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生產實踐發現,在近幾十年間,皖北地區小麥種植中,生理性病害的發生情況分類中,小麥凍害的發生處于發生率最高的水平,通過對小麥凍害的分析發現,皖北地區小麥凍害的發生從環境因素來看,主要是全球氣候異常,異常低溫、溫度變化幅度過大,秋后降水減少,冬季降雪不足,甚至沒有降雪,導致土壤持水量減少,土壤溫度變化幅度過大,導致凍害發生,這些因素從農戶來看都是不可抗因素,但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可控因素的控制不當導致了小麥凍害的發生,本文通過對小麥凍害的發生的可控因素進行分類整理,以期為以后小麥生產提供參考指導,減少或避免小麥凍害的發生。
一、土壤旋耕制度的推行與深翻制度的不協調
進入新世紀之后,在皖北地區,旱地耕作的旋耕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因為這種耕作技術相對于犁耕來說具備多項優點:作業效率高、碎土水平高、平整度好,還兼有粉碎作物殘體的功能,更利于播種操作,因此受到廣大糧農的青睞,但旋耕的耕作層淺,耕后土壤過于疏松,田間保水能力減弱,這三個原因導致小麥冬季扎根不實,次生根減少,根系入土較淺,如果土壤持水量再減少,在環境溫度變化較大時,小麥就會產生凍害,特別是小麥的干凍苗中,旋耕過淺是造成小麥凍害的最主要原因。當前,政府主導下,開始對土壤深松實行補貼政策,但是總體推廣面積還不理想,還要求做好更多的技術宣傳工作,讓廣大農戶認識到深松整地的優越性和必要性,使農戶能做到自愿投資對土地進行深松,加深土壤耕層厚度,在未能進行深松整地的地塊,當積極進行土壤旋耕后的鎮壓,防止土壤過于疏松,水分及可溶性養分滲入地下,小麥發育異常,在冬季小麥發生旺長時更應及時進行再次鎮壓,這可以在提高小麥產量、抵抗倒伏、減少旱災發生機率的同時,也為減少小麥凍害的發生提供保障。
二、有機肥的施用過少,氮肥施用過多
在廣大農村,農家肥基本處于被淘汰狀態,因為農家肥的收集、施用勞動成本過高,而直觀的增產效益不如化肥顯著,這造成農家肥的施用基本被淘汰,化學肥料完全代替了農家肥,但是,有機肥中的微量元素種類、有益菌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是化學肥料所代替不了的,至少在當前是代替不了的,缺少有機肥施用的作物,根據經典的木桶原理,作物的生長發育會受阻于最匱乏的那種元素,在當前,這種最匱乏元素基本都會是微量元素,因為大量元素的缺乏所形成的后果,大家都認同了,都會主動去彌補的,而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的影響還不很清晰,可以肯定是會對植株發育造成的缺陷,最后還會導致減產,當然也會導致作物更易受凍害,因為發育不健全的作物其綜合耐受力肯定會減弱,另外,某種化學肥料的施用過多,也會造成作物發育的異常,作物的抗逆性能減弱,,特別是氮肥施用過多時,造成苗期氮素肥料用量過多,作物生長過旺,從表面上來看更旺,但麥苗生長柔弱不健壯。這些旺長麥苗由于植株體內所積貯的糖分較少,在冬季很容易遭受凍害;
三、小麥品種選擇不當
許多農戶在選擇小麥品種時,很少考慮小麥抗凍的問題,往往以產量的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這使得一些種子經銷商投農民之所好,把高產但不抗凍的品種銷售給了農戶,當產生凍害時,經銷商可能很輕巧地把責任推給天氣,說是天氣過冷造成的,使農戶有口難言,這事實是對老百性的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前些年,皖北地區國家層面的小麥良種補貼實行國家采購小麥種子,直接補貼農戶種子的形式,縣鄉農業技術人員,在供應種子時較多地考慮了小麥品種的抗凍性能,凍害發生機率還不高,近年陸續取消代購種子,直接補助農戶資金的形式,農戶采購的種子抗凍性能便基本補忽視,小麥凍害發生的機率驟然擴大,基于此,廣大農技人員當加大宣傳力度,指導農戶購買綜合抗性較好的品種,特別要把抗凍性列入評價范圍,購買較抗凍品種,特別對田間管理不很認真的農戶更應如此。
四、小麥播種過早
以冬小麥為例,冬小麥的種子在15-18℃自然條件下進行播種,發芽迅速,出苗整齊,冬前根系發育健全,并能達到應有的分蘗數。如果播種時溫度過高,則幼苗生長過旺,易受凍害。在皖北地區,占主流地位的種植模式是小麥與玉米的交替種植,收獲玉米和種植小麥本來存在較長的時間間隔,但在廣大農村形成這樣一種生產時間布局:在外打工或在附近城鎮就業的農民,會根據玉米成熟程度,抽取更少的時間來完成玉米收獲,小麥種植等全部作業,這在他們的勞動總成本上來看是最小的,但這往往意味著他們會搶收完玉米后提前播種小麥,更甚者,許多小麥種植戶把春性品種當作冬性、半冬性品種來播種,造成生育期提前,形成旺長苗,田間麥現為群體過大,麥株披葉遮光,下部葉片枯黃,通風透光不良,光合作用減弱;有的發育進程過快,冬季就已經通過春化階段,不耐低溫。最易發生凍害。
五、小麥冬季田間持水量的減少
十年來,由于皖北冬季降水普遍減少,特別是以大雪形式的降水更少,使得冬季小麥田間持水量相對減少,持水量過小的土壤,由于其比熱容減小,夜晚降溫更快,小麥承受不了極端的地溫,就會發生凍害,作為種植戶,可以通過秸稈還田來提高土壤的腐殖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少不僅是土壤肥力的具體表現,而且其中的腐殖質是土壤中水穩懷團粒結構的膠結劑,有了它就可增加團粒結構,從而促使土壤疏松,增強土壤蓄水蓄肥、增溫保濕的能力,可以提高土壤的熱容量,減小土壤溫度變化幅度,減小小麥凍害發生機率,在皖北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要求至少達到1%以上。對于小麥冬季灌水,一般種植戶還缺乏足夠的重視,一方面從技術的掌控上來說,冬季小麥灌水要求較為嚴格:澆灌過多或時機不當、方法不妥會更易產生凍害,所以對于冬季小麥田間土壤的持水量的保證還是以保存降水為主要手段,再說,當前的生產工藝上,還沒有做到較好的三溝配套,缺乏必要的灌溉條件,這要求農業技術服務部門、農民和政府部門對此當給以足夠的重視,建設高標準的農田,確保灌溉程序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