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丹紅
摘 要:語言是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在數學課堂上,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情況的反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都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因此要上好一節課,教師的語言是關鍵。課堂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不斷研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語言;藝術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形象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仿佛身臨其境,可見語言藝術在語文課堂上的重要性。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和深奧的學科,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的知識讓學生接受,這就對數學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善于運用形象的語言,化簡為繁,化抽象為具體。因此,良好的教學語言是一堂精彩好課的前提。下面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對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的一些看法。
一、規范的教學語言貫穿整個課堂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要求教師對數學概念、定理等把握到位。韓愈的《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師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把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理解透徹。例如“數字”和“數”,數字只包括0、1、2、3、4、5、6、7、8、9這10個,而“數”是由這些數字所組成的。再如“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和“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增加了”和“增加到”等。大部分學生喜歡把“234”讀成“兩百三十四”,這里就要糾正:在數學中,只有在說幾位數的時候才把“2”讀成兩,如除56是一個兩位數外,只要有“2”就應該讀成“二”,這就是數學語言的規范性。
另外,在數學課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干凈利落,重點的話不能冗長,抓住重難點進行教學,有收有放,不拖泥帶水,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說些他們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話。多年的學習生涯,我們作為學生聽了很多老師的課,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上課麻利、簡練的老師更受學生喜愛,因為他們上課特別注意避免講些不著邊際的空話,沒必要重復的話,也沒有“這個”“那個”“啊”“恩”等口頭禪,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注意到講課的內容上。
二、豐富的語言藝術培養學習興趣
1.巧妙化設疑,激發求知欲
任何一節課都是從導入開始的,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教師巧妙地運用導入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雄偉的天安門、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等建筑,再給學生展示美麗的蝴蝶、五角星等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圖片的美,然后指出“你們知道這些圖片為什么這么美嗎?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相信你就能找到答案了。”通過學生直觀地觀察,再加上教師啟發式的設疑,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能集中,自覺地產生學習的興趣。
2.多樣化提問,提高參與度
如今的小學數學課本,刪減了很多文字性的題目,插入了大量有趣、生動的圖畫,這樣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還為教師創設情境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利用例題或練習中的情境圖問學生:“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這幅圖告訴我們什么?”“你能用文字的形式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嗎?”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時,我讓學生先摸摸手中的三角板上的一個角,然后提問:“摸了這個角,你覺得它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或者說說你摸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我摸到這個角是尖尖的。”有的學生說:“我摸到這個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讓學生動手摸一摸,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把學生的話用概括的語言總結:“角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的兩條邊。”這樣,教師只是用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記憶也會更深刻。
3.幽默化引導,體驗其樂趣
斯維特洛夫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有些數學知識抽象、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不帶勁,那就需要適時穿插一些幽默的小例子調節課堂氣氛。曾經聽過一堂二年級的課,是教學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如果純粹以大量的練習讓學生牢記單位間的進率,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效果并不會很好,但是老師很巧妙地消除了枯燥的學習氛圍。首先圖片出示4個人物:爺爺、爸爸、兒子、孫子,然后又解釋道:“爺爺輩分最大,所以他代表最長的長度單位米,爸爸比爺爺小一輩,代表分米,兒子比爸爸小一輩,代表厘米,孫子最小,代表毫米,每相差一輩,就是進率10,而米和厘米之間是隔一代的“祖孫關系”,所以1米=100厘米。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高效地掌握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三、積極的語言評價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可以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認真聽講。同樣的語言藝術中語氣如何,也關系到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經常在數學課堂中看到這樣的情形: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一時回答不出或者答錯時,老師就會嚴厲地批評學生說:“你在干什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這樣的話語,很傷學生的心。學生聽了這樣的話,要么不服批評,要么很悲觀,因此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成績就會直線下降。
翻閱過一本教育雜志,說起這樣一個實驗,教育家洛克把學生分成四組,學習同一個內容。第一組是受表揚組,經常性地被表揚,他們的成績是扶搖直上的。第二組是受譴責組,經常性地被批評,這些批評剛開始還有用,但是到后來一點用處都沒有,成績直線下滑。第三組是被忽視組,只是聽別組被表揚或批評,自己的表現得不到認可,成績比前兩組還差。第四組為控制組,既不采取任何表揚批評措施,也不讓他們聽到別組的表揚和批評,成績是最差的。洛克的這個實驗說明“獎勵和懲罰在教育上都是必要的,沒有獎懲學生的成績會下降,而且獎勵比懲罰更有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把握好評價的時機,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我從一個信封里逐步倒出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猜一猜這是個什么圖形,學生開始大膽地猜測,等學生猜出長方形后,我馬上把圖形從信封里拿出,并及時表揚:“你們猜得可真準呀!”這一句小小的鼓勵,使得學生在接下來的猜圖形游戲中更起勁了。再如,課上的一個小問題讓學生起來回答,也可以鼓勵性地提問:“你說得真好,請你做個小老師,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嗎?”這一句看似簡單平常的語言,對學生來說鼓勵性更強,學習的積極性更強。
數學是一門講究語言藝術的學科,它規范、嚴謹、藝術。教師的一段有聲有色的描述,可以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句啟發性的語句,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火花;用枯燥的語言照本宣科地教授課本知識,會使學生上課昏昏欲睡,而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知識,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語言藝術,讓它成為教學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文玉嬋.探討數學語言的特性、功能及其能力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6(12).
[2]王錫寧.談數學教學語言的三個美學趨向[J].數學教學通訊,2005(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