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英


摘 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優質小麥的需求日益增長。本文通過對自貢小麥生產現狀及制約發展的原因分析,提出我市優質小麥發展思路及對策,推廣優質品種,發揮區域優勢,推進規?;N植,提高產業化水平,促進我市優質小麥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優質小麥;品種品質;區域優勢;產業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自1983年起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小麥進口大國。長期以來,小麥生產以溫飽為主,只注重提高產量,忽視了品種品質結構的調整,品質較差,優質專用小麥產量僅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0%左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麥消費多元化,使以小麥為原料的各種精制優質的面食和方便食品消費大幅增加,市場對優質小麥的需求日益增長。自1999年國務院作出“南方小麥退出國家保護價收購范圍”的決定之后,南方各省都根據這一新形勢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不同的調整。四川也十分重視優質小麥的生產和開發,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政策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為發展“兩高一優”農業提供了條件,也為篩選推廣優質小麥新品種和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自此,根據市場需求加速優質小麥新品種推廣,推進區域化規?;N植,走產業化發展之路,是我市農業種子部門促農增收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
一、我市小麥生產現狀
小麥是我市僅次于水稻、玉米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種植面積有所減少,2014-2015年種植面積59萬畝左右,總產 11.2萬多噸, 平均畝產190公斤左右(帶狀種植) ,其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占全年糧食播面和總產的18%和9%左右。我市推廣品種主要來源于省內科研育種單位, 90年代以前以推廣高產、抗病品種為主,90年代后期至今注重優質高產品種及優質專用品種的推廣,品種品質結構已得到改善,推廣種植也有一定規模,但距規?;^域化種植,距產業化發展還有較大差距。
二、制約我市優質小麥發展的原因分析
1.優質小麥的品種結構不合理
1998年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我國專用小麥品種品質標準,根據小麥用途分為三類:(1)強筋小麥(即面包小麥),麥粒胚乳硬質,面粉筋力強,蛋白質含量≥14%,濕面筋≥32%,沉降值≥45毫升等等。適合做面包,也適用于制作某些優質面條或用作配餐。
(2)中筋小麥(即饅頭、面條小麥),胚乳半硬質或軟質,面粉筋力適中,蛋白質含量≥13%,濕面筋≥28%,沉降值30-45毫升等等。適合做饅頭、面條、餃子等。
(3)弱筋小麥(即餅干小麥)。胚乳為軟質,面粉筋力較弱,蛋白質含量<13%,濕面筋<28%,沉降值<30毫升等等。適合做餅干、糕點等。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發展較慢,目前市場缺口較大。我國加工的高檔食品多是利用進口的優質小麥與國產麥混配而成的。在我國優質小麥生產總量中,其中優質中筋小麥所占比重最大,已超過80%,而優質強筋小麥僅占15%,優質弱筋小麥就更少了,還不到5%,結構顯然不合理。
我市大致與全國一樣,適合做普通饅頭和面條的小麥多,適合做面包的比較缺乏,可以概括為:“兩頭少、中間多”, 即強筋和弱筋小麥(面包和餅干小麥)少,中筋小麥(饅頭面條小麥)多。參見1998-2015年我市主要推廣的小麥品種及品質狀況(見表1)。
2.優質專用小麥品種較為缺乏
受短缺經濟影響,長期以來,小麥生產以溫飽戰略為主,高產、抗病長期以來是我們引種推廣的目標,也是省內科研育種單位的主攻目標。由于優質和高產之間一般情況下存在矛盾,因此,在強調高產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品質改良。此外,四川小麥育種的主要遺傳系統有二個,即意大利引進品種和四川地方品種,據有關研究表明,這兩大遺傳系統奠定了現代四川小麥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抗病性基礎的同時,也對四川小麥的品質帶來了負面影響。意大利品種作親本越多,或者利用頻率越高,育成品種的沉降值偏低的可能性越大。
但是,并非四川沒有生產優質小麥的地方或沒有優質品種。我市就享有得天獨厚的種植優質小麥的自然區域優勢。根據四川省農科院1998年研究結果(見表2),如果把小麥容重≥770克/升,出粉率≥76%,濕面筋≥34%,粗蛋白≥14.0%作為綜合評價指標,省內榮縣、資中是品質較好的地方。在品種上,通過省內科研育種單位的不懈努力,育成有川麥36、川農17、川麥39等強筋小麥品種,這些成果的逐步推出也用實踐證明,有了能在四川盆地生態條件下種植的優質小麥品種,只要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優化栽培的原則,四川就能按照產業化要求,生產出優質小麥,較好地改變從省外和國外購進小麥的現狀。
3.優質小麥的總體質量較差、質量不穩定
根據2001年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對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五省開展小麥品種質量測試,結果顯示在456份樣品中,完全達到優質小麥國家標準只有79份,占全部樣品的17.3%??梢哉f我國及我市相當一部分優質小麥的質量不過關。就其原因一方面是比較缺乏較為過硬的優質小麥品種,再加上推廣過程中一些本來不屬于優質的品種也被列入其中,結果造成優質小麥的品質穩定性差,產量偏低。另一方面是生產條件的原因,各區域自然生態條件千變萬化,復雜多樣,不同的優質小麥對光、熱、水、肥的需要也有差異,因此,品種品質也就有所不同。另外由于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沒有形成規?;瓦B片種植,田間管理比較落后,很難做到單種、單收、單打、單儲,從而導致品種混亂、混雜,影響了小麥品質下降而不穩。
4.優質小麥很難體現優質優價
早在1999年,國家就明確要求小麥收購要優質優價,但這一政策很難落到實處。一方面由于優質小麥標準和價格聯系不緊密,優質麥和普通麥的差價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另一方面就是就是我國優質小麥的檢測水平比較低,檢測體系不完善。在產品收購及交易過程中,大多是針對農戶所出售的麥子按籽粒的外觀品質定等級,僅憑經驗作為優質小麥的鑒定標準,缺乏科學性,在確定優質小麥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
三、我市優質小麥發展方向、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市小麥品種篩選推廣上應該繼續以優質與高產并重為目標,以發展大眾消費的饅頭、面條優質小麥為主,并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強筋面包小麥及弱筋餅干、糕點小麥。依據我市的地域、氣候特點,發揮區域優勢,逐步將榮縣建成優質小麥生產縣,走“基地生產-企業收購”的產業化發展之路,推動優質小麥持續發展。
四、發展措施及建議
1.大力調整品種結構,積極試驗推廣優質高產、抗病小麥新品種
任何優質小麥品種都有其適應的生態環境,各級種子部門應強化這項工作,通過引種試驗示范,搞清新品種的特征特性,栽培技術和相應的栽培管理配套措施,篩選出真正適合我市推廣種植的優質小麥新品種。我省每年審定的小麥新品種幾個至上十個不等,對我市而言,較好地堅持了先試驗示范后推廣的原則,并實行了品種公告制,指導生產選用種,為我市小麥生產增產增收,為改善我市小麥品質結構做出了應用的貢獻。
2.發揮區域優勢,推進集中化、規模化種植
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獨厚種植優質小麥的自然區域優勢,按照省上“川中丘陵麥區,尤其是榮縣一帶川西南丘陵麥區規劃為四川省的優質小麥主產區”這一藍圖,因為在小麥灌漿期,這一帶丘陵麥區的氣溫較高,日照充足,比較利于生產優質麥。特別是榮縣一帶,從歷史上看,四川調出省的商品小麥多數出自榮縣及其周圍的井研、仁壽、五通、自貢等地,而且當地生產的鹽都牌、銀絲牌優質掛面在市場上非常行銷。為此應把榮縣一帶丘陵麥區建成優質小麥主產區,還可嘗試并作為面包小麥的生產地區,集中化、規?;N植,專收、專儲、專銷,為農民增收致富帶好路子,創造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3.加大技術指導,配套推廣高產高效的農藝技術
解決優質與高產的矛盾,必須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措施。雖然我市小麥品質較好,但單產仍然偏低。根據專用優質小麥的生理特性及所需生態、土壤條件,確定合理、科學的播期、播量、施肥、防蟲等配套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模式,盡可能挖掘優良品種的增產潛力,達到提質、增產、增效之目的。
4.搞好訂單種植,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化水平
以榮縣為基地,把生產優質專用小麥作為一個產業進行重點開發。該縣及我市農業種子部門、糧食部門、面粉加工、釀酒企業等聯合,從優質小麥品種的篩選推廣到優質小麥的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建成我市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按照市場對專用優質小麥的需求量,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簽訂合同,訂單生產,實行產供銷一體化,不僅提高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社會效益,為優質小麥產業發展創造出一條經驗之路。同時,這項工作的開展還與有關部門的質量監測,科技部門的技術支持都是密切相關的,只有這樣,我市的優質小麥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李躍建 朱華忠 逐漸穩步調減四川小麥面積 積極發展四川優質小麥生產 《四川農業科技》1999年第四期.
[2]趙春慧 趙春芝 加速優質小麥品種推廣 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西藏農業科技》2011年33卷4期.
[3]徐令超 張新廣 關于發展優質小麥生產的幾點建議 《河南農業》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