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順利
【摘要】:風景園林不僅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還兼具愉悅身心打造城市名片的作用。本文結合株洲湘江風光帶項目,就施工管理與工藝創新等進行闡述,希望本文能為同類項目起到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風景園林;施工管理;問題;措施
【項目概況】:株洲湘江風光帶北起石峰大橋,南至濱江路與珠江路交口,全線長度10.5km,總用地面積約105萬m2,寬80m~200m不等,其中綠化景觀覆蓋面積約40萬m2,全線從南至北穿插濕地公園、蝴蝶谷、康園、歐式酒吧一條街、快活林、花溪、大型沙灘、灣池、株洲史浮雕墻等16景點。項目全線綠化草坪面積約為20萬m2;各類花、灌木的面積約為20萬m2;栽植喬木約為1.7萬余棵;水生植物約20萬m2。本項目的設計理念為“大觀自然,細品文化”。
1 風景園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風景園林施工常見問題有:管理不到位,苗木的選取、種養不規范,以及施工預處理不到位等相關問題。大型風景園林項目由眾多子系統構成,既有土建施工,又涵蓋了水體、植被、雕刻、環境等諸多領域。無論哪個體系出現設計問題或施工管理問題,都會影響到整個項目的美感與實用性。因此,實際施工中應從設計源頭入手提升項目的可操作性。并在施工中結合項目特點,按照趨利避害的原則進行科學管理。
2風景園林項目的施工技術創新
本工程既要滿足防洪的需要還要確保所有景觀設施能夠經受洪水的考驗,因此本工程對安全等級要求較高。項目劃分為十二大項專業工程,對承包單位是極大的挑戰,牽涉道路、排水、園林景觀、綠化、建筑、雕塑、燈飾、自來水等專業施工隊伍多達20余個,造成交叉施工影響大。
2.1賓格雷諾護墊護坡新技術
沙灘臨水護坡結構施工采用賓格雷諾護墊,既可有效防止河岸遭水流、風浪侵襲,還能保證水體與坡下土體間的自然對流交換,其特有的柔性結構設計使其對不均勻沉降具有較強的變形適應能力。同時,雷諾護墊能與環境很好融合,在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2.2“引湘江之水,再流入湘江”的生態水系景觀
本工程中的北部灣池共由四個生態水池組成,屬于自然循環的水景體系;南部灣池根據現有地形引導蓄水,種植水生濕生植物,形成了一個及濕地、灘涂、灣池特色于一體的自然風貌景觀區域。在湘江風光帶中,各個水系景觀則是引湘江之水,再流入湘江。由于湘江水質清澈,富含氧分和各種礦物質,無需其他人為處理,大幅降低了后期維護費用,完全符合 “兩型社會”的發展理念要求。
2.3經濟耐用的塑木廣場
天元廣場、水澗園路平臺、花堤擋墻鋪磚中采用了可回收的塑木復合材料。這種新材料具有木質質感、耐水防腐、防蟲蛀、防滑、不易開裂、組裝安裝簡易、經濟適用、色澤恒久穩定、抗撞擊、品質經久耐用等諸多優點。
2.4運動廣場新型地面材料
極限運動場采用了水晶地坪面層(面積約為900m2),它是以彩色玻璃為骨料,混合特制的合成樹脂,通過分道噴涂的施工工法直接在水泥基礎面上鋪設的一種涂層系統地坪。該地坪最大優勢在于摒棄了傳統地坪漆在涂料膠水中添加色料,以彩色玻璃骨料為顯色面,其涂層色相更加持久。此外,由于玻璃骨料的高硬度作用,彩色玻璃骨料的剛性與樹脂的柔性相濟,使涂層表面強度加大,突破一般涂層耐磨耐刮性能不高的技術瓶頸。
3建設模式新,管理成效好
3.1采用“三軌”運行總體進度安排方案
結合眾多專業特點,經過深入分析采用“三軌制”運行的總體進度管理方案。即:設計、審批與招投標、施工這三部分。通過這種方案大幅提升了各分項工作的速度。本項目于2009年7月就達到了三通一平標準,同年9月10日完成施工方案并進入招投標編制階段。
3.2采用EPC總承包項目管理新模式
本項目采取設計與施工一體化的EPC總承包招標模式。終確定設計施工總包單位為上海某設計研究院即株洲市政組成聯合中標體,并由中標單位:湖南湖大建設監理公司負責全部監理工作。EPC總承包整合了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技術力量和項目管理資源,使設計與施工得以有機配合,有效避免了設計和施工的矛盾。
實際施工中,本項目對EPC總承包模式進行了改進。其一,價格管理沿用了清單招標模式,并包死一定總價的浮動范圍;其二,工期管理總工期開口,即不包死總工期,但節點控制工期采用閉口,即包死節點工期;其三,資金撥付、結算按既有建設模式審批程序進行,即指揮部對工程進度款按合同并經監理、中介審計所確認的造價進行支付。最終由中介審計所、監理、株洲市財政評審中心負責結算;其四,對該工程實行了工程監理制度;
3.3力推方案落地
本項目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征集湘江風光帶設計創意活動,植物專家對湘江生態植物的研究,文史專家對株洲歷史工業文化的研究等活動,并將三次大型活動情況都匯集成冊。此外,還組織指揮部人員、設計人員奔赴長沙、成都等地實地考察,增加了指揮部及主創設計人員對濱水景觀設計施工的感性認識,為設計主創人員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推動了該工程的設計方案落地和設計進度。
3.4將設計理念落實到位
與長沙等地相比,株洲的湘江風光帶具有獨特之處,株洲湘江風光帶將“因地制宜、以人為本”作為設計核心思想,從方案設計到現場施工貫穿始終。
設計和施工中包含了湘江原生態的保留和修復,也對湘江景觀效果的完善和再創造,通過新建山、水、橋、城和植物群落,使湘江以更加璀璨的光芒展現在市民面前。針對原生態的保留和修復,充則分利用現有地形、地物,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整個過程中,保留了原有植物群落,補充本土植被,再織原有環境體系,根據其自身特色自我演替,形成低養護、生態、低碳的“綠色江灘”。結合多樣灘地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特色濕地景觀,重現了昔日沙灘美景,形成隨江水及大自然生長的特色“灘涂景觀”。項目實施過程中認真分析了現有環境資源,巧妙地利用了原有水利防洪設置,延續了多層岸線的理念,通過不同造型和界面柔化了原來生硬的防洪岸線,豐富了城市的濱水空間。
結語:
總之,風景園林施工不是簡單的堆砌。從設計伊始就應充分考慮到項目特點,充分使用現有資源,盡量提升現有生態系統的自潔功能。施工中應充分發揮管理職能作用,在積極引進先進工藝、設備與材料的同時,充分考慮到項目子系統的銜接。本文以株洲湘江風光帶項目為例,從設計、施工等兩個主要方面分析了管理重點與工作重心。事實證明,科學有效的管理是達標、創精品項目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