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陽
摘 要:在展示活動中,信息傳遞處于核心地位,只有將預定的展示信息傳遞給參觀者,展示目的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成。而信息傳遞依靠的是信息媒介,早期信息傳播主要依靠符號媒介,包括人類社會早期的簡單文字和記號都屬于這一范疇,之后發展為手抄媒介,即早期手抄書本。依靠這種方式,信息乃至整個人類文明開始與周邊建立聯系,再后來的印刷媒介誕生,信息傳遞實現跨越式發展,最后進入電子媒介時代,社會信息傳遞效率和規模進一步發展。而到了當今時代,單方面的信息傳遞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所需,信息交互傳遞的適時加入,也為新時期的信息傳遞提供了嶄新的渠道。
關鍵詞:展示設計;交互設計;人機交互;虛擬現實;空間體驗
1 交互理念的意義
從早期依靠展品配合圖文展板的單一展示手段,再到后來電視、電腦等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展示設計中進行信息傳遞的手法不斷推陳出新。伴隨著新時代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互動多媒體逐漸出現在展示領域,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充分運用。它為展示領域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技術上的新體驗,更體現出了參觀者對審美和創新的深層次要求,這也必將引導整個展示設計方向,探尋一種全新的設計方法,帶來技術與觀念的全面革新——交互在展示活動中的理念,并不只是一種人與設備的交互,它是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理念。
2 交互實現的手段
展示活動中的交互設計,本質在于信息的相互交流。參觀者不再像過去一樣,通過觀看印刷在展板上的圖文信息,或是顯示器里播放的宣傳片,被動地接收來自展覽組織者的信息,現在的參觀者希望在參觀活動中更加自主,使自己能夠參與到信息傳遞過程中去,用更具活力的方式實現信息交流。而事實也證明,運用多種交互手段的展示行為,對觀眾更具吸引力,觀眾在輕松有活力的狀態下,接收信息也更加有效。所以,對于展示設計者來說,當下展示活動最重要的變化,在于從“展示信息本位”變成了“參觀者本位”,而具體到實現策略上,則是從“單方面的信息陳列”變成“觀眾參與的信息互換”。
2.1 人機交互
狹義來講,交互設計在于新型交互設備在展示空間的運用,即將交互設備運用到參觀的各個環節,包括觸摸屏、當下流行的VR虛擬現實技術、互動游戲以及信息問答。參觀者往往對新奇的交互設備充滿好奇,很容易被這種展示方式所吸引,但這并不完全符合交互設計在展示活動中的存在意義。從本質上來看,展示活動中的交互意義在于借助交互媒體形式所進行的信息傳遞——信息才是本源,設備只是媒介,沒有高質量的信息資源參與交互活動,即使設備再先進,展示效果依然顯得單薄無力,只有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才能真正實現信息交流,達到展示的目的。
(1)觸摸交互。在新近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中,很多觸摸屏被加入到展示陳列中,大部分觸摸屏,都是與附近的展項相互關聯。例如,站在恐龍模型前的觸摸屏前,通過手指滑動屏幕,就可以清楚地知道眼前恐龍的名稱和棲息地,乃至生活習性和骨骼透視,都經過內容編排整合,排列得一清二楚,參觀者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擇要瀏覽的各個環節。同樣是在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展示環節中,關于玻璃制作工藝部分的展示,在這方面就明顯有些不足。玻璃博物館內的二樓展廳設置了幾臺電視機,滾動播放玻璃在工廠的生產加工視頻,內容固然豐富完整,但忽略了重要一點——不同知識構成的觀眾接受能力不同。一個知識儲備相對較少的觀眾,在觀看這些視頻時,往往不能順暢理解,還要邊看邊分析,揣測玻璃生產過程中的步驟,一旦出現未能理解的部分,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觀看,以至于后面的內容也看得一頭霧水,要想搞清楚前一幕的困惑就要再等視頻循環,而不能自主選擇要觀看的步驟,這無疑浪費了觀眾寶貴的參觀時間。
(2)虛擬現實。虛擬現實藝術(Virtual Reality ART,簡稱“VR”)并不單單是一門新技術,它帶來的還有沉浸式展示體驗,當這一技術出現在模擬和娛樂領域時,便掀起了軒然大波。試想在今后的展覽中,參觀者帶上VR設備,走進博物館,看到身邊來自中國歷朝歷代、形形色色的人環繞周圍,接引觀眾并向他們介紹各個時代的歷史趣聞,沉浸于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真實感,而參觀者又可以作為現代中國的一員,與古人“穿越”一堂,暢談世事滄桑。這種沉浸式展示手段將極大地調動觀眾的參觀積極性,并使參觀者留下深刻的記憶。
相對于傳統展示手段,新技術時代的交互展示手段,更加注重信息傳達的認知度和解讀過程。只有讓參觀者深刻理解展示內容,真正參與和利用了交互環節,才是真正達成了展示的基本目的,否則交互設備就會淪為展示空間的擺設,利用十分有限。
2.2 人與空間的交互
從廣義來講,展示空間的交互其實不可避免地要談及空間自身,因為從參觀者步入展示空間的那一刻開始,人與空間便產生了一種天然的交互聯系,空間內所蘊含的各種信息都會通過感官傳達給參觀者,實現信息交互傳遞。當人們身處燈光明亮、色彩鮮活的空間時,自然會感受到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反之,當參觀者處于燈光暗淡、以黑色為主色調的空間時,也自然會變得嚴肅莊重??臻g根據功能不同,往往被賦予了不同的形式外觀,形色各異的空間又反過來影響人的觀感,實現信息的多元化傳遞。空間與人的交互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空間尺度。展示空間的尺度變化能給參觀者產生很直觀的印象,寬敞和擁擠的空間尺度分別給人以豁達感和緊迫感,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所感知的。而展示場所中,不停變換的空間尺度也往往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節奏感——中國自古代就知道如何描寫這種節奏變化:“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卑殡S著空間平立面尺度的變化,參觀者心理活動也會產生各種變化,適當配合展示主題,對空間尺度進行合理劃分,如大廳、通道、主展區、輔助展區等,根據不同功能作出合理劃分,使其更好地呼應展示內容,使空間和參觀者的情緒產生互動。
(2)情境氛圍。除了空間尺度上的變化,空間氛圍也會與參觀者產生情感信息的交換。展示空間的情景氛圍主要通過色彩、燈光、材質等方面來體現。展示空間內的色彩冷暖可以很輕易地被參觀者所感知,正如暖色更加適合表達激昂向上的內容、冷色更適合表達嚴肅莊重的話題,不同的色彩在展示空間內也代表了不同的內涵,給參觀者的感官體驗也必然不同。而展品的燈光布置也傳達了豐富的信息,照明的亮度能很清楚地讓參觀者辨別出主次照明的分布,由此判斷出展示內容的主次分布。
由此可見,空間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更多地在于信息傳達的多元化,空間根據自身特點,運用不同的設計方法,以實現與參觀者的“交流與對話”,最終達成展示目的。
3 結語
無論是人機交互還是人與空間的交互,展示設計中的“交互”,都代表了主客觀的平等統一,一方面不再是以展品為核心,另一方面也不會脫離客觀空間只談參觀感受。只有把觀眾作為考慮的基點,融入整個展示空間,才能調動客觀的功能性和主觀的積極性,使展示效果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 段少策.博覽建筑“服務空間”的開放設計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4:47-51.
[2] 袁仁佶,王冬.從“功能空間”到“體驗空間”——當代博物館空間衍變的解析及思考[J].華中建筑,2016.
[3] 黃鑫,李女仙.當代博物館展示中的交互設計方式[J].裝飾,2011(04).
[4] 鄭奕.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及規劃要求[J].文物世界,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