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摘 要:做好新入園幼兒的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務是穩定新入園幼兒的情緒,克服他們的入園焦慮,使之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關鍵詞:幼兒教育;穩定情緒;入園焦慮
幼兒園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最初的一環。它的教育對象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期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幼兒以后一生的成長。因此,作為奠基工程的幼兒教育關系著國家的未來。目前,在中國的每一個家庭,孩子時時處處受到溺愛。他們一旦離開家庭,進入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中,集體的生活方式和不同于家庭的教育要求勢必引起幼兒的種種不適應和情緒上的波動。因此,做好新入園幼兒的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務是穩定新入園幼兒的情緒,克服他們的入園焦慮,使之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
生活。
一、準備工作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初離開家長、親人,會由于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而出現焦慮、不安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二分離焦慮”。其中,幼兒入園前有無心理準備和分離經驗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般而言,有心理準備和分離經驗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心理準備和分離經驗的幼兒能較快地適應新環境。據兒童心理學專家介紹,分離焦慮伴隨著人的一生,成人可以很好地自我調節,但對3歲幼兒而言,剛入幼兒園,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會本能地產生不安全感,看著父母離去,幼兒會產生心理倒退,認為“媽媽走了,再也看不見了”。更由于害怕與父母的分離而產生分離焦慮。每一個孩子到了3歲都要經受這一考驗,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夠勇敢闖過關。倒是有的家長心太軟,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哭哭啼啼,便于心不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反而延長了孩子的適應期。為此,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
1.入園前的家訪工作
為使幼兒對入園有心理準備,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教師在幼兒入園前要進行一次普遍的家訪,通過家訪,可以和幼兒建立最初的感情聯系,消除幼兒對教師的陌生感,也可以指導家長做好幼兒入園的準備工作,指導家長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一些心理教育。
2.通過家訪,制訂幼兒園的具體工作計劃,明確工作重點
在家訪中,教師通過和幼兒及其家庭主要成員的接觸,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包括健康、智力水平、興趣、生活習慣及性格特點等。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樣,有哪些習慣、愛好,告訴老師孩子的乳名等,老師心里有了底,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照顧和教育孩子,也可以幫助孩子盡快地適應老師。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慮不安的神情,要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有關心你的老師,有許多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和好玩的玩具。特別了解幼兒是否有過分離經驗、集體生活經驗、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等。
二、新入園幼兒的教育工作
1.教師要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每個幼兒
幼兒入園,最大的問題是由于離開所依戀的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生活環境,進入新環境而引起的情緒不穩定和不安全感,這就需要教師像父母一樣愛孩子。教師對幼兒要親切、和藹、熱情,特別是對那些哭鬧不停的幼兒更應給予較多的關心和愛護。切忌因為孩子哭鬧而表現出不耐煩,甚至批評、嚇唬孩子,這樣,更加劇了幼兒的焦慮。老師若在穿著打扮上模仿他的媽媽,孩子會對她有一種親切感,愿意跟隨她,也較聽話。建立了信任感,體驗到安全感,幼兒焦慮就會很快消除。同時,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老師、保育員要悉心照料好幼兒生活。親切地貼貼她的小臉蛋,輕輕地撫摸她的頭發,梳梳頭,提提褲子,整整衣服等,用這些愛撫動作會給孩子心里很大的安慰,使他們體驗到一種“母愛”,對父母的依戀就容易擴大到對教師、保育員的依戀,從單一依靠向多方依戀。
2.精心創設富有吸引力的環境
對于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人群中生活,肯定會有不安全感,入園焦慮由此產生。這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幼兒入園時雖對陌生的環境有不安全感,但新奇的環境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幼兒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減輕分離焦慮。因此,在幼兒入園前,精心布置幼兒園環境,并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提供豐富多樣、方便幼兒自由取放的玩具,較富有吸引力的各種戶外運動器械。環境布置做到兒童化、綠化、美化,以激發幼兒對幼兒園的熱愛。
3.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活動
孩子喜歡在戶外活動,首先從幼兒的特點出發,努力營造溫馨的環境,活動室的創設體現材料“優”而無害、地板軟而“安全”、設施“好”而不花巧,要吸引幼兒的視線。幼兒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影響分離焦慮的因素之一。豐富多彩、活潑有趣的活動可以減輕幼兒的分離焦慮。
4.逐步提高對幼兒的常規要求
進行常規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幼兒園開展各項活動的基礎。新入園的幼兒,既缺乏集體生活經驗,更缺乏遵守幼兒園各項常規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對新入園的幼兒進行常規教育非常必要。在生活習慣上主要培養幼兒行動的目的性與穩定性、獨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及交往能力;在行為技能上,著重培養幼兒的禮貌規范,遵守紀律規則及愛惜物品規則;在行為規范上,我們要求幼兒愛整治、愛勞動,具有責任心與同情心。但要循序漸進,慢慢使其適應并逐步提高。
5.教孩子大聲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教孩子做一些這方面的溝通:“告訴媽媽,你想干什么?”“你剛才玩什么呀,給爸爸講講好嗎?”……
6.幫助幼兒做好交往能力上的準備
多帶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環境中去活動,多接觸其他孩子。教孩子知道自己的學名,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教孩子學會和老師、小朋友打招呼。教孩子學會不獨霸玩具,不搶別人的
玩具。
參考文獻:
[1]梁龍芳.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個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張婉瑩.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幼教師資補充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