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芳
摘 要: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一直是一個高度關注的問題。基于真實的記錄,解讀幼兒的“抓臉事件”,從分析幼兒“抓臉”行為的具體細節及其發生的情境入手,分析幼兒“抓臉”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抓臉行為”;記錄
一、幼兒“抓臉行為”的觀察記錄
觀察事件:2016年9月23日;觀察幼兒人數:2人;幼兒總人數:32人
正當孩子們聽著音樂做韻律活動時,只聽見“哇”的一聲大哭,打破了原有的安靜。此刻,老師看見了YY小朋友鼻子旁邊已經有一片抓痕,他站在那兒張大嘴巴,兩行熱淚掉下來,一只手拼命地伸向DD。老師連忙跑了過去:“YY,你怎么了?”YY哭著,翻掉椅子,大聲說:“DD,出去,出去。”DD站在那邊,哼的一聲,DD說:“我本來就是坐在這里的,YY搶我的位置,我喜歡坐在這里。”原來如此。
二、研究依據和原因分析
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動機和意圖分析,主要有取樂性攻擊、手段性攻擊、模仿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在案例中,幼兒DD的“抓臉”行為主要是手段性攻擊。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沖突,尤其是地位相當的人之間的沖突,有去自我中心的作用,這種人際間的沖突有激發心理內部沖突的作用,沖突還有促進幼兒道德發展的作用,因此幼兒的沖突處理對幼兒進行規則教育是一個契機。
1.中班幼兒的攻擊行為存在性別差異
兒童攻擊性行為存在性別差異。在班級抽樣調查中,女孩攻擊女孩和攻擊男孩的比例低,男孩之間的攻擊性沖突和男孩攻擊女孩的比例要高,男孩不僅易挑起事端,而且也易成為攻擊的對象,高攻擊性男孩因其敵意傾向常會招致同伴的攻擊。
2.幼兒“抓臉行為”的社會因素
同伴因素:幼兒生活當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玩伴也會給幼兒的發展帶來影響,孩子之間在一起相處時,很容易出現相互模仿。
教師因素:教師對部分幼兒的縱容或批評,也容易導致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3.幼兒“抓臉行為”的家庭因素
在鏡頭中,DD和YY來自不同的家庭,但是有一定的相似點。他們是由奶奶在家帶著,平時比較溺愛,百依百順的,孩子比較以自我為中心。
4.幼兒生理發展水平、心理發展水平是“抓臉行為”的個體
因素
三、有效評價,實效解決策略
1.教師直面教育現場,發揮干預者、引導者、協調者的作用,進行有效評價
教師要對事件進行干預,因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抓臉”行為,出于安全考慮,必須先制止。幼兒的年齡較小,其社會認知、社會交往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有限,教師要引導。教師以協調者的角色處理突發事件,必須首先轉移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不要為位置的事情再爭執,注意力轉移到兩位幼兒本身。對YY進行安撫,抱住寶貝,給幼兒的傷口進行處理。面對DD,老師不要隨便動怒,DD的脾氣非常執拗,不會輕易認錯,但不能放任他犯錯誤,隨便抓傷別人,必須要教育,不要讓其他幼兒效仿,應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但要關注被抓幼兒的感受:“YY的臉都抓傷了,我知道這個位置本來是你坐著的,但是他現在被你抓傷很痛的,臉上都有坑了。”
2.教師和家長要包容挑釁,尊重孩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所以也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發現他們各自的優點。
3.理解要站在幼兒的高度,一起制定班級的規則
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要讓他有情感體驗,光講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觸動幼兒,解決不了問題。例如,當幼兒打了別人,人家疼,就讓他體驗到疼的滋味。可以讓他通過回憶摔倒的疼痛等來體驗別人的不舒服。但是經過這件事后,要讓幼兒明理,好朋友學習本領,不一定要坐在一塊,座位的位置要遵守大家一起制定的規則,大家都要公平。
4.教師做好雙方家庭的調節者
教師做好雙方家長的工作,協調家長之間的關系。(1)將事情的原委事先告訴雙方家長。(2)根據事件的發展,及時跟蹤。(3)反思家園關系。發現好多家庭,寶貝好久都沒有剪指甲了,提醒家長注意幼兒的衛生和安全,教師定期檢查幼兒的指甲。
參考文獻:
皮亞杰.兒童的心理發展[M].傅統先,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24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