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洪
國家領導人多次指出:“要把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與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與發展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實踐證明,粗放型、掠奪型的農業增長方式,已成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耗竭資源的重要源頭,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思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核心競爭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本任務,以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為重點,以完善基礎設施為先導,以園區經濟為載體,遵循循環經濟理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高效生態農業,建立起生產高效、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標準化、組織化發展
一是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生產出外觀統一、內質符合要求的優質農產品,提升農業產業的標準化水平;二是加強農業合作文化建設,扶持和幫助農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據農田、園地、林地等資源優勢和不同的區域生產特點,在相對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組織形式,提升組織化水平。
2.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原則,優化區域布局,培育產業優勢,確立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在短期內形成規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突破,快見成效。
3.產業化、市場化發展
按照有利于形成高效產業的原則。以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按照產業化方向安排項目、組織生產和經營。堅持把高效生態農業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一頭對接市場,一頭對接農戶,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和市場化水平。
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對策
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一項涵蓋面廣、質量要求高、投資量大的系統工程,目前還剛剛起步,處在初始階段,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加強領導、形成合力、科學謀劃、穩步推進,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高點定位,科學規劃
高效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為此,要立足實際,超前謀劃,明確定位,找準著力點,選準突破口,科學制定規劃。在制定規劃時要注意把不同的高效農業生態模式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村能源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內容結合起來,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地發展。
2.園區建設,示范帶動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作為推進技術創新集成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作為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總抓手,以園區帶產業、以產業興園區。總結農業現代示范園區的建設經驗,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并推廣具有代表性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以點帶面,促進整體發展。通過典型示范、效益吸引,形成一批具有良好效益的典型,建設一批休閑農業、旅游農業、高效生態農業園等精品典型,形成以精品典型為輻射點的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群和產業帶。
3.培植龍頭,延長鏈條
以組織化、規模化為方向,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批發市場等適應產業化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組織形式,一頭對接市場,一頭連接農戶,形成“龍型”的生產經營體系。一是加速土地規模經營。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合理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發展訂單農業,形成集中連片種養的條件,便于基礎設施改善和設施農業發展,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二是以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引導農戶自主聯合。三是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擴大合作。在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帶動功能的發揮,放在與農戶連接機制建設上。大力發展“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形式,促進龍頭企業壯大與農民增收相協調,避免企業與民爭利,實現農企互動、產銷對接,形成帶動規范生產、促進農戶增收的組織機制。
4.科技引領,科學管理
一是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選擇優勢產品進行優勢農產品重大技術示范推廣,在優勢區域組織技術示范;二是強化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建設。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增強專業技能和吸納現代科技的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普及轉化,使項目區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到位率達95%以上;三是實施好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植保工程服務網絡建設等項目,設立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防控體系,建設區域監測與防控點,提高對重大農業有害生物突發性災害的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切實控制病蟲災害的發生和危害。
5.產品安全,品牌帶動
一是整合品牌資源,形成強勢品牌。立足資源優勢,選準一批影響大、對相關產業帶動力強的支柱產業,對相關品牌進行重點培育,逐步形成國內和國際知名的農業品牌。針對當前品牌“多、雜、散、小”的問題,加強市場化的品牌整合,凸顯品牌知名度。二是保護品牌資源,打造誠信品牌。對地方特色或已有一定規模優勢或有較高知名度等一切符合商標注冊條件的農產品,抓住機遇進行原產地保護以及保護性商標注冊。三是宣傳品牌,擴大品牌輻射力。大張旗鼓地開展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活動,針對不同產品和不同消費群體,從農產品包裝、市場定位、消費者信心鼓勵、營銷方法、文化內涵等角度,強化品牌創意和營銷策劃,積極引進企業形象識別體系,努力擴大農產品名牌影響。
6.招商引資,加大投入
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努力吸引國內外人才、技術和資金等要素流入。積極引導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鼓勵企業爭創出口品牌,開辟出口新渠道,拓展市場空間。加大投入,拓寬高效生態農業投資渠道。建立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逐步建立生產者自籌,政府投入和金融機構貸款三大投資支柱。探索信用擔保機制,吸引外資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體系。整合資金投入,針對高效生態農業涉及農、林、水、牧、漁等眾多產業的特點,協同多個管理部門,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前提下,推動資金使用相對集中,發揮各項資金的綜合績效。
總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逐步建立起生產高效、生態協調的現代農業體系,使農業成為區域發展的優勢產業,從而為實施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