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樹梅
摘 要:為什么孩子不愿與父母交流,父母的話孩子都不愿聽?為什么孩子屢教不改?這是困擾許多小學生家長的問題。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闡述了學生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為家長提出上述問題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家長;孩子;溝通
在小學生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良好溝通、教育、引導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許多誤區。
一、家長與孩子溝通存在的問題
1.分數成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主要話題
在當今時代,社會競爭壓力大,許多家長忙于生計,忙于工作,往往無暇顧及孩子,部分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入學校,孩子的教育就由學校承擔,他們只要看到孩子試卷分數就行了,這分數也成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主要話題。小小的試卷成了掌控孩子心情的晴雨表。
2.情緒化、武斷地評價孩子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在外工作了一天的父母,跟孩子見面的時間只有在晚上,溝通時間短暫,溝通內容簡單,方式單一。一個四年級的學生說:“我考試取得好分數時,才能看見父母的笑臉,反之,就是父母的訓斥?!彼愿駜认颍綍r在學校和同學總是處不好關系。班主任注意到這一點,就有意和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到家長本身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就存在著情緒化、武斷性,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這個孩子在班里對同學表現得比較冷漠,喜歡惡作劇、作弄別人。
3.家長過多嘮叨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養育孩子是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部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也注意方式方法,可是在溝通過程中無意識地就變成了訓導,居高臨下,孩子特別被動,根本沒機會說話,溝通變成了父母唱獨角戲。如果發現孩子的缺點,要么指責,要么打罵。有的家長張口總會提到:為了給你創造好的學習條件,自己怎么怎么辛苦。其實孩子聽多了學習上不但沒長進,反而會增加心理負擔,引起厭學。
4.父母不向孩子示弱,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有的家長總以威嚴的面孔對待孩子,給孩子的印象永遠是完美無缺,不可侵犯的,就是犯了錯也不肯低頭。一位三年級孩子在作文里表露:自己被父親誤解時不允許爭辯,還被抽了兩巴掌。媽媽為孩子解釋清楚原因,讓他給孩子道歉,結果父親推諉,還借口說媽媽平時犯了錯都不道歉。此番行為,影響到孩子,無形中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增加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障礙。
二、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以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多屆學生的調研,總結了幾點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學生家長帶來啟示。
1.與孩子溝通時,要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孩子才能毫無保留地向你吐露心聲,在交談中發現問題,父母才能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及時調整孩子的心態,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2.與孩子溝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可是欲速則不達。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能力,采取相應的措施與孩子交流,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孩子進步程度達不到家長要求的標準,千萬不要抹殺孩子的成績,動不動就拿成績好的學生來對比,讓孩子逐漸變得自卑、壓抑,并失去信心。
3.與孩子溝通要有持久性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持續的、長久的,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特點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生活中、學習上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孩子自控能力弱,心理、行為都不穩定,可塑性很強,有的家長平時只注重分數,當老師通知自己孩子存在問題時才會引起注意,才會去關注十天、半個月或一個月,過后又聽之任之。
4.與孩子溝通要做到客觀性
在孩子的生活或學習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能聽一面之詞,要全面了解,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對待,不能偏袒孩子,否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由于家長的偏袒,不能客觀地對待孩子存在的實際情況,讓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
5.適時調整溝通方式
小學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身體在變化,心理也在變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特點不一樣,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要適時調整。良好的溝通,可以使家長的教育具有正確性和針對性,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6.在溝通中,讓孩子學會承擔
總之,要想真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需要學校規范的教育,同時還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有效的配合,需要學生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從各方面持續關注、良好溝通和積極引導,讓孩子保持陽光的心理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香蘭.班主任工作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許丹紅.小學班主任的78個臨場應變技巧[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2011.
[4]李鎮西.愛心與教育[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