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璟
摘要:本文從文物物質形態視角著眼,經過對空間布局規劃開展系統科學研究,分析總結了國內外博物館文物藏品空間體系展陳特色,結合國內文物藏品自身特征,對中國博物館空間布局和規劃發展,尤其是文物與展陳空間、觀眾與展陳空間、展陳空間的形態與特色進一步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促進博物館展陳設計和博物館學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 文物 展陳 特色空間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24-0180-03
博物館的出現最早源于人們開始有了收藏意識,公元前約331年,亞歷山大占領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統治者們建造了由圖書館與繆斯神廟組合而成的學園,它被稱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座標準的博物館。繆斯神廟中珍藏了種類繁多的藝術品,以挖掘傳承和保護古典文化為目標,有重點地珍藏科學知識,開創了世界文化史方面帶有廣泛而有共同性的重要影響機制。
博物館是以滿足社會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構建社會文化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博物館的歷史文物保護與探究根本是服務于社會長期有序和諧的發展戰略,提升整個民族民眾文化素養。因此,博物館轉變成為多元需求綜合文化空間,并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博物館早已成為了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地標性建筑。
一、博物館展品展陳空間剖析
從建筑物內部空間來看,展陳空間藝術設計是博物館布展的主導因素。博物館展陳設計以及展陳空間的營造,是博物館文物展陳的根基和靈魂,在文物展陳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博物館展品展陳空間主要從文物與展陳空間設計以及觀眾與展陳空間兩方面的因素來剖析。
(一)文物與展陳空間設計
展陳空間的基礎是文物展品,文物實物承載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與文明,展陳空間的個性化的氣氛創造是以空間為基礎的。隨著博物館學專業以及相關專業的日益發展與進步,發掘出的現有文物種類繁多、數不勝數,歷史讓文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表現富有生命力,
歷史文化的遺存是當今科技技術無法復制和模仿的。因此,珍貴的歷史文化文物需要適當的展陳環境和氣氛來表現。展陳空間設計主要可從兩方面著手:
1.文物受到環境的影響十分顯著,脫離了本來保存時的環境很可能遭受損壞。適宜的溫濕度、潔凈的環境氛圍對文物保護不可缺少。文物的唯一性與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在展陳階段,應加強對文物展陳的保護,避免被損毀。可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促進文物保護,達到安全保存的目的。
2.建立了適合的展陳環境,先確立一個主題方向,后合理組織文物展品。一定展陳空間中,展陳什么文物、展陳多少、展陳次序,需要精心斟酌。比如四面的玻璃展柜適合瓷器,墻面展陳適合卷軸、錢幣等等。
(二)觀眾與展陳空間設計
隨著物質生活的飛速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精神生活更趨于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在各種認知實踐過程中,人們積極尋找最美的生活方式。在實踐中,博物館的設計重心傾向于研究和滿足普通大眾的心理、生理需求,展陳空間設計表達與呈現更加人性化。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需求,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內容的日益復雜化、主題形式更加多樣化。公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在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得以體現。
在生活方式的變革與發展上,通過實踐慢慢完善,形成適宜的生活方式,博物館展陳空間的設計,也具體表現出這種變化。在展陳布局展陳文物之時,關注重點在于如何表現文物,挑選陳列適合文物的管理方式。經過對參觀的綜合與實踐效果的進一步研究,博物館展陳設計逐步開始注重觀眾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則,研究分析觀眾的興趣愛好、精神及生理方面的需要,比如對博物館展陳主題、展陳形式、展陳空間等方面的需求,觀眾的需求日益變成展陳空間設計的客觀依據,“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逐漸成為展陳空間設計的重要原則。既能夠保證人的感官體驗效果,又能夠達到教育啟迪的目的。
在分析觀眾的心理活動的展陳空間設計關系之中,除了注重個體的差異與不同,更應當總結歸納個體中的共性,研究其基本需要、心理特征、行為方式。真正要做到以人為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展陳空間布局規劃要顯出符合個體共性的行為方式,充分考慮觀眾的實際需求。優化空間布局,盡量避免視覺疲勞,提升展陳效果。注意視覺空間范圍大小的影響,并依此創造出一個讓人難忘的空間環境,從而達到良好的展陳效果。
2.展陳文物要和一些不可或缺的輔助展品比如道具、圖標等按照人機工程學原理,依據特定的空間次序層次擺放,滿足人的生理活動尺度和視覺識別表現要求。
3.展陳空間設計要滿足觀眾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通過“以人為本”的展陳空間設計方式來樹立積極的人文理念,讓文物在良好的展陳空間與觀眾獲得更好的心靈溝通。
二、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形態與特色分析
(一)獨立展示與中性空間
獨立展示根據之前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適用在獨立展示的展品僅為觀賞或創作的藝術品。在獨立展示形式之中,展品本身的位置、高低、角度、感光度等影響因素所處的地位非常重要,相對來講,展品與其他展品之間、展品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則處在非主要地位。獨立展示形式受到環境改變的影響微小,可以在不同性質的展示空間中實行展示,其中,尤以屢見不鮮的中性空間為甚,“中性”在此處的內涵是指對展品價值宣揚不起導向作用,比如藝術展示空間。根據對現有的博物館中性展示空間進行研究和分析能夠得出,中性空間在建筑表現上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對勻質空間的追求。勻質空間具有不會因方向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各向同性,有利于展品的陳設。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全部的墻面與隔板均是淡灰色,而博物館的混凝土頂棚是另一種關連灰色,石板地面對應的是另一種暗灰色。建筑設計師的目的是讓展品的展示空間簡潔明了,變成展品的背景。
二是對光環境的營造。特別是對自然光的利用,如何在一定的限度范圍內合理的利用自然光,已然變成現代博物館建筑設計風格的一個突出特質。例如瑞士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將四面平行墻面作為基礎構架來區分空間。光線通過美術館的玻璃頂部,均勻分布在展廳的四周邊緣,密度均勻的光線與均勻同一的空間共同營造出中性特質的展示空間。
三是空間具可變性。在綜合性國家博物館與藝術館之中,通常展品流動性及更迭交替大,每次更新做一次展覽,就得對空間形式重新進行改造,主要包括展示柜、展臺、展架、燈光控制、參觀路線等需要從頭再開始進行設計。空間的可變性給博物館重新設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其宏大的室內空間沒有設置一根穩固支柱,全部的隔斷部件與臨時構件可以快速安裝和拆卸。
(二)場景展示與個性空間
從保護空間的視角來看,讓展品擺脫原來的空間以及運行狀態是卓有成效的方法。在嶄新的保護空間里,文物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原有的環境關系與存在背景不再具有,使得大部分觀眾對于其中主題和內涵的理解出現困難。因此,在展品獲得充分保護的狀況下,盡可能采用場景式的展示方式讓展品的形與義產生關聯。
場景展示的方法可分為:原狀陳列和新空間的再創造。原狀陳列是經過再現展品原來的歷史風貌與環境,讓展品與環境形成一一映射的關系,此時空間已不再是中性空間,而是成為展示信息的局部空間,也就是個性空間。例如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建筑群自身即是珍貴文物,與此同時,建筑群內部還珍藏著種類繁多價值極高的文物,建筑對文物的展示起到了闡釋作用,因此建筑群成了文物的個性空間。
如果新建博物館無法像故宮博物院享有真切的古建筑群個性空間,建筑設計者需要運用技術語言創造具有個性的空間。比如美國二戰大屠殺紀念館,紀念館的外形像逃不出去的監獄,頭頂上是模仿監獄的鐵架子,讓人有一種壓抑感。設計師通過使用建筑語言與展示設計相結合的藝術表達形式,再現了法西斯大屠殺這段真實的歷史。紀念館的震撼之處在于不以單個展品的展示作為目標,而是采取展品的組合及展品展示空間環境的再創造,實現了從空間深度和廣度、空間的材質和形體到記憶、思維與想象的飛躍。建筑物不再是展品的背景格局與遮蔽場景,而是與展品融合和統一,成為凝聚功能和精神的實物載體。
三、對蘇州博物館新館局部展陳空間分析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以及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以傳統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蘇州工藝美術品以及特色家具展等展品為主的綜合館,展陳強調展現蘇州豐碩的藝術成就和文化歷史傳統。貝聿銘以文物作為切入點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在展陳空間設計時,與文物保持一致,提升了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幾個主題展廳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陳列,從館藏的珍貴文物視角著眼,精煉濃縮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蘇州地方特色。
博物館中的“吳塔國寶”顯著醒目展示出寶藏虎丘云巖寺塔和瑞光寺塔兩座標志性佛塔南北兩個展室的國寶級佛教文物,仿八角形磚塔的展室格局以及主次簡單明了的布局格局直觀再現了文物的保存原貌,“秘色瓷蓮花碗”與“真珠舍利寶幢”分別陳設在展廳的中心方位,洋溢著莊重圣潔的宗教情懷。“真珠舍利寶幢”的陳設展廳布置非常精妙,空間布局上既與其他展廳同處于一個空間排列,又獨立自成一體的小空間,讓觀眾在參加體驗文物展示時猶如親自體會到神圣的宗教情結。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的文物展品類展陳空間布局,已經從傳統的以“物”為中心的模式,漸漸發展到運用現代展陳理念以及新奇特別的科技手段,引向以“人”為中心的關切。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布局研究,既是展陳藝術的需求,又是滿足觀眾的生理心理需求。博物館作為滿足社會大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機構,展陳特色應該以人為本,從觀眾的實際體驗需求出發,并全方位多層次了解不同觀眾的不同需求,并加以引導。讓觀眾了解展品文化內涵,激發其參觀興趣,以輕松愉悅的心態,積極主動去接受文物展陳的內涵,是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人員必須要時刻關心和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杜歆.國立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J].世界建筑,1981,(03).
[3]王路.德國當代博物館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