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沛東
摘要:蘭州太平歌是蘭州、皋蘭、榆中、臨洮等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曲藝形式,與蘭州太平鼓形影不離、關系密切。曾經家喻戶曉,目前瀕臨滅絕,更可悲的是,有關的文獻記載寥寥無幾,研究者對此的關注也是極為匱乏。鑒于此,本文擬對蘭州太平歌的相關研究做一回顧,希冀為研究者提供方便,引起共鳴。
關鍵詞:蘭州太平歌 研究綜述 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24-0041-03
蘭州太平歌是流傳于蘭州、皋蘭、榆中、臨洮等地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曲藝形式,與蘭州社火活動中的“太平歌”有著血緣關系,被當地人稱為“同胎兩姊妹”[1]。它同流行于蘭州地區的蘭州鼓子、青城小調等其他曲藝一樣,有著獨特的藝術韻味,雅俗共賞,貼近生活,是當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悲的是,隨著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蘭州太平歌目前瀕臨滅絕,而且研究者一直以來也未對此給予足夠的關注,相關研究更是嚴重貧乏。在進行深入研究蘭州太平歌之前對前輩的研究進行細致的梳理,這既是前提又是十分必要的,是挖掘蘭州太平歌內涵的關鍵。筆者通過梳理相關研究發現,自蘭州太平歌于2007年被列入甘肅省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之后,蘭州太平歌漸漸地走進了研究者、政府等個人和機構的視野。下面筆者綜合研究深度、研究成果的數量等因素將相關研究分為兩個階段來分述。
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末關于蘭州太平歌的研究
就筆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而言,最早對蘭州太平歌進行綜合記錄的是朱太巖,他主要記載了蘭州太平歌的演唱形式,并提到了演唱時間以及唱詞取材等方面[3]。之后對蘭州太平歌關注比較多的是柏敬塘,他對蘭州太平歌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相對詳細的研究,包括蘭州太平歌的演出場所、演唱形式、唱詞、淵源及其發展等,這篇文章的論點在今天看來都是十分有價值的[4]。值得一提的有兩點:
一是蘭州太平歌的淵源及其發展。柏敬塘在文章中明確指出,蘭州太平歌是源于明初的太平鼓,而且從文獻的角度出發找到了最早的記載:清道光年間馬世燾《蘭山竹枝詞》中“金城再買樂如何……滿城都唱太平歌”,這一發現不僅為蘭州太平歌的淵源提供了文獻證據,還可以得知道光時期演唱蘭州太平歌的繁盛情況。
二為柏敬塘對蘭州太平歌唱詞的整理記錄。他根據太平歌歌手張敏臣的口述記錄了《走馬薦諸葛》《拙老婆》《灰老鼠》這幾首唱詞,為今天留下了重要的資料。
柏老不但對蘭州太平歌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而且對演唱太平歌的歌手也有深入的了解。從他平和的文字記載中可知,受蘭州太平歌好家父親張星垣的影響,鞋匠張敏臣對太平歌有了興趣,而且有極高的天賦,能編會唱,演唱風格獨特,既熟悉傳統段子,又能即興創作,如《老調新辭十三月》[5]。
這一時期另一個較重要的資料是《蘭州地區民歌》。它是建國三十三年來蘭州市首次搜集整理的第一部民歌資料。這本書主要采編了夯歌、喝呼調、山歌、花兒、酒歌、社火類、小調、鑼鼓曲、秧歌調、聯曲、經歌、道歌等。其中選錄了《七星燈》《十二月狀元》等七八首太平歌,演唱者有王希光、張正蘭、張書褚、張全厚、李彥龍等。它們都是丁述學、王作文等采錄記譜人員根據各縣區送來的原聲錄音整理的,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民俗等方面的價值[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雖較少,但是都具有開創性,涉及了研究蘭州太平歌的幾個重要方面:曲詞的編錄、演唱形式、與蘭州太平鼓的關系、蘭州太平歌的淵源及其發展、演唱者等。
二、二十一世紀初至今關于蘭州太平歌的研究
相對于前一時期的研究,這一時期關于蘭州太平歌的研究有幾個特點:一是研究面越來越廣了,除了前一時期涉及到的方面之外,蘭州太平歌的曲調特點、蘭州太平歌的現狀與保護措施等研究方面也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二是研究愈加深入了,主要表現在蘭州太平歌的淵源、發展概況、表演形式、唱詞、演唱者等方面;第三表現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考證法、人類學(調查、訪談)的方法等。
二十一世紀初至今,關于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工作雖發表的文章不多,但是在研究成果上是有很大進展的。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元平的《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和閃蘭靖對蘭州太平歌流傳地安寧區的田野調查。前者對蘭州太平歌做了一個相對全面的關注,關鍵點有蘭州太平歌的淵源、曲調特點、演唱者、表現場域、蘭州太平歌的保護與傳承等,這幾方面都是有參考價值的[7]。閃蘭靖的《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蘭州太平歌現狀分析與思考》主要貢獻有二,一是對蘭州太平歌的流傳地區安寧區傳承人進行了調查,“有名有姓的藝人 17 人,其中已有 12 人故去,活著的藝人年齡最大的 85 歲,最小的也已 62 歲”,但是公布的資料太過籠統;二是就蘭州太平歌的保護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加強本土非遺項目宣傳,加深群眾認知基礎、加強制度保障、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8]。
另外,這一時期關于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還有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一是蘭州太平歌面臨滅絕,亟待保護。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杜芳、張國良委員等在談及蘭州太平歌時都表示保護蘭州太平歌迫在眉睫[9]。二是對蘭州太平歌傳承人的訪問調查。相關研究者對蘭州太平歌傳承人張敏臣、朱德祖、朱自清、路盛年、麻眼兒等人進行了回憶性記錄或者調查訪問,這些對蘭州太平歌的傳承譜系及其保護都有較重要的意義[10]。三是蘭州太平歌的發展概況。從目前的研究資料中可知,從清咸豐年間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蘭州太平歌的發展是比較繁盛的,之后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過幾次演唱活動,之后就幾近停息了[11]。
三、關于研究蘭州太平歌的思考
統觀關于蘭州太平歌的研究工作可知,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蘭州太平歌的淵源及其發展;蘭州太平歌的樂聲形式(演唱者、表演形式、曲調特點);蘭州太平歌的保護與傳承。雖然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還有待商榷。由于筆者學識有限,對流傳蘭州太平歌的各個地區沒有做全面調查,所以暫只針對蘭州太平歌的曲調特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劉元平在《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中認為蘭州太平歌的曲調特點是這樣的:“蘭州太平歌的唱腔只有上音、下音之分,結構相對簡單,多為兩句式,同一曲調多反復演唱,2/4拍子比例較多,其次是4/4拍子。旋律調性主要在商調式和徵調式之間游弋,最終往往靠結束音來區別最終的調式主音。旋律多為四五度跳進(偶爾有八度跳進)。旋律落音之間主要為四五度的功能關系,如上下句之間徵音與商音呼應,樂句內部有時表現出以羽音和宮音為中心的短暫現象。而樂句的長音最終落在徵、商二音,有時也會落在宮音上”[12]。筆者通過仔細分析《蘭州地區民歌》中收錄的蘭州太平歌曲譜分析發現,蘭州太平歌的調式是五聲調式,涵蓋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以七字句和八字句為主,旋律線條主要是1、2、3、5、6,也會有偏音4和7出現,它們的出現也是以過渡音或者輔助音的方式出現的,音樂旋律級進和四五度跳進多見,出現最多的是小三度級進。節拍多以二拍子為主,也有四拍子。筆者這一觀點是否中肯還有待對蘭州太平歌做全面的調查[13]。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蘭州太平歌逐漸淡出了民眾的視線,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從以上的整理可知,研究者、政府、民眾等對蘭州太平歌的關注度還不夠,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傳承,急需相關研究者對蘭州太平歌的內涵做深度的挖掘,刻不容緩。
注釋:
[1]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甘肅卷》編輯委員會:《志略·曲種·蘭州太平歌》,《中國曲藝志·甘肅卷》,中國ISBN中心,2008年版,第112頁;劉英麟:《屯兵先民與太平鼓》,《隴人尋根》,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頁。
[2]《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通知》,2007-04-16,http://lz.gansu.gov.cn/root84/srmzfbgt/201105/t20110514_40880.html,2016-12-26。
[3]朱太巖:《蘭州太平歌》《隴原鴻跡》,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120-121頁。
[4]柏敬塘:《蘭州太平歌》《城關文史資料選輯 第6輯》,政協蘭州市城關區文史資料委員會,1997年版,第132-139頁;又載于《蘭州日報》,2006-02-08。
[5]柏敬塘:《太平歌手張敏臣》,《城關文史資料選輯 第6輯》,政協蘭州市城關區文史資料委員會,1997年版,第140-142頁。
[6]蘭州市文化局蘭州市文聯編:《蘭州地區民歌[上中下冊]》,蘭州市文化局蘭州市文聯編印,1982年版。
[7]劉元平:《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8]閃蘭靖:《人亡歌息 人去藝絕——蘭州太平歌現狀分析與思考》,《民族藝術研究》,2011年第2期。
[9]《蘭州太平歌只剩下最后一位傳人》,《蘭州晚報》,2005-03-30;《不能讓蘭州太平歌失傳》,《蘭州晚報》,2007-02-02。
[10]谷苞:《蘭州舊事雜憶·蘭州的太平歌》,《民族研究文選(四)》,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06頁;《蘭州太平歌“吼”出來的萬丈豪情》,《蘭州日報》,2008-01-14;《蘭州太平歌:從明清鑼鼓聲中流傳下來的民間曲藝》,《蘭州晨報》,2014-01-10。
[11]前揭《志略·曲種·蘭州太平歌》,第112-114頁;高玉海:《遠去的蘭州太平歌》,《蘭州晚報》,2013-12-11。
[12]劉元平:《蘭州太平歌的調查研究》,《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4期第14頁。
[13]前揭《蘭州地區民歌[上冊]》,第59-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