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并非生病信號 普通人群也會遇到
如果你產生了幻覺,不要輕易斷定自己出現了精神疾病,因為普通人也會有幻覺出現。在一項針對英國7400多人的研究中,4.3%的人在過去一年中出現過幻視或幻聽等現象,這里面就包括了沒有精神問題的普通人,因此表明幻覺現象并不只是發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的專家表示,幻覺是精神病的特征這一概念太過籠統,當我們深入研究一系列心理健康疾病時,幻覺作為一種癥狀廣泛地存在于抑郁、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中,而這些則屬于非精神障礙問題。隨著對幻覺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與精神問題相關的癥狀其實要比我們一直認為的更普遍。另外一項獨立調查的結論也認為沒經歷過心理問題的人比那些經歷過的人更不尋常。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自閉癥存在性別差 腦部發育需要觀察
發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自閉癥障礙(ASD)一直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關注,德國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ASD患者中男孩兒明顯多于女孩兒,其原因可能與大腦發育有關。研究人員對98名自閉癥患者(男女各49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評估他們的大腦皮層厚度,因為大腦皮層在人類的記憶、注意力、知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男性的大腦皮層比女性薄,而通過觀察患ASD的男性則更薄。研究人員說那些大腦結構更像男性大腦的女性更易患ASD,也就是說大腦皮層像男性的女性的患病率相對更高。但這項結果只是一種相關性結論,目前還不能說大腦皮層越薄就越易患ASD,相關研究還有待深入。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耐藥菌躲身在醫院 染患者傳播被還原
醫院似乎為許多耐藥細菌提供了躲藏和滋生的空間,而且還充當了它們傳播的平臺。有一些報道就宣稱在醫院水槽的排水管中發現了耐藥菌。前不久出版的《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期刊就撰文稱排水管中潮濕與相對安全的環境為這些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并且這些病菌還感染了病人。為了摸清看似并不能直接接觸的傳播途徑,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試驗。他們發現,醫院里的靜脈注射液、食物補充劑以及喝剩下的飲料等都為細菌的生長提供了養分,這些細菌生長快一周就到了過濾口,水龍頭附近的濃度最高,并能蔓延到相鄰的水槽。它們可以在水槽周圍飛濺并被醫院的工作人員或病人帶走,造成感染。 (編譯自Live Science網站)
“早起”“晚睡”各有好 性格特點來比較
有的人喜歡早起,并且在早晨工作很有效率,心理學專家稱為“早晨型”(morningness,簡稱“早”),而有的人在晚上則感到特有精神,被稱為“夜晚型”(eveningness,簡稱“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最近發表一篇論文分析了以上兩型的人與五大人格(即盡責性、外向性、神經質、宜人性和經驗開放性)之間的聯系。研究人員通過調研發現“早”的人比“晚”的人盡責,而“晚”的人與外向性和開放性有適度的聯系。只有10%~15%的人是非“早”即“晚”,70%~80%的人兼具了 “早”和“晚”兩者的特點。而且這兩種型也是具有流動性的,大部分的孩子屬于“早”,隨著青春期的變化,20歲就成了“晚”的峰值,50歲后“早”又逐漸上升。(編譯自“我們的科學”網站)
大腦活動新探索 治病思路又增多
不久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科學家對大腦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大腦運行機制,其控制著神經細胞的交流方式,調節著我們的學習和長期記憶。這一重要的進展對人們了解認知、發育可塑性以及神經元網絡的形成和穩定性有著深遠的意義。人類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與其他細胞形成約10000個連接,即所謂的突觸(synapses)。不同的大腦運行機制左右著每一個突觸的增強或減弱,從而影響信息的傳遞效率,較為有名的是LTP。新發現的全新型LTP受紅藻氨酸受體的分子控制,完全不同于以往,這為未來許多針對大腦疾病,如神經退行疾病等的治療開辟了更多的思路。(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生來對詩有情懷 語句結構胎里帶

最近,《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自邦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表明人類對詩的語言結構有一種無意識的鑒賞能力。詩是一種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文學表現形式,突出韻律的呈現。為了考察人們對詩的這種音韻感的欣賞是否獨立于對詩意義的欣賞,研究人員創造了一些測驗句子,有的符合威爾士詩歌的結構,有的則不符。這些句子拿給沒有任何詩歌形式知識的威爾士當地人,讓他們根據是否悅耳的審美標準選出好或不好,結果顯示那些符合詩歌創作范疇的句子被毫無保留地選為“好”,反之則被選為“不好”,而且當他們聽到一些詩歌的音韻特征時還會有腦電生理反應,相反則沒有。 (編譯自“每日科學”網站)
嚴教未必出良才 育人思維需放開
過于嚴厲且帶有侵犯性的教育方式真的會對孩子的成才有幫助嗎?一項對馬里蘭州1500名青少年的跟蹤調查顯示,經常被父母大喊大叫或是威脅相加的孩子無論其成績如何,跟他們的同齡孩子相比更容易在高中或大學階段輟學,并且在十一年級時更容易干出像早期性行為、偷竊等危險行為。當孩子們受到語言或身體的威脅教育時,他們就會和其他的同齡人聯系得更緊密,而一旦這種交往方式變得不健康時,就會導致犯罪等行為的增加。專家表示,這一結果反映了進化理論,即惡劣的環境會使生存產生不確定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就會在意即刻的回報而放棄了長期性的目標。希望這一研究能夠促使更好的教育干預計劃出現。 (編譯自“科學前哨戰”網站)
合成酒精正研發 未來不再怕“喝大”
人類嗜酒歷史悠長,暢飲難免多,一多酒易醉,而宿醉似乎就成為無法逃避的飲酒現象。雖然有各式各樣的補救措施,但都不太奏效。其實從2014年開始精神科醫生兼精神病藥理學家大衛·納特(David Nutt )就開始研制名為“alcosynths”的合成酒精,并為其中90種潛在的化合物申請了專利,他堅信到了2050年就可以消除宿醉現象,并且與其相關的很多負面影響,如酒癮、胃部不適、攻擊性增強、體重增加等都會解決。這種研發中的合成酒精不含熱量,喝多了也不會有醉感,比較平和。納特還表示,不用擔心合成酒精的口感,因為他聘請的幾位酒業的老行尊也沒分出其和真酒精的區別。他自信“alcosynths”將在酒業制造上大有作為。 (編譯自“我們的科學”網站)
催產素妙用于男性 易與子女促進感情

催產素(oxytocin)被喻為“愛的荷爾蒙”,可以加深母親同新生兒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能鞏固伴侶間的情感,而一項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催產素對于爸爸和子女之間的溝通也同樣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研究人員找來孩子在1至2歲的30名父親,并給其中15位使用催產素鼻噴霧,另外15位爸爸則使用安慰劑,之后經掃描發現跟沒用催產素的爸爸們相比,前15位的大腦中與同情和獎勵有關的區域非常活躍,會刺激父親更多地去照顧孩子,有助于他們之間產生敏感的情感反饋。之前的研究一直圍繞催產素對女人的影響,而讓男性產生如此的變化還是新發現。這一研究還可以幫助因藥物依賴或產后抑郁而患有“父親動力缺陷”的男性。(編譯自Live Science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