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梅
摘 要: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方法本質在于提升營造林質量,因此只有掌握好營造林的關鍵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營造林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對此,本文首先介紹了當前營造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對提高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以期提升營林造林質量。
關鍵詞:營林;造林;質量
一、引言
近年來,自然災害問題頻發,促進營林發展迫在眉睫。我國森林覆蓋面比較大,但是地質環境復雜。因此,改善營林造林技術,提升森林質量和經濟生態價值至關重要。
二、營造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對營造林的理解不全面。在營林生產中,有些干部以及群眾并沒有對林地質量建立起一定的認識,造林質量控制意識淡薄,同時保護行為也不規范。另外,在造林過程中,只是將營林生產作為獲得經濟效益的方式,但是卻沒有充分意識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以及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對于營造林的管護不強。一些單位在建設營造林工作中單純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進行,在營造林工作中疏于管理。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林農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和規劃往往缺少可操作性或只是提供理論依據,并未考慮實際情況。另外,由于造林是一項長期投資,很多林農短期內看不到收益,因此造林和管護的積極性不高。
3.營造林工作量大。營造林的工作量非常大,同時對政策性與技術性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將大量的專業技術力量投入其中。我國國有林場一直以來堅持的經營指導思想是“以林為主、多種經營”,事實上在經營活動中,“以林為主”被解釋成了“以木材為主”。對于營造林工作有所忽視,加之國有林場在人事、資金、勞動制度方面的不完善,難以引進高精尖人才,嚴重制約著國有林場營造林工作。
三、提高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
1.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是應對近年來我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嚴重的技術。眾所周知,近年來,大量的有關自然環境問題的報道實際上給我國的造營林工作敲響了警鐘。在這一過程中,水土流失控制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我國林區的建設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最終能夠為林區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其次,水土流失控制技術的應用能夠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營造林質量,確保營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減少營造林成本。
2.適地適樹。要想保證營造林的質量,因地制宜、合理種樹是關鍵,只有在營造林中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才能為營造林質量的提高提供基本保證。首先,在進行造林工作之前,要充分掌握造林地區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溫濕度變化、土壤成分以及酸堿度等一系列因素,力求做到調查信息的全面和準確。由于這些自然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并且在長時間的累計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的演變規律,因此,只要在營造林前期做好調查工作,就可以以此為依據選擇標準化、規范化的造林技術。
3.培育壯苗及時檢驗。在選擇好適應本地的良種之后,就可以進行育苗工作,育苗的過程中,應選擇具有優良遺傳性狀的苗木進行種植,幼苗的培育需要達到根系發達,主根粗壯,須根多,莖干堅硬,枝條充分木質化,并且沒有任何的病蟲害等條件。在培育出壯苗之后,還應該加強對壯苗的驗收工作,做到精細檢查,及時發現并剔除帶有病原菌或者蟲卵等質量問題的幼苗,確保幼苗后期成林的質量,防止營造林質量問題的發生。
4.造林整地技術。造林整地技術應用最為重要的作用在于通過人為作用改善了原有的土地條件。在造林整地技術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應當為樹種的成活考慮,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讓其能夠為林木的生長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2)在造林整地技術的過程中還應當通過造林整地作用能夠顯著調節土壤結構,有效提土壤肥力,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提高了營造林的質量。(3)通過造林前的整地,平整土地,清除雜物,利于后期新造林的管護。同時,在造林整地技術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機械設備,減少人工操作,提高整地效率,節約整地成本,最終能夠讓其整地效果得到更加明顯的提升。
5.營造林的栽植。目前我國常用的造林方式有播種造林、分植造林和植樹造林三種。其中,植樹造林具有成活率高、林木生長快、技術操作相對簡單等優勢,是國內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造林技術,主要適用于大面積、區域化的林木種植;分殖造林是指利用林木的枝干以及其他可增殖部位進行再種植,與植樹造林相比,增殖造林的經濟成本更加低廉,但是增殖造林對技術要求程度較高;播種造林在操作流程上更加簡便,主要是采用專用飛機或其他工具,將苗木種子直接撒播到制定造林區域,讓種子自然生長。該種造林方式的優點在于操作簡單,播種面積大,對于山區造林、綠化荒山等效果顯著。但是,由于種子是直接撒播在土地上,缺乏后期的人為管理,因此對幼林的撫育管理要求較高。
6.撫育管理。苗木栽植完成并不意味著植樹造林的結束,為了促進林木生長,還應該加強苗木撫育管理,撫育管理也是提高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步驟。撫育管理主要包括三點,包括樹體管護、土壤管護和造林地管護。對于新栽植的苗田,需要進行定干打梢。在苗木定植后,要進行打頭定干以及剪側枝作業,這樣才能夠保證苗木更加旺盛的生長;對處于中幼齡階段的樹木更要做好撫育管理工作,避免老鼠對樹木造成危害。與此同時,還應該對修枝的強度進行控制,這樣才能夠保證中幼齡樹木能夠早日郁閉成林。
7.改變營林方式,提高利用率。在以往的造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樹種種植較為單一的情況,這種種植方式由于樹種及種植結構過于單一,一旦發生病蟲害,林木整體對其的抵抗能力差,最終造成大量的損失,除此之外,林木對于土地和光照的利用率也很低,不利于營造林整體質量的提高。因此,在營林生產過程中,還應該大力發展混交林,提高林木利用率。通過混交林的形式,合理的配置縱向結構中的各個樹種,使喬木,灌木,矮灌木進行混種,根據各個樹種對光照的需求,能夠充分的利用土地及光照,極大的提高了土地和陽光的利用率,而且更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發生。對于水土保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林木年齡結構的合理搭配也很重要,根據林木年齡,進行合理的搭配,也能夠大大提高林木的整體質量。
8.成林后期管理。在干旱的年份,如果條件允許,則可以對林木進行灌溉,灌溉量應根據土壤濕度及樹種的需水量來確定。還可以在秋整地時施用有機肥或者化肥作為底肥,春季施用化肥作為追肥,來促進林木的生長,提高林木的質量。中耕除草可以有效的減少雜草的數量,從而減少了雜草與林木競爭養分的可能,增加土壤的通氣性,為林木根系的呼吸提供了足夠的氧氣,從而吸收更多的養分。
9.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思想,采取科學的防控措施,促進林地樹木的健康發展。加大無公害防治力度,特別是要加大無公害防治先進技術和基礎設施的研究和應用,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營造林過程中,為提高營造林質量,必須采取嚴格的造林技術,加強水土流失控制,堅持適地適樹,培育壯苗及時檢驗,結合實際情況選用造林技術,加強幼苗撫育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營造林質量。
參考文獻:
[1]宗學輝,張玉峰,徐程文,等.提高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分析[J].吉林農業,2014(06):69-69.
[2]趙瓊惠.營造林質量影響因素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4(08):79-80.
[3]毛凌麗.營造林存在問題及技術措施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4(18):35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