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
【摘 要】文章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研究,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原則與載體研究,新媒體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創新,大學生認知特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四個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途徑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途徑 研究綜述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發展梳理
黨的十八大之前,國內學術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如何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長時間研究。黨的十八大提出以“三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界從以下三個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問題進行了研究: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研究,以及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比較研究;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點是關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途徑;三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研究,主要包括大學生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媒體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和常態化研究等。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途徑研究綜述
(一)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研究
對于二者的關系,學者們贊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能促進踐行。如李斌雄、張小秋(2007)認為,要尊重價值認同的規律,注重灌輸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注重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馮霞(2009)認為,針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差異性,努力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劉崢(2012)提出大學生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內化過程包括理性認知、情感共鳴、思想轉化、心理調適和沉淀固化五個環節。
有學者以大學生主體的心理特點為研究的突破點,強調大學生在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具有主體能動性。陸樹程、李瑾(2009)提出當代大學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點,充分認識和掌握心理認同的過程、機制及其運行態勢,將為當代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認識的參照和實踐路徑。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原則與載體研究
關于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本原則,矯宇(2005)提出了“五結合”原則,即突出主導價值觀與尊重差異相結合;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理性接受教育與情感認同教育相結合;優化教育環境與整合教育資源相結合;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互結合。
關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載體,學者們大多贊同以學校作為主陣地。例如魏琳、朱文華(2009)認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并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覃世艷、邵春波(2009)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題教學中,能突破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創新
唐秋平、盧尚月(2015)認為,新媒體的“碎片化”增加了大學生價值選擇的困惑,他們提出要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年大琦(2014)提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共享性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度,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滲透性有效地強化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王雙群、潘學良(2014)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法》中提出要利用新媒體無時間限制的優點來延伸教育的持續性,運用新媒體開展隱性化教育。
在新媒體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方法創新的研究中,學者關注新媒體的發展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集中表現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對于大學生在接收這些信息時個體心理特點變化的實證研究比較少,大多數學者都是通過綜合研究提出概括的觀點,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總體而言,相關研究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原則和載體,新媒體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方法的創新,探討較多,且從宏觀角度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但實證研究有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作為主體的大學生的相關心理特點的研究成果不多,觀點也比較零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人們提供評價和選擇的原則、信念和標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教育者要為受教育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作為宣傳載體,個體如何解讀信息對他們是否能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達到知行統一是重要的。分析在信息微傳播時期大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更契合個體需求,更具有針對性,從而增強實效性。
(四)關于大學生認知特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研究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相關的研究主要為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機制研究。在價值觀形成的研究中,大多學者都認同大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是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主觀因素和心理條件。
林德發(2003)認為,當今大學生認知的矛盾與思維的定勢性會引起他們人生價值觀的變化。例如有些大學生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穎的西方思潮所吸引和打動,接受其中的某些觀點,還會輕率地對前輩的傳統做出否定性的評價,從而促使其人生價值觀發生變化。劉波(2010)提出價值觀念的內化是以青年學生心理機能為基礎,在外在價值觀念的刺激影響下,個體將外在價值觀念轉變為自身觀念和意識自覺的過程。
綜上所述,價值觀形成與個體心理特征是緊密相關的,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我們要重視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在價值觀形成與個體心理特征的分析中,研究者更多的是采用概括分析,缺少相關的實證分析。
在新媒體對個體價值觀影響的研究中,信息的新特點以及信息如何影響人們價值觀的形成成為研究的重點。程新英(2004)提出作為傳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信息能對接受者產生多大的影響,能否內化為接受者內在的信念取決于信息的內在生命力,表現為信息與接受者內在認知結構和觀念的契合程度。周莉(2010)提出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本身具有的價值傾向影響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價值理解可以深切地感知、把握外來價值信息,是個體價值認同、價值選擇、價值契合的基礎。夏萬林(2004)分析信息網絡化使人的認知活動、短時記憶強化,分析問題的能力弱化,思維呈現平面化和淺顯化的特點。
總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過程中,信息載體是第一平臺。根據信息傳播所呈現的微傳播特點,我們應該進一步實證分析在微傳播下大學生如何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實證分析微傳播下大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更能契合個體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參考文獻】
[1]徐柏才,張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2):57-60.
[2]佘常德.人的價值觀念與內心和諧[J].理論界,2007(09).
[3]李斌雄,張小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6-9.
[4]陸樹程,李瑾.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1):92-95.
[5]劉波.青年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一般過程與內在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107-110.
[6]唐秋平,盧尚月.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4).
[7]程新英.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中的接受機制[J].倫理學研究,2004(02):76-79.
[8]夏萬林.信息網絡技術對大學生認知方式的影響與“兩課”教學教育手段創新[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01):116-122.
[9]郭強.新媒體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探析——以理工科大學生為視角[J].學理論,2013(11):281-283.
[10]秋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求是,2006(24):3-6.
[11]吳潛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J].道德與文明,2007(01).
[12]年大琦.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2):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