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瑛
摘 要:充分的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關鍵,因此做好課前準備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從宏觀把握與微觀切入兩方面來闡述課前準備的具體方法,以達到提高數學課前準備的效率。
關鍵詞:課前準備;宏觀;微觀
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課上)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長方形的面積。
生1(舉手回答):老師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
生2:我也知道,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乘邊長。
師:你們真不錯,但還有其他同學不知道呢!
下面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說:我們也知道,老師不用講了。
師:……
很顯然,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是沒有想到的,最后學生叫他不用講了,居然不知如何對答,這樣上課確實讓人尷尬。原因在哪?原因就在于課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備課。那么怎樣做好課前準備呢?
一、研讀教材,宏觀把握
案例:在研究四年級《角的分類》一課教學設計時,大家對王老師的教學設計產生了爭議,有的認為這位教師對銳角、直角、鈍角處理得太簡單,應當讓學生細細研究;有的認為不用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這三種角的處理上,原因是前面已經對這三種角進行了教學,本課只是下一個定義,進行了規范,學生已經在前面完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
上面的案例就是個別教師對教材體系不熟悉,而產生了爭議。因為在“角的初步認識”時已經對三種角完成了認識,“角的分類”是對這部分知識進行規范和提升,所以沒必要處理得過細了。
由于數學學科知識系統性強,邏輯嚴謹,知識與知識之間,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聯系都很緊密。因此,每次備課前,從整冊教材的角度去思考這一單元知識的地位和作用,再從整個單元的角度來把握這一章節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此外,我們還應把這個單元的所有例題通讀一遍,明確各個例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認識逐步加深、完善的過程做到了心中有數。接著,我們應對執教章節進行“五讀俱全”,即讀懂問題情境,讀懂每一道習題,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讀懂教材的旁注、留白。同時,我們也應參閱教參,確定教學目標,汲取教學建議。課堂作業本及其他輔助作業本,也會成為豐富教學內容的好素材。
比如,四年級上冊60頁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我們在研讀教材時,就要考慮為什么教材中要編排這樣一道例題,為什么會出現兩種估算方法,而小精靈的問題又有什么重要含義,還要思考為什么要把估算放在學習了口算乘法和筆算乘法的后面。綜合以上思考,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解析:乘法的估算,什么時候應估算大一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一些,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但是結果一定要接近準確值。只有這樣準確地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我們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完成后面的練習。
二、用好教材,微觀切入
在研讀教材細微分析之后,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文本資源,拓展文本外延,同時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整,或增或刪或改,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讓課堂處理更細膩巧妙。
1.用好“教材資源”,盡量做到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比如,在教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一課時,教材呈現的兩個例題分別是爸爸與我的年齡關系和月球與地球上能舉起物體質量的倍數關系。我從猜老師年齡這個游戲入手,把例1改為研究老師與學生的年齡關系,拉近師生距離,讓課堂氣氛融洽自然。聯系例2介紹我國航天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對神秘太空的探索欲望。這樣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能產生更大的教學教育效益。
2.結合教材用好“生活資源”,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合理地利用現有的生活資源,盡量讓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有一農村教師上三年級《辨認方向》,課本上呈現的是一幅校園分布圖,圖上以操場為中心,四周分布有圖書館、多功能廳、教學樓、食堂等建筑分布在四周。這節課要求學生能根據給定的方向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這個老師并沒有教材中的情境圖,她是用農村的學校、學生的家庭住房代替了教材中的建筑物。上課伊始,先讓學生把昨天的家庭作業“繪制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拿出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作業,再按學生家的位置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圖(每村選一幅)貼在黑板上,這時黑板上就形成了一個以學校為中心的學生家庭位置分布圖。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這幅圖中自己家的位置……課堂上,學生的小手始終舉得高高的,小臉上閃著激動的紅光,不時傳來學生愉快的笑聲,真是其樂融融。
這位教師就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因地制宜,通過對學生所熟悉的環境的方向和位置的描述,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這一理念。
總之,做好課前準備能使我們每節課都胸有成竹,有利于養成謹慎專注的教學態度,長期堅持就會幫助我們的專業成長,切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玉仁.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蘇興震,陸鈞.例談多解問題的教學誤區[J].江蘇教育研究,2012(1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