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摘 要:教育專家波蘭尼認為:教育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差距在于知識轉移的強度。很明顯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更具備轉移的方便性。小學音樂課程中,培養學生終身學習音樂的習慣,構建音樂能力的基礎是當前的主要教育標準。通過對音樂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特性的分析,并結合實際教學操作,找出如何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教學策略,以便更好地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隱性知識顯性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課堂設計
一、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特點
1.情景性。情景化創造有三種方式:首先是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能夠將音樂中的隱性知識通過具體、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增強了雙方之間的深度交流。其次是座談會的交流方式。座談會通過集體教學的方式向學生傳遞口頭的音樂知識,口頭語言表述更有助于學生吸收知識。小學音樂是學生通往高深知識的路基,如果路基建筑得扎實,不僅能扎實學生雄厚的音樂基礎知識,還能奠定學生對音樂的美感賞析能力。最后使用隱喻的方式將隱性知識顯性化。隱喻包括隱喻、類比、模型三個方面。具體流程是將兩種并不具備聯系的事物通過隱喻的方式搭建聯系的渠道,尋找兩種事物的共同之處進行對比,最后構建概念模型。
2.實踐性。實踐性是指學生在練習音樂、體驗音樂的過程中使用音樂器材以及組建小組合唱的方式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實踐性是音樂教學的基本特性。
3.知識的個體性。相對音樂教學而言,如果沒有知識的個體性探索就不存在群體的公共性,我國教育歷來重視公共性的教育,但是卻忽視了個體性的教學。教師對個體的理解和探索有助于音樂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探索。
4.經驗性。隱性知識是內含的、抽象的、隱藏于音樂的深層次當中。如果教師想要將隱性知識顯性化有必要在具體的教學當中總結經驗,逐步感悟。首先需要在經驗中研究新的音樂現象,研究小學音樂教育的特點和本質,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提煉有效的方法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其次,在經驗性的研究中認識和理解音樂現象的本質。音樂是跟隨時代的步伐而前進的,經歷時光檢驗的音樂具備較高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小學音樂教育往往是基礎的音樂知識的教育,但是在其中不乏對音樂美感、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在經驗總結時對傳統音樂教育、音樂發展前景進行反思。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的方法
1.豐富音樂活動。音樂互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比如,在學習《竹竿舞》的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編排民族舞蹈,帶領孩子邊唱邊跳,感受少數民族歌唱時的情緒。其次,還可以布置資料搜集的作業,由學生組成小團隊,搜集少數民族的服飾、舞蹈、文化環境等內容。民歌除了歌唱以外,還能通過具體的舞蹈加以表現,這在另一方面向學生展示了歌曲所蘊含的隱性知識。
2.巧妙借助語言敘述歌曲中蘊含的隱性知識。語言包括教師話語、書本語言。比如,在學習《春之歌》的音樂當中,教師可以描述春天的美景,展示圖片、視頻等,使學生感受歌詞背后所傳遞的春天的氣息。語言具備奇妙的功能,光是語言敘述就能夠在腦海心中形成具體的畫面。教師需要巧用語言表達音樂作者創作歌曲背后隱藏的內容。
3.借助歌唱表演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小學生的歌唱表演通常結合身體動作,肢體語言是學生對音樂最為直接的表達。在學習《小動物唱歌》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信息讓學生說出有哪些動物,動物們歌唱的聲調有哪些不同,對音樂的聲調進行強弱對比。學生對動物歌聲的理解只能通過直觀的感覺體驗獲得。因此,教師通過構建裝飾物由學生佩戴增強學生對音樂聲調等方面的對比,直觀地記住不同動物發聲的音調。還可以借助動物的動作,比如當遇到急切的節奏時可以說:“老虎來了”,學生就模仿老虎的動
作。在歌唱表演中感受節奏的不同之處。
4.挖掘個體元認知特點在情境創設背景中的圍觀作用。情境是音樂學習重要的教學環境設計。教師在教學中承擔創設情境的主導工作,分擔角色塑造,將隱性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散到情境環境中,使學生能夠接受顯性化的音樂知識。例如,在歌曲《小山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兩個小組。教師:“山羊是怎么跳動和發聲的呢?”借助音樂節奏學生模仿動物的動作,體驗二分節奏、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和十六分節奏。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聯想力都得到調動。顯性化的隱性知識褪去神秘的外衣,實現了從抽象到具體,從隱性到顯性的轉變。
音樂教學中將隱性知識顯性化是教育中表達一些抽象事物、情感的主要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認知水平內切實感受到音樂蘊含的豐富知識。縱觀各項教育成果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隱性知識顯性化通過借助一定的手段是可以完美實現的。
參考文獻:
[1]馮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鮮婉駛.川北邊遠地區小學音樂唱歌教學調查研究:以廣元市青川縣喬莊小學為對象[D].四川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