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瑜+卓建華

為進一步加快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提高我縣雜交豬標準化綜合飼養水平,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在羅甸縣13個鄉鎮推廣雜交豬標準化綜合飼養技術與應用。
一、技術措施
按照農業部關于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的相關規定,組織人員劃片區、包鄉鎮,同鄉鎮辦事處人員深入村組,走進養殖場(戶)開展雜交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創建活動宣傳,將此項工作做到家喻戶曉,讓養殖場(戶)知道如何發展生豬養殖,怎樣發展畜牧業,國家對發展畜牧業支持力度及羅甸縣對發展畜牧業的優惠政策等。
經過各鄉鎮辦事處認真組織畜牧干部職工按照規定,深入養殖場(戶)認真核查,統計各場名單,包括地址、存出欄情況、法人代表(畜主)情況、圈舍標準化建設情況、場內急需解決的設備設施情況,經考查確定生豬養殖積極性高,生產條件較好,有一定文化知識和經濟實力的養殖場(戶),作為該技術推廣對象。
1.采取的“六化”建設措施
通過項目的推廣,改善了養殖場的落后的飼養生產面貌,重點通過推進“六化”建設,發展標準化雜交豬養殖,提高規模化養殖比重,提升畜產品質量。一是推行品種良種化。養殖場更新品種,選購瘦肉率高、優質肉質的大白、長白豬品種;二是推行養殖設施化。改善畜禽生產環境,對養殖場場內布局進行科學調整,在完善設施裝備的基礎上,推廣自動飼喂技術,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控制技術;三是推行生產規范化。嚴格按照飼養管理規程要求,規范養殖場飼養管理,對生產、投入品購進和使用進行監控、記錄,建立完整規范的養殖檔案和生產記錄數據庫;四是推行防疫制度化。改善獸醫室等防疫消毒設施設備條件,實施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對病死生豬進行無害化處理;五是推行糞污無害化。按照循環農業的發展要求,完善糞污儲存、輸送設施設備,改善工藝設施條件,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六是監管常態化??h局畜牧部門各站所,根據自身職能,定期或不定期對養殖場進行生產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2.采取的“五推二改”技術措施
(1)推廣優質瘦肉型雜交豬,仔豬必須由正規種豬場引進,杜絕劣質豬的流入。
(2)推廣全價優質飼料。在雜交豬的飼養過程中,全程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全價配合飼料或用預混料自配飼料并要根據豬的不同生理階段用不同營養水平的飼料。體重在60公斤時,每公斤飼料含可消化能12.97兆焦,粗蛋白質16%;體重60—90公斤時,每公斤飼料含可消化能12.97兆焦,粗蛋白質14%。在項目區徹底改變多種畜禽混養的局面,改變多種畜禽混養為單圈飼養。
(3)推廣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在瘦肉型雜交豬的飼養管理上要做到“四定”,即在喂料上要做到定時、定量、定人、定質。并根據季節的變化調節飼料和飲水的溫度,達到“冬暖夏涼、春秋溫”;所用飼料的配合不宜變化太大,要保持飼料的清潔、新鮮。變更飼料時要逐步改變,并要保持飼養環境的衛生。
(4)推廣疫病綜合防治技術。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根據當地疫情、免疫監測情況制定免疫程序,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口蹄疫、豬大腸桿菌病的免疫防治工作;每年春、秋兩季各驅蟲一次,并集中處理糞便,防止再次感染;建立消毒制度,定期對圈舍、用具、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杜絕病原體的傳播。
(5)推廣適時出欄。在項目區推廣優質雜交豬的適時出欄,可使農戶節約飼料和飼養時間,縮短飼養周期,獲得較大利益。
(6)改變雜交豬環境、提高生長速度。在項目區徹底改變多種畜禽混養的局面,改多畜禽混養為豬單圈飼養。
(7)搞好圈舍改造,將小圈改為適合豬群居的大圈,可節約投資和減少管理勞力。
二、推廣綜合效益
通過該技術推廣,加強對養豬戶技術指導培訓,提高養殖場(戶)科學管理、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等的防護意識。一是可減少飼料的投入,因雜交豬比本地土雜豬減少飼料10%左右。二是可減少疫病的發生,降低疫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三是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推廣技術四年,共推廣雜交豬58.04萬頭,有效推廣52.236萬頭,推廣成效率87.06%,出欄雜交豬50.669萬頭,出欄率97%;仔豬雙月齡均重20.5Kg,育肥120日齡出欄個體均重105.3Kg,平均日增重705g;料肉比3.25:1。四是節省能源、設施等投入,實施地主要集中在新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項目和農村沼氣工程項目農戶,通過養殖場“六化”建設和“五推二改”的雜交豬飼養管理技術后,采用沼液喂豬,沼氣照明,節省了大量的能源和農村煮熟飼喂的設施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