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臨安市“農家樂”污染及其整治為例,說明“農家樂”污染不可小覷,探索“農家樂”污染防治措施,實現“農家樂”旅游蓬勃發展與環境優良的雙贏目標。
關鍵詞:農家樂;污染;防治
“農家樂”是隨城市化、生態化及旅游需求多極化趨勢應運而生的新的旅游產品類型,它依托鄉村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農家經營為主體,滿足旅游者觀光、度假、娛樂的多方面需求。“農家樂”旅游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西方,是逃避工業城市污染和快節奏生活方式而興起的。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位于城郊的“農家樂”越來越受到城鄉居民旅游度假的歡迎。臨安市位于杭州市西郊,處處山水相依、自然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越,有“森林中的城市”之美稱。當前“農家樂”鄉村旅游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江浙滬地區居民避暑休閑的首選之地,在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污水納管、處理等設施配套不足,監督管理沒有及時跟上,造成的污染也令人擔憂。本文以臨安市“農家樂”旅游為例,分析“農家樂”旅游對水污染的影響,以期拋磚引玉。
一、臨安市“農家樂”發展現狀
臨安市地處浙江省西部天目山區,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端,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20余年的發展,2014年臨安市全市達到981戶“農家樂”,其中太湖源、西天目區塊“農家樂”均超過300戶,大峽谷區塊已超過150戶;臨安第二水廠水源里畈水庫庫區有“農家樂”114戶、3342個床位;臨安第三水廠水源水濤莊水庫庫區有“農家樂”46戶、862個床位;華光潭庫區有“農家樂”117戶、3052個床位。80%的“農家樂”80%分布在里畈水庫等飲用水源上游或自然保護區、景區周邊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但隨著臨安市“農家樂”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農家樂”依托水庫和自然景區增收致富的同時也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并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二、“農家樂”污染影響
由于農家樂多地處山區、較分散,普遍存在公廁覆蓋率小、排水管網和垃圾處理站(場)不配套、劣質洗衣粉使用多、私廁漏底滲漏、垃圾日產日清機制不到位、垃圾亂堆亂倒根治不徹底等,生活污水不經處理就排放仍較普遍。農家樂污水排放具有假日比平日多、早晚比白天多、白天比夜間多、用餐前后比不用餐時多等特點,而且垃圾堆積過長主要集中在農忙季節和長期陰雨天。
2014年臨安市“農家樂”廢污水年排放量43.2萬t,污染物COD、氨氮、總磷、總氮年排放量分別為60t、8.6t、1.0t和10.7t。臨安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里畈水庫庫區“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20.7萬人次左右,“農家樂”產生廢污水量1.04萬t, COD、氨氮、總磷、總氮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別為7.54t、1.08t、0.12t和1.34t;水濤莊水庫庫區廢污水年排放0.27萬t,污染物COD、氨氮、總磷、總氮年排放量分別為1.95t、0.28t、0.03t和0.35t;華光潭庫區廢污水年排放0.95萬t,污染物COD、氨氮、總磷、總氮年排放量分別為6.89t、0.98t、0.11t和1.23t。按農村每人每日產生固體垃圾0.7kg的70%計算,臨安市“農家樂”年產生垃圾達740t,這些固體生活垃圾如不及時清運,經雨水沖刷,污染物將進入河道、水庫水體。
三、“農家樂”污染防治對策與建議
1.重視生活污水處理,創新改造工藝。“農家樂”污水以餐飲污水為主,含有較多的固體物和植物油,污水處理設施應先通過格柵裝置和隔油池,濾去固體物質和動植物油,并收集進行統一處理,然后再通過管網收集、厭氧池厭氧接觸消化、人工濕地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有機成分等進行凈化,做到先處理再排放。近年來臨安市將15集鎮區55個周邊村的生活污水納入了14個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24.5萬噸,非集鎮區的行政村采取集中納管和聯戶或單戶處理兩種模式進行凈化水質,農家樂出水水質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高于70%,脫氮除磷效果達到50-70%,污水排放標準可由一級B標準提高到一級A標準,且處理能力能夠滿足未來10年以上的發展需求。
2.加強垃圾清運。可對“農家樂”及農村生活垃圾實行統一規劃、分類就近處理、日產日清等長效管理機制。不短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垃圾由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四級轉運收集處置體系建設,建成了1個日處理45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14個縣、鎮級垃圾填埋場,城區及周邊鎮街的可焚燒垃圾全部進入焚燒廠,垃圾焚燒發電廠還有20%的垃圾焚燒余地;對有機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也減少了垃圾總量。
3.加大污染處理能力和適度發展雙管齊下。該市出臺了《臨安市主題旅游民宿發展規劃》等基礎性文件,總體構建“三區三線、多點多態”的全域化主題民宿發展格局,同時適度控制農家樂的發展;著力提高農家樂區域污水處理能力,2016年規劃新增日污水處理規模24.5萬t/d,實施了太湖源、板橋等一批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工程,做到宏觀區劃管理與微觀生態整治雙管齊下。
4.加大“農家樂”污染防治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運作的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使全社會都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中來。實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以獎代投等措施,強化環保資金使用績效,切實增加農村環保投入。
5.加強“農家樂”環境監管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農家樂”垃圾收集、生活污水處理考核及監督機制;建立農村環境監測與預警系統,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垃圾收集清運、保潔等工作與各項考評緊密結合,體現獎優罰劣的原則。組建專門的農村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設立舉報、投訴電話和電子信箱,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立法手段,確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者的行為規范和義務,明確垃圾產生者的責任。
6.加大“農家樂”污染防治宣傳力度。將與“農家樂”污染防治有關的知識納入環保宣傳教育計劃,豐富人們的環境知識,提高廣大村民、企業法人的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定期發布有關的環境監測信息。
參考文獻:
[1]趙承輝,陳曉月,周艷波.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政策研究[J].現代農業 科技,2009(2):236-237.
[2] 顧希俊,凌前江.臨安市水資源保護規劃[R].杭州:浙江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2015.
作者簡介:凌前江(1965-12-),男, 漢族, 浙江臨安人, 大專, 工程師,研究方向:水資源管理,水權制度改革,水生態保護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