;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2-0047-01
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時期,觀察是幼兒認識大千世界最主要的方式。幼兒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幼兒園不僅應該是一個空氣清新、幽雅整潔、充滿生機的供幼兒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場所,而且還應該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基地。因此,教師在培養幼兒的觀察興趣方面進行了嘗試,選擇自然環境為觀察點:一是對植物的關注,觀察、記錄春天校園的花卉;二是對氣候特征的關注,觀察、記錄天氣的變化。
一、從幼兒的興趣入手來培養幼兒的觀察
興趣是推動觀察的動力,有了動力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觀察事物,繼而養成習慣。如在記錄天氣的變化時,教師采用幼兒的詢問口吻“春天的雨天多嗎”,并選用幼兒喜歡的游戲棋的形式,將記錄冊制成了棋譜的形狀,用涂色代替棋子的移動。當教師將這種記錄方式呈現在幼兒的面前時,幼兒立刻對這一形式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但是要使用它,幼兒必須要了解天氣的狀況才行。這樣,幼兒為了嘗試新玩法,在不知不覺中關心起了天氣的變化。而在對植物的觀察方面,教師選擇了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大花園作為觀察的地點,花的鮮艷美麗無疑是幼兒感興趣的,從這點出發,于是“春天的日記”就誕生了。
二、從老師的引導入手來指導幼兒去觀察
幼兒的觀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發展,其觀察的目的性已逐漸由無意性向有意性發展。由于幼兒對事物認識的深淺與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關,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知識水平提出觀察的要求,以便幼兒能夠抓住觀察事物的本質,做到有效地、有目的地觀察。如“春天的日記”中,教師就指定幼兒觀察校園內花卉開放、變化的情況,使得他們的觀察目的、范圍都很明確。看什么——看花,在哪里看——幼兒園里。對于天氣記錄,教師只抓住兩個最明顯的特征:雨天和晴天,讓幼兒將每天的情況用紅顏色和紫顏色來分別記錄。
三、從有效的方法入手來幫助幼兒去觀察
幼兒年齡小,缺乏知識和經驗,教師應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挑選一些比較適合他們的方法。在天氣記錄中,教師采用了長期系統性觀察,選擇了昆山進入春天的3月11日~4月30日這段時間作為觀察的時間段;在花卉記錄中,教師則采用了室外觀察,每周兩次讓幼兒在幼兒園的花園里尋找一番,并讓他們將發現的情況(花開了、花謝了等)記錄下來。
四、從語言的交流入手豐富幼兒的觀察層次
觀察和語言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觀察的效果。當幼兒記錄天氣有新變化時,教師就及時地組織幼兒一起交流、討論,讓他們都來體驗這個觀察的結果。一天,教師發現有一名幼兒在記錄天氣時,留下了一塊空白的地方。教師就問:“為什么這里不涂顏色?”這名學生對教師說:“上午多云,不可以用紅色和紫色了。”教師感到幼兒們的觀察程度更進一步,而且他們對記錄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師就這個問題在全班進行了交流,使大家對這種做法有一個共識。在這之后,天氣記錄冊上的變化多了起來。
五、效果
(1)幼兒對觀察物的興趣明顯提高。在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時不時會有幼兒跑來告訴教師:“我帶來的是長壽花。”“我帶來的是蒲包花。”“月季花開了。”“紫荊長葉子了。”“我家里的玫瑰花開了。”等。而在記錄天氣情況的那段時間里,幼兒們每天都要談論天氣,時不時跑到教室外或從教室的窗口往外看,然后為誰記錄而爭搶一番,爭不到的幼兒明天肯定會來得非常早。
(2)觀察的程度由淺入深、由粗到細。在觀察花卉時,幼兒們從談論看到哪些花開了到花苞、花蕾,繼而交流起哪些是先開花再長葉的,哪些是先長葉后開花的。而在記錄天氣情況的時候,幼兒們從開始的用紅色代表晴天、紫色代表雨天,到后來用空白表示多云,用藍色表示陰天,還用一格多色表示觀察到的一天中天氣的變化,不但豐富了天氣的內容,還發明了自己的記錄方法。
(3)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也有所提高。幼兒們通過觀察,對周圍的事物表現出的敏感性增強了。同時,幼兒們也會關注周圍人和環境的細微的變化。如游戲中物品的添加,幼兒們會提出疑問和自己的猜想;發現樹底下有一大片白白的東西,幼兒們會和老師討論,從而得到答案。
六、結束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的第三部分(內容和要求)和《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指導綱要》中都提到了觀察,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和認知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教師只有從引發幼兒的觀察興趣著手,逐步深入,才能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浣敬,等.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徐秀美.大班幼兒持續觀察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