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瀚丹
摘 要:書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從甲骨文發展到現代楷書,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然而不論學習哪一種字體,掌握讀帖能力都是學好它的前提。讀帖就是認真觀察、細細體味,對帖上的書法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字的筆畫、筆法、結構及其章法,目的是使臨摹者在書寫前對范字有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筆先。
關鍵詞:讀帖;筆畫;結構;章法
一、讀帖的重要性
讀帖是臨帖的前提,古人學習書法十分重視讀帖,《新唐書》上曾記載了大書法家歐陽詢讀帖的故事。他“嘗行又索靖此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乃疲,乃布坐,至宿其旁三日。”一塊索靖碑,被歐陽詢連看三日,可見其觀察之細,體會之深。就連大書法家都這么用心地讀帖,更何況我們初學者呢?
我甚至認為讀帖比臨帖更重要。若不讀帖,不加以分析總結,那么一味地臨帖只是在重復自己的錯誤。這樣日復一日地積累錯誤,最后是嚴重的積習,很難再改正。由此可知,讀帖確實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二、讀帖讀什么、怎么讀
1.讀字的筆畫
比如,三年級學生初學毛筆字,以筆畫學習為主。首先,要知道一個字由哪幾個筆畫構成,每個筆畫叫什么名字,如讀“天”字,不能讀成橫、橫、撇、捺,而要讀成短橫,短橫,弧撇,斜捺。其次,要讀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斜正、曲直,起筆和收筆的方圓、藏露等。如臨寫歐體的“之”字,從曲直來看,“之”的提和撇較直,捺一波三折。從斜正看,提和撇較平,形成的夾角很小,大概5°,第三筆是平捺,傾斜角度小。抓住這個主要特點才能把“之”字寫好。對高年級學生,讀筆畫不能停留在“形”的基礎上,還應該讀出筆畫的“神”來。如學心字底,我們要讀出每個筆畫的方向、粗細、長短,還要知道每一筆與下一筆之間首尾呼應,顧盼生動。為了提高書寫效率和讀帖能力,學生在學了橫畫,寫好三后,就可以根據三的特點,讀出與之相類似的王、二、土、豐、主、正字的特點。這樣舉一反三,類推比較,可以有效地提高讀帖的效率。
2.讀字的結構
(1)讀整體,目測輪廓。大多數漢字的字形輪廓與某種幾何圖形接近或是幾種幾何圖形的組合。在學生臨寫前,教師要引導他們觀其大略,目測輪廓,掌握各部位之間的主次、黑白關系。如“來、東”等中間有豎的字,一般都是呈菱形;“都、卻”等右邊有“耳刀”旁的字,一般都是左高右低,像一正一側兩個梯形。讀帖時將字的大致輪廓把握準了,便心中有數了。
(2)讀局部,了解各部件搭配關系。根據構字成分的情況,可以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對于獨體字,要把握筆畫搭配的位置關系。如“人”字,從結構上讀,我們要讀出下列內容:①撇是什么撇,斜度多大?②捺畫從撇畫的什么位置起筆?③撇捺形成的夾角多大?④明確撇捺對稱的位置關系。合體字,分為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讀帖時既要讀出各部分偏旁寬窄、長短、高低等基本特點,還要讀出這些結構各偏旁搭配的位置關系。這些位置關系通常表現為收放、平分、迎就、對稱、呼應、穿插、天覆、地載等。如“林、致、放”等字左右搭配關系表現為左收右放;“砂、瞻、敏”等字表現為穿插;“泰、含、威”等字表現為下方迎就;“蔡、壑、品、微”等字表現為呼應。如“砂”字,為左右結構,應該寫得左收右放,還應該讀出右部的“小”取斜式,撇穿插到左部,左右斜抱穿插,非常緊湊。這些關系在讀帖時要讓學生好好領悟、品味,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讀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輔助線更準確地讀出結構關系,如“致、放”,將反文旁的橫畫一條往左的延長線,就會發現反文旁的橫要比左邊的橫起筆低一些,這樣這個字的左右高低關系就確定了,經常利用輔助線,學生看到一個字,便可以很快地借助輔助線了解這個字的主要特點,提高臨寫能力。
(3)讀位置,包括筆畫在格中的位置及筆畫相對的位置關系。小學生寫毛筆字用得最多的是米字格,學生要認識米字格,知道米字格每一條輔助線的名字,讀帖時可以利用米字格的輔助線確定筆畫的位置。如寫“名”字,該字整體偏在米字格的右部,不借助米格很難確定大致位置。“名”字第一筆撇在豎中線偏右,橫撇寫至右斜線的時候朝左下方斜線撇出去,這兩筆借助米字格確定好位置,這樣這個字的大致位置及結構關系就可以確定了。
3.讀章法
此外,高年級可以進行作品創作的同學,還應該讀行氣、讀章法、書法家的寫作背景及情感。引導學生注意字與字之間的引帶關系,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思考其對大小、錯落、粗細、燥潤等關系又是如何處理?又如何在整篇中達到和諧統一?這些都要在讀帖中細心領會。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有一定的難度,這里不做重點講解。
總之,讀帖應貫穿于書法教學的始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讀帖習慣,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帖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正確的讀帖方法,才是提高學生書寫能力的最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黃連城.敲開讀帖的那一“磚”[J].小學教學設計,2009(7).
[2]王明榮.談書法的選帖與臨帖[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4(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