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香+李樂+朱方兵+魯毅
從配種受胎到分娩的這一過程叫妊娠,是妊娠母豬繁殖生產中最長的階段,在母豬妊娠階段,如果進行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可以保證胎兒能在母體內得到充分的生長發育,防止化胎、流產和死胎的發生,使母豬產出數量多、初生體重大、體質健壯、均勻整齊的仔豬,大大提高生產效益。合理供給全價營養飼料,減少應激的影響,保證母豬在妊娠期有適度的膘情,為哺乳期的泌乳打下良好的基礎,對出產母豬還要保證正常生長發育。本文就如何科學的對妊娠母豬進行飼養管理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妊娠診斷
為了減少母豬漏配和加強對妊娠母豬飼養管理,需要對配種后的母豬進行早期妊娠診斷。
1.根據發情周期和妊娠征狀診斷
如果母豬配種后經過3周沒再出現發情,并且食欲漸增、被毛順溜光亮、增膘明顯、性情溫順、行動穩重、貪睡、尾巴自然下垂、陰戶縮成一條線、驅趕時夾著尾巴走路等現象。則初步認斷為妊娠。
2.妊娠診斷儀診斷
利用妊娠診斷儀檢查母豬是否妊娠,準確率較高,可有效降低母豬空懷率。
3.激素診斷
在母豬配種后的16—17天,在耳根皮下注射3—5毫升人工合成雌激素。若注射后出現發情的母豬為未妊娠,在5天內不發情的母豬為已妊娠。但要注意,使用此法一定要慎重,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流產或繁殖障礙。
二、妊娠母豬的飼養
母豬妊娠一般分為妊娠前期(1—85天)和妊娠后期(85—114天)。母豬妊娠前期由于胎兒發育較慢,加之母豬對營養利用率高,所需營養不多,但要注意飼料營養的平衡性。妊娠后期,隨著胎兒發育加快,營養需要也隨之增加,此時營養水平決定著仔豬的初生體重。同時也是為了讓母豬在體內蓄積一定的養分,待產后泌乳使用。因此,加強妊娠后期母豬的營養,是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提高仔豬初生重和母豬泌乳量的關鍵。一般飼養條件下,能量和蛋白質基本可滿足胚胎發育的需要,不是極端不足不至于造成胚胎死亡,妊娠后期能量和蛋白質不足只是降低仔豬初生重和活力,一般不會導致胎兒死亡,但能量水平過高會增加胚胎死亡。妊娠母豬營養性流產、化胎、木乃伊、死胎、畸形仔豬,主要是妊娠期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所致。如鈣、磷不足時死胎增加,仔豬活力差;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胚胎死亡被吸收,產死胎、瞎眼、兔唇等畸形仔豬;核黃素和泛酸缺乏可引起胚胎或初生仔豬死亡。
妊娠母豬應采取“前低、后高”的飼養方式。即妊娠前期采取較低營養水平飼養,妊娠后期采取較高營養水平飼養。就母豬不同生理階段而言,應采取“低妊娠、高泌乳”的飼養方式。即對妊娠母豬采取限量飼養,而哺乳母豬采取充分飼養。這種飼養方式飼料利用經濟,由于妊娠期內大量儲備營養供泌乳,使儲備營養二次轉化降低了飼料利用率。同時,泌乳期的飼料利用率以妊娠期增重較少的母豬為高。如果妊娠期營養過于豐富,體脂儲備過多,則會使母豬食欲不佳,影響泌乳量,減重多,對斷奶后發情配種不利。一般妊娠期增重以初產母豬40—45千克,經產母豬30—35千克為宜。
妊娠前期每日2千克,日喂2次,自由飲水。妊娠中期視其體況增減料量,一方面促進其盡快恢復體況,另一方面保證胚胎的正常發育,一般每天飼喂2.0—2.5公斤。妊娠后期每日3.0—3.5公斤,適當增加飼喂次數,減少每次喂量,防止壓迫胎兒。妊娠期可適當添加粗飼料。
三、妊娠母豬的管理
妊娠母豬在妊娠前期實行分群飼養,每群4—5頭,到妊娠后期,適當減少頭數,臨產前5—7天轉入分娩舍,實行單圈飼養,保證每頭豬吃食量均勻,沒有相互碰撞, 一般規模化養豬場都采用此法。妊娠母豬適當運動,可增強體質,減少難產發生。對于妊娠母豬而言,適當的運動有利于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加速 胎兒發育,又可以避免難產。應注意的是,產前一周應停止運動,以防止母豬在運動場上產仔;妊娠第一個月,為了恢復體力和膘情,要少運動。每天在運動場內自由活動2—3小時,有放牧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放牧代替運動,在產前5—7天停止運動。妊娠母豬要防止相互擁擠、咬架、滑倒、鞭打、驚嚇等發生,以免造成損傷,而引起死胎和流產。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做好豬舍糞尿及時清理和定期消毒工作;保證地 面干燥,盡量降低圈內濕度;提供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盡可能減少各種噪音,防止子宮感染和其它疾病的發生。做好防寒防暑工作。更換飼料要逐漸過度(一般4—5天)切忌突然變更,以免引起母豬便秘、腹瀉、甚至流產。不喂發霉、變質和有毒飼料,防止造成母豬中毒、胚胎死亡和流產。要做好防寒防暑工作。冬季要防寒保溫,防止母豬感冒發燒造成胚胎死亡或流產;夏季要防暑降溫,特別是母豬妊娠初期防止高溫造成胚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