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霞
高職紡織類專業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完成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完成人員:劉建平、臧 健、郭雪峰、張春花、夏 冬
高職教育不僅要培養掌握一定技術、技能的人才,更要培養企業生產一線所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共同探討、相互滲透,建立一種長期穩定的對接關系。為此,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劉建平等主導建立了一種新的高職紡織類專業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出了一種多方參與構建“企業實訓”課程教學體系。
該項目以多方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指導思想,在企業實訓課程的實施中,構建了由校企雙方參與的全方位教學體系,以企業所需崗位進行技術技能的培訓和學習,校、企、生、師相互監督,有效保障了“企業實訓”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成果創新點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市場需求聯動
采取“三上三下”的辦法對紡織染整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調研并預測,紡織染整職業教育教學集團中行業企業、學校既互通信息又各負其職,行業協會定期通報行業情報。企業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用人計劃,學校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變化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
(2)技能智能協調開發,培養創新型人才
針對國家勞動保障部頒發的職業工種大典,學生選擇紡織染整專業相關的工種 1 ~ 2 個,在取得考評員的雙師型教師指導下訓練,通過鑒定獲得高級或中級工證書。引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和技能大賽,開設創新訓練項目的開放課程,指導學生申請專利、撰寫論文。
(3)煉就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開創了“企業課堂”的教學模式,將生產工段序化,學生實行輪崗、定崗和頂崗實訓,使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師帶項目或針對企業技術難題開展研究,簽約橫向項目,開發新工藝和新產品。校企聯合申報縱向項目,獲得政府資助的研究經費,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到企業生產中,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4)互聯網+產學研合作,職業教育對接終身教育
學校建有專業網站、精品課程網站、QQ群、微信群等,在生產性實訓基地建有生產局域網,學生隨時通過網絡得到教師的指導。學生將企業中的技術難題轉移為校企產學研合作課題,簽約橫向項目,進一步申報縱向項目。學生在校期間或畢業后,可讀專升本、專接本、專轉本,期間學生可去創業或就業,也可以隨時回校繼續完成學業。根據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不管是在校生還是往屆生都可以通過專業網站參加紡織品設計培訓班和染整技術培訓班,提升學生專業水平。
通過項目實施,校企合作組建了紡織染整教育教學集團,“企業課堂”教學成果累累。據項目負責人劉建平介紹,目前學校已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江蘇利步瑞服裝有限公司、大金(上海)氟化工有限公司等組建了紡織染整教育教學集團。校企共建了生產性實訓基地,基地建設實行“廠中校”、“校中廠”和“試制車間”模式,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高職服裝專業繼續教育“魔方式”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與管理
完成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完成人員:李臻穎、朱 紅、張 霞、丁學華、顏麗婷
針對因繼續教育學員的培訓需求不同而造成的教學內容設置難、文化基礎和專業技能差異而造成的教學方法實施難以及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造成的教學組織設計難等問題,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對服裝專業繼續教育課程的教學與管理進行大膽改革,經過10年的探索與實踐,推出了服裝專業繼續教育“魔方式”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與管理,實施成效顯著。
所謂“魔方式”的項目化課程教學與管理,是指為滿足學員要求,以培養學習者能勝任崗位工作為宗旨,采用開放式教學,在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可組合性、可選擇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特點。其創新點主要有二。
創新點一:實施了“魔方式”的課程教學與管理
為滿足企業要求,以培養學員能勝任崗位工作為宗旨,課程可組合、師資可組隊、教學場所可選擇、教學方式可靈活,繼續教育具有培養計劃柔性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柔性化、教學組織過程柔性化、教學考核柔性化的特點。
創新點二:采用了“三明治式”的開放教學
“三明治式”教學過程使集體學習階段與個人學習階段相交替,這種方法能夠將新信息與個體的、獨特的思維結構相整合。在集體學習階段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個體學習階段促進學員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開放的教學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對學員開放;二是學員對實踐或問題開放。
“魔方式”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以下 4 個方面。
(1)分類型培養,體現教學目標的明確性
繼續教育根據服裝企業崗位分類將課程進行模塊化整合后歸納為服裝設計與開發、服裝制板與工藝設計、服裝生產管理、服裝品牌策劃與陳列展示、服裝營銷、服裝外貿等六大課程模塊。分析繼續教育對象的特點,分別針對學生、操作工人、有系統專業知識和一定實踐經驗的員工、一線的生產管理人員、企業領導開展培訓,力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計劃切實可行。
(2)分層次設計,體現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根據繼續教育需求,構建了模塊化項目課程體系。根據行業發展趨勢,設計和完善了項目化課程庫。確立了綜合職業能力課程觀與“多元整合”的課程觀,并以此指導課程標準的建立,以及課程開發與改革的具體實踐。
(3)多途徑滲透,體現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課程教學以項目為引領,以典型服裝款式或客戶訂單為載體將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專業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教、學、做”一體化。繼續教育中還開設了講座、組織參加展覽會和參觀相關企業。這些活動的開展,充實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活躍了教學過程,延伸了教學空間。
(4)多元評價,體現教學考核綜合性
教學考核重視綜合性、過程性和多元性。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自評、互評、講評、第三方參評(職業技能鑒定、作品展)相結合進行評價。以項目成果或崗位實踐貢獻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從A軸學習動力、B軸職業愿景、C軸使命感召力等 3 個軸向立體評價學習者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提高和職業發展潛力。
該教學方案自實施以來,成效顯著,并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據該項目負責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系副主任李臻穎介紹,至今,學校已先后與新疆、甘肅、寧夏等10多個省份的大型企業開展了訂單培養,共培訓管理人員達3 000余人次,累計社會培訓收入近2 000萬元,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人力支撐;建成 2 個省級特色專業、1 個央財支持項目、1 個省品牌專業一期建設項目、2 門省級成教精品課程、1 個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子項目、1 個省級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建設項目;成果產生的專業輻射影響廣泛,2017年1月江蘇紡織服裝產教聯盟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宣告成立,聯盟成員將在人才聯合培養、教育教學與培訓、實訓基地建設與就業等方面持續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