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對文化意識的培養,并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同時能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拓寬國際視野。
因此,身為英語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要關注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文化滲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PEP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方面的內容,在內容上比較淺顯易懂,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下面舉例說明:
1.問候語。教師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西方禮儀和習俗的教育,讓學生養成正確使用問候語的習慣并加深對英語國家的了解。如在三年級教學問候語時,我會對學生說:一般中國人的習慣是說:“老師,早上好!”在西方國家,學生稱呼老師時一般在姓前面加Mr.、Mrs.或者Miss,,比如“Good moring, Miss Wang!”
2.稱謂語、感謝語。在英語中爺爺、外公都叫grandfather(口語grandpa),奶奶、外婆都叫grandmother(口語grandma);叔叔、伯伯、舅舅等都叫uncle,阿姨、舅媽、姑姑等都叫aunt;姐姐、妹妹都叫sister,哥哥、弟弟都叫brother,不像漢語分得細。在名字的表達中,漢語的名字是先姓后名,而英語則是先名后姓。如“John Smith”, John是名,Smith是姓。而“李小明”,李是姓,小明是名。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反而覺得別扭。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所有場合、所有人。不管別人幫了你什么忙,都要說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你想要吃或喝點什么時,中國人通常會客氣地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而在英語國家,如果想要就說Yes, please. 如果不想要就說No, thanks。再比如說人家贊美你漂亮或你穿的衣服漂亮時,中國人會覺得很不好意思,而英語國家的人會用Thank you做簡單的回答。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打電話用語。在英語國家,打電話的一般模式為:①接電話者自報電話號碼。②打電話者要求與某人通話,這樣能讓對方明白有無打錯。在教學時,教師提醒學生外國人的打電話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說“I am ×××.” ;“Is that ××× speaking?”,而不是說“Are you ×××?”等。
4.節日、飲食類。除了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都有各自特殊的節日。中國有Spring Festival ,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Easter , April Fools Day , Thanksgiving Day , Christmas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如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吃的是月餅,元宵節吃的是湯圓。西方的感恩節吃的是火雞,復活節尋找彩蛋等,并用視頻或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會推辭,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而在英語國家,對于別人送的禮物,一般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然后欣然道謝。
二、滲透課內文化知識
1.情景教學滲透文化
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并要求他們盡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語言交際的環境正確地使用語言。例如,在教學PEP四年級上冊Recycle2書中的Christmas Day時教師可以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厚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通過圖片等資源介紹圣誕節的由來、Christmas Father的傳說、圣誕圖片、圣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2.趣味情景表演
表演讓學生充分地動了起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西方文化的滲透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PEP三年級上冊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子時,讓事先準備好的幾名學生表演了一個小品:一位美國“老太太” 和一位中國女孩。那位中國女孩覺得美國太太顯得年輕,讓她看不出實際年齡,于是問到“How old are you?”外國老太太聽到這個問題感到很詫異,臉色都變了,但也只能故作鎮定地回答:“Its a secret!” 在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告訴他們在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有“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了?”,不問“吃了嗎?”。讓文化的意識緩緩滲透孩子的心里是一種有效的輸入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交際中注重這些文化,體現出較好的文化素養。
三、營造課外文化氛圍
1.布置教室環境
在班級里開辟一塊專門的文化墻。墻上粘貼一些有關西方國家的風俗人情畫,或者是著名世界風光圖,適時介紹給學生,或是貼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語問候語,提醒學生注意使用。根據教材,及時更換關于文化知識的圖片,介紹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找資料,粘貼在墻上。通過這面墻,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通過課外閱讀拓展知識與文化。在PEP六年級上冊《How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學中,筆者通過文化墻,開設一系列與西方交通文化有關的集錦,①介紹向左行駛的由來;②其他一些靠左行駛的國家;③西方國家的交通規則圖片等等。
2.布置校園環境
校園里,硬件布置雙語化,營造文化氛圍。校園里有眾多的警示語,可以加上英文注釋,例如:請保持安靜(KEEP QUIET)、 禁止踩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等等。每天中午的校園廣播時間,可以播放一些英文的鄉村音樂、西方國家的飲食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滲透西方文化、人文因素。同時,校內可以組織課本劇及童話劇的表演,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了這些濃厚的英語環境,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英語無處不在,學生在這種英語環境中聽英語、說英語、看英語或親身體驗英語,直接、自然地學習英語,有利于培養他們逐步獲得用英語進行思維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信心,最終實現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