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戶外活動環境在幼兒的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著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有著更加豐富的活動資源,深為幼兒所喜愛。縱觀目前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影響幼兒人際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相互溝通、交往的形式較為單一。戶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以自由活動和體育活動為主,幼兒之間的交往僅僅停留在外顯動作、語言等,心理交往較少。交往的對象不夠擴展。一般來說,幼兒交往的對象多以本班幼兒為主,很少混班和混齡交往。交往的范圍不夠寬泛。多數班級以靠近本班的活動室或指定的活動區域為主要活動范圍,幼兒聯系交際的范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上述出現的問題,教師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積極利用戶外良好的環境資源,在活動中打破場地、時間限制,給予幼兒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與條件,促進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發展。
一、建構立體流動的戶外環境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的,而目前幼兒園仍存在環境資源利用率偏低、幼兒活動范圍較窄的現象,從而影響了幼兒人際關系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們結合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我園現有的環境特點,挖掘其存在的潛在價值,從人文關懷的理念出發,努力創設動態的、立體的戶外活動環境,適應幼兒積極交往的需要,促進其自主性發展。
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我們打破了以往小、中、大班的固定活動區域,各個場地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安排,這樣班與班,年級與年級融合在一起,分別有戶外大型活動場地與自然活動區結合,小型動態的活動區與多功能土坡結合,在活動區的周圍,設置了一些固定的材料庫和流動的小貨架,并且設置了一些中小型的活動材料,如,輪胎、木板,軟管等。同時,積極挖掘家庭資源,讓幼兒從家中帶來了一些小自行車、滑板車等,讓靜態的材料呈動態趨勢,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自由地取放材料,自由地組合與變化,正如瑞吉歐的做法:校園里不能有一無是處的空間,盡可能發揮有用的空間的作用,環境應當是一個“會運作的生命體”。這樣,改變了戶外活動形式一直較為單一的弊端,活動空間的大膽突破,物質材料的積極提供,豐富了幼兒戶外交往的形式與內容,為幼兒之間積極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案例一】
小土坡旁,一大班的幼兒來到材料庫選擇了一根軟管,找到另一同伴說:“我們來玩消防隊員的游戲,好嗎?”另一幼兒同意后,找到了一架木梯,倆人來到土坡上,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將梯子搭好,作為消防中心,接著,拿著軟管來滅火,倆人騎車來到遠處小班的娃娃家,大聲喊道:“我們來滅火。”火滅完后,他們又來到另一個游戲點——動物園,又起勁地滅起了火。
活動環境的改變使幼兒的活動習慣有了變化,通過對戶外環境的巧妙利用,幼兒的溝通、交往的形式較以往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在此活動中,他們表現出的是較為積極主動的與環境、與同伴交往互動,并能主動接受同伴的意見,相互之間配合較為默契,在較為豐富的場地上,與其他班級的幼兒也能主動呼應,他們自由的來來往往,使環境得到了豐富。
二、豐富自主多變的活動形式
幼兒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在整個人際關系系統中的重要體現。在同伴交往中,幼兒往往會形成一些潛在的規則,同伴活動一致性、相互支持、團結的集體意識等,無疑對幼兒今后的人際關系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瑞吉歐重視擴大幼兒的活動環境,同一區域不分班級、年齡,在園交往的空間、時間較為寬泛。
在實踐中,我們打破了結構性的活動時間,將各班戶外活動的時間調整為非結構性時間,將大段的、完整的時間安排幼兒在戶外進行活動。班級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時間的自主調整。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將活動場地進行相應的調整,如在土坡的游戲中,幼兒起初喜歡玩消防隊員的游戲,后來,將娃娃公寓搬到了坡上。在大型塑膠場地上,幼兒從以往的體育活動變為了體育、角色等交織的立體內容,有高速公路、醫院等等,輪胎變成了收費站、梯子變成了擔架。在游戲中,幼兒相互之間由“初期的不交往—被動交往—少交往—形成與不同年齡的伙伴交往”的習慣,幼兒參加團隊合作的意識有了加強,一些規則在活動中也得到了內化,并逐步增強了與不同年齡伙伴的社交技巧。
【案例二】
一位中班的幼兒騎著自行車來到了一位小班的幼兒面前說:“我帶你去超市,你坐我的車吧。”小班幼兒搖了搖手,這位幼兒又來到了另一位幼兒面前,繼續說:“小妹妹,我帶你去超市好嗎?”小妹妹沒有說話,中班幼兒又接著說:“坐我的自行車吧,一會就到了”小妹妹這才猶猶豫豫地上了他的車,購完物后,中班的幼兒就將她送了回來。過了一會兒,這位小班的幼兒來到中班幼兒面前說:“帶我到超市吧。”
通過教師在日常活動中以及在游戲活動中的交往,中班的哥哥姐姐逐漸懂得采用積極的交往策略,并開始了相應的嘗試,幼兒之間從一開始的陌生到之后的逐漸熟悉,關系逐漸變得融洽和自然,中班幼兒的主動使小班的幼兒心理上逐漸放松,最后能夠理解別人的意思,調整了自己的行為,主動與中班的幼兒進行合作,溝通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將各年齡班、各年級游戲場地重新劃分,打破班級、年齡界限,進行混班、混齡游戲。幼兒積極與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伙伴進行聯系、交流,角色的范圍有了進一步擴展,分別體驗了不同年齡伙伴的情感、思維方式、動機等等,在身心得到愉悅的同時,情感得到了相互溝通。
三、保持積極高度的關注反饋
在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中,教師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建設性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負面的,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重要影響,同時盡可能控制、減少消極的影響,對幼兒保持積極的關注,給予其積極的刺激,激發其與教師、同伴、環境的有效互動,促進其與他人積極主動交往的愿望,以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對于幼兒的活動要做到三高:首先是高關注,即對幼兒給予高度注視。許多研究表明:如果教師對幼兒的行為沒有反應,則對幼兒的影響和控制就是最差的。第二就是高敏感性,即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敏感意識,對幼兒的細小的交際行為要有一個敏銳的反應,準確預測不同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是高互動性,教師要及時接過幼兒拋過來的問題之球,仔細分析和把握“球”的內涵及語言,給予幼兒準確的診斷、反饋,促進不同的幼兒在其現在的基礎上人際關系得到不同的發展。
【案例三】
幾位小中班的幼兒正在戶外制作飲料,在水箱里不斷地舀水,起初,幾位幼兒還在用不同的顏料制作飲料,過了一會兒,有個幼兒將幾種顏料兌在一起,其他幼兒看見了,就紛紛指責他的行為,可他就是不理,依然做著他的飲料,有幼兒向老師告狀,老師沒有干涉,只是提出疑問:“你做的是什么飲料?”幼兒回答:“我在實驗‘夢龍飲料。”老師笑著說:“馬上就可以賣了嗎?”幼兒回答:“可以。”老師轉向其他幼兒問道:“你們要不要買他的飲料?”幼兒紛紛回答:“愿意。”
假如該教師立刻制止住該幼兒的行為,幼兒的矛盾表面上看來解決了,但實際該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就被遏制了。而他與其他幼兒的矛盾實際上并未解決。所以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一方面保護了該幼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該幼兒與其他幼兒的良好關系。可見,教師對于幼兒的行為一定要分析準確,處理得當。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