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之蝶
在3月15日的總理記者會上,總理在回答“如何解決房屋產權70年問題”時表示“可以續期,不須申請,沒有前置條件,也不影響交易”,并強調國務院已經責成相關部門就不動產保護相關法律抓緊研究,提出議案。
點評:對于“70年宅地使用權”的說法,民間一直焦慮不止,因為這涉及到每個家庭的具體利益,如果沒有法律保障,沒有政策支撐,誰都擔心70年宅地使用期限一到,“家”會不保,自己沒地方住,子孫后代沒地方住。
總理此次回應增強了公眾恒心。一是總理既提到“有恒產者有恒心”,又提到用法律來保障,釋放出“用法律來保障‘有恒產者有恒心”這一信號。從總理表態來看,有可能用法律把“可以續期,不須申請,沒有前置條件,也不影響交易”固定下來。如此將給產權人增添“恒心”。二是總理此次表態“沒有前置條件”,這又給公眾送出一顆“定心丸”。也就是說,產權到期房屋,續期也好,交易也罷,都沒有前置條件來限制。這意味著,此前輿論爭執不休的一個問題——產權到期后續期是否交費,似乎有了答案,即續期不用交費。
《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可見,古人早已意識到產權保護的重要性。而今,產權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尤其在穩定人心、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更是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民眾的恒心既來自于恒產,也來自于法治環境的穩定和可預期。土地問題,畢竟是根本問題,只有用法律的方式約定下來,才具有了決定意義,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