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鳳
摘 要: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說,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慢慢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動中求靜,靜中求動,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能夠動起來,從而去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語文課堂教學多姿多彩,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關鍵詞: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潛移默化
“動”的意思是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使之行為發生變化,“靜”的意思是停止的、不運動的。在語文課中,就是要求學生真正動起來和靜起來,何為“動”?“動”就是學生不僅要腦子動起來,而且小組也要也動起來,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學進去,講出來。何為“靜”?“靜”就是要讓學生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傾聽,認真領悟,把知識變為己有,做到永久性掌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狐假虎威》這課時,對于課文中的難點,“搖頭擺尾、神氣活現、半信半疑”這幾個詞語,除了要讓學生多讀,而且是帶有感情地去讀這個句子以外,還要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去表演這個句子,從學生的表演中,可以檢測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這些詞語,也最終達到突破這個難點的目的。但往往我們在教學這些內容的時候,教師采用的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讀說相結合,而并沒有讓學生真真正正動起來,從而失去了突破難點的目的。當然,在表演的同時,因為這是低年級的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調動,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學生的情緒,教師要能夠駕馭課堂,讓學生能夠及時地靜下心來去學習知識。
“教”可以用語言、可以用行動,但也離不開智慧。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自覺、自主的學習。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課文《望月》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去找課文中的歌謠和編寫歌謠,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用筆畫出文章中出現的歌謠,再讓學生分組多去讀一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教師范讀相結合),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找出這些歌謠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師生總結歸納特點,學生再根據剛才歸納的特點進行創作,這樣的教學環節達到了突破難點的要求。在這樣的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和創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每個學生的大腦都動起來,集合全班幾十個人的智慧,那么這節課,不管我們的最終教學目的有沒有達到,也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因為融入了全班的智慧,將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靜中求動。“動”是現在小學生典型的個性特征,畢竟小學生天性就愛“動”。如:愛動手、動口、動眼、動嘴,什么都愛動一動。用我們老師經常總結的一句話,那就是學生的小屁股不能靜止三分鐘。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的“動”,需要學生主動、自動地學習,學生的個性在教師的教育下,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調動參與的關鍵要點就是一個“動”字。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嘴,教師也要理解學生的天性,突出小學語文語言訓練的實踐性特點。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心動”:讓學生學會質疑,懂得質疑,給學生商量和選擇的權利,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勤于思考,擴大學生的思考空間,把學習在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讓學生在整堂課都能夠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生動活潑而不是默默無聞。
在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動中求靜。學生學好語文需要“靜”,靜不下來的課堂,學習質量肯定大打折扣。在小學課堂上,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往往無法安靜地待四十分鐘,但是我們要明確,靜,應該是語文教學洗盡鉛華、回歸本真的必備條件。要想達到高效的課堂靜態教學,師生平等、和諧對話,安安靜靜的課堂絕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那反而是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潛移默化地發展,能力在“雨后春筍”般地提高。
我們整天提倡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說、多想,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慢慢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遇到一篇文章的時候,學生知道如何入手去解決文章中的問題,如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不能只是說說這些口號,而是要付諸行動,讓課堂變得多姿多彩,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參考文獻:
[1]邢艷萍.構建動靜相宜的語文課堂[J].新課程導學,2013(34).
[2]袁福海.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不可忽視教學過程中的靜場[J].新課程學習(上),201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