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蓉
(廣西田陽縣人民醫院五官科,廣西 百色 533699)
鼻內鏡鼻竇手術采用護理干預對術后遠期療效的影響探討
潘虹蓉
(廣西田陽縣人民醫院五官科,廣西 百色 533699)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鼻內鏡鼻竇手術后遠期療效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編號的偶數和奇數將其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而觀察組則運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術前,兩組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明顯較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1年,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治愈率較高,且復發率較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給予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改善鼻竇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
遠期療效;護理干預;鼻內鏡鼻竇手術
鼻竇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與環境、食物以及吸煙等諸多因素有關,不僅危害患者健康,還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當前臨床上在治療鼻竇炎時,鼻內鏡鼻竇手術是首選的一種方法,雖然療效確切,但是如果護理不當,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因此,本文對鼻內鏡鼻竇手術運用護理干預對遠期療效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編號的奇數和偶數將其分為兩組,每組63例。觀察組女33例,男30例,年齡18~54歲,平均(39.5±12.7)歲,其中行雙側手術20例、行單側手術43例;對照組女35例,男28例,年齡19~55歲,行單側手術40例,行雙側手術23例,平均(39.6±12.8)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術前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術中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且給予患者健康指導等。
觀察組則運用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因為慢性鼻竇炎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等特點,患者長時間飽受病痛的折磨,具有較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再加上缺乏對手術的正確認識和了解,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影響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病房探視時,應該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面帶微笑,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了解,耐心給患者講解鼻內鏡手術的優點、安全性以及效果等,使患者了解到治療的有效性,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該請一些患者現身說法,使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②術后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要耐心給患者解釋術后填塞物放入鼻腔內的必要性及時間,讓患者有思想準備。叮囑患者不要緊張,待24~48 h后會取出填塞物,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并且協助患者取舒適的體位,半臥位或坐位,指導患者張口呼吸。囑患者少量多次飲水,減輕張口呼吸引起口咽部干燥。囑患者及時清除口腔內殘留血跡,預防口腔內細菌繁殖而導致口臭。
定時協助患者換藥,因為換藥會導致切口疼痛,護理人員要多安慰和鼓勵患者,讓患者了解到換藥的重要性,與患者談話,使患者的注意力分散,從而確保換藥的順利進行;③觀察并發癥:因為鼻竇具有復雜的解剖部位,術后48 h內,發生鼻腔出血、視神經損傷、腦脊液鼻漏以及紙樣板狀損傷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患者出現頻繁吞咽動作、口腔內出現新鮮血液或鼻腔內有鮮紅色血液滲出時,應該警惕為出血,及時告知醫生;注意觀察眼部周圍皮膚有無青紫,有無眶內血腫并發癥;密切觀察鼻腔填塞物滲液的性質和量,如發現較多淡紅色滲液,應警惕腦脊液鼻漏,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④術腔處理:術后24~48 h,將鼻腔填塞物取出,嚴格按照醫囑要求,運用減充收縮劑,促進鼻腔黏膜收縮。術后3 d,每天在鼻內鏡的直視下,對鼻腔血痂和分泌物進行清潔;術后5 d,每天運用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對鼻腔進行1次沖洗;術后3~7 d,運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出院前,叮囑患者每周到醫院進行1次復查,在鼻內鏡的直視下,對鼻腔內的增生組織、肉芽、囊泡以及痂皮進行清理,對粘連進行分離,并且出院4~6個月,每月進行1次復查,直到術腔黏膜完全上皮化;⑤隨訪干預:患者出院前,由責任護士為患者建立全程護理方案和隨訪檔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電話或門診隨訪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了解,并且及時調整護理策略,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避免花粉、冷空氣對鼻粘膜的刺激;定時沖洗鼻腔、滴鼻,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
1.3 觀察指標
運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量表分別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的鼻腔功能,得分與鼻腔功能呈反比關系。同時,分別觀察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出血、粘連以及鼻息肉等,并且隨訪6個月~1年,記錄兩組的復發和治愈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5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術后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比較
兩組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術前對比無區別(P>0.05);術后6個月,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治療前后對比(±s,分)

表1 兩組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條評分治療前后對比(±s,分)
組別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20.59±8.17 13.54±6.12觀察組 20.56±9.31 9.23±4.11 t 0.628 8.116 P>0.05 <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2.3 兩組的復發率和治愈率比較
隨訪6個月~1年,兩組的治愈率和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治愈率和復發率對比 [n(%)]
鼻內鏡鼻竇手術因為具有安全性高、疼痛少、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等諸多優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2]。但是有研究發現,在鼻內鏡鼻竇手術后,一些患者因為不注意清潔鼻腔或沒有改變不良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等因素,導致手術失敗,反復發作,所以術后護理干預尤為重要。針對性護理主要指的是將患者的實際病情作為基本依據,再結合患者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制定個性化護理措施的一種新型服務模式[3]。在針對性護理中,給予患者心理干預,能夠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慌和焦慮,減輕機體應激反應;術后加強健康教育和指導,有助于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配合鼻腔清理和換藥,有助于術腔黏膜恢復,竇口開放好,并且重視術后隨訪,能夠使患者嚴格按照醫囑要求,定期回醫院復查,從而確保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4]。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79.37%,并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低,這一結果與黃芳[5]、范慧君[6]等研究報道一致,提示針對性護理干預運用在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中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鼻竇炎時,再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可以使治愈率提高,使復發率降低,改善患者鼻竇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 劉海妹.鼻腔沖洗護理在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中應用的意義分析[J]. 中外醫療,2013,16(19):166+168.
[2] 丁麗英.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術后康復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02(20):226-227.
[3] 丁麗英.護理干預對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的遠期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03(14):219-220.
[4] 黎金梅,吳雪堅.實施復診綜合管理對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術后遠期治療效果的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12(22):1576-1578.
[5] 黃 芳.護理干預對鼻內鏡鼻竇手術患者的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14(20):120-121.
[6] 范慧君,劉慶素.延續性護理對鼻內鏡術后出院病人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5,26(20):3263-3264.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06.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