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富健
摘 要:本文針對弱雛在飼養過程中往往死亡率偏高,提出了一些對弱雛加強管理的新要點,以便在實際操作中,對弱雛進行特殊照顧,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提高成活率。
關鍵詞:弱雛;溫度;濕度;通風;食欲
在育雛過程中,某些養殖人員誤認為只要維持適宜的育雛溫度即可,然而實際上,在育雛方面還有許多關鍵因素:諸如濕度、通風、飲水和飼喂等。有時由于某些原因,致使雛雞初生重較輕、個體弱小、卵黃吸收不良等,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這些弱雛一般在3日齡陸續出現,到7日齡后開始增多,并出現死亡,死淘率較高,給種雞場造成重大損失。
一、挑出弱雛,加強管理
1.首先雛雞進入育雛舍時,進行大小分群,將個體小、體質差的雞挑出,單獨放在溫度高、通風好的特護位置進行飼養。其次,雛雞入舍6h后應逐只挑選,把不吃不喝、只吃不喝、只喝不吃或狀態不良包括個體較小的雞,放入特護區。另外在免疫過程中,抓到個體小、腳爪無力的弱雛也要挑出加強護理。
2.將挑出的弱雛給予充足的飲水和飼料,飲水中加入維生素C和抗生素,2h喂一次,一定要少喂勤添。對不會飲水的弱雛用滴管滴服葡萄糖水,一次4-5滴,一天8-10次。隨后飲水中可加入喹諾酮類抗生素來預防細菌感染,如果效果不明顯時,可以選用慶大霉素、丁胺卡那或利高霉素等藥液進行皮下注射。
二、提供相對適宜的育雛溫度
弱雛需要的育雛溫度相對較高。由于弱雛應對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較差,再加上體質弱,它們在前7天所產生的熱量比正常雛雞低1℃左右。所以建議采用比平時育雛更高的溫度。培育弱雛時,將前3天的溫度控制在33-35℃ ,4-7天控制在31-33℃,以后每周降2-3℃,這樣可以減少死亡,提高成活率。同時墊紙或墊料溫度也要達到32℃ 較適宜,飲水溫度要達到26-27℃,溫度不能忽高忽低,晝夜溫差不超過2-3℃,雞籠的上、中、下層和雞舍的前、中、后的溫差也不應較大。
三、控制好濕度
1.育雛前期要求的濕度較高,容易發生濕度較低的情況。前3天雛雞感受的相對濕度應達到70%左右,4-7天要求達65-70%,隨日齡增長逐漸降到60%。相對濕度對1-2周的雛雞影響較大,若濕度過低雞水分散失帶走部分熱量,從而感覺到溫度也較低,就是在32℃舍溫下也可引起扎堆現象,并且體內水分消耗過大、易脫水,體內剩余卵黃吸收不良,致使雛雞發生腹瀉。如在舍溫適宜,濕度低于40%時,會影響雛雞對卵黃的吸收,腳趾干癟和身體瘦弱,因呼吸道粘膜水分減少而發生呼吸道病,甚至脫水死亡,同時還會影響羽毛的生長。
2.育雛后期要求的濕度較低,容易出現濕度較高的情況。2周后舍內濕度達到50-60%即可。由于隨著日齡的增長,雞只飲水量加大,舍內水線或飲水器漏出的水增多,再加上糞便中水分含量增加,2周后容易發生濕度偏高的情況。當濕度高于75%時,不僅容易滋生病菌,寄生蟲大量繁殖,誘發寄生蟲病、球蟲病、霉菌病、大腸桿菌病、腿病和呼吸道疾病等。還會導致雛雞羽毛粘連、污穢,墊紙潮濕霉變。
3.育雛前期可以用噴霧器加濕,也可在加熱器附近放置水盤,還可在雞舍中間定期灑水,但灑水時應注意:不往育雛紙上直接灑水,也不能把水直接灑到雞身上。隨著雞體重增加,可通過加強飲水管理、防止漏水灑水、更換墊紙(墊料)、疏散密度以及加大通風量來降低相對濕度。
四、合理通風
進雞前將舍內的甲醛氣味徹底凈化。雛雞對風速的感覺相對明顯,因此前兩周不應感覺到風速,不能讓冷風直接吹到雞身上。判斷育雛舍通風效果的好壞應以進入舍內不感覺悶氣和有氨味。但在通風時應注意賊風和背流風,避免出現負壓,造成缺氧,引起腹水。注意空氣流通的均衡性,防止空氣循環出現死角。
根據季節的變化,采取措施提高或降低舍溫并保證雞舍空氣流動暢通和均勻非常重要。應通過大小適宜的通風口來控制空氣的流通速度和流通量。通風的總原則是先升高舍溫再通風,少量多次,循序漸進。一般情況下,前7天采用自然換氣,可在側墻上開啟適宜的進風口,也可短時間小量機械通風,以后在保溫的前提下,先升高舍溫1-2℃,再適當增加通風量。
五、適時開水
1.雛雞飲水應堅持不限量不間斷的原則。雞群一旦開水,在光照時間內要盡可能長時間、無限制的為其提供飲水,保證不斷水,并保證水質良好。為了便于雛雞飲水,每1000只雞需要25個4kg的真空飲水器,并分布均勻,若數量不足或排列不齊,就是健康的雛雞也很難形成良好的習慣,影響以后生產性能的發揮。應及時檢查飲水情況,每次加藥飲水達4h后應及時換掉,為避免浪費,每次加水應掌握用量。
2.飲水管理。雛雞到場前半小時同時加水、加料。讓雛雞在1m范圍內能隨時找到水和料,若飲水采食4h后,仍有未完全飲水吃料的雞只,必須檢查光照、飲水器高度、采食飲水位置等。0-7天使用真空飲水器和水線同時開水,飲水器每次加水時,藥物適量且基本等量。 8-14日齡逐漸過渡到水線。在更換飲水器的過程中,注意檢查雛雞嗉囊的柔軟程度,確保雞只飲水充足。適時調整水線高度,0-2天,乳頭高度和雞眼相平,3天上升至雞脖和水線呈45℃角,第4天開始逐漸提升水線,使雞只至第10天時伸立脖頸飲水。
六、及早開食,刺激食欲
1.在0-4日齡給與雛雞適當的食欲刺激,這對其獲得最佳的采食量、促進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發育非常重要。腸道總長度的絕大部分生長在前5周完成,早期良好的食欲能刺激腸道生長、影響骨骼厚度、器官大小并與體重相關,前5周骨架發育完成50%,所以我們把脛骨長作為骨架均勻發育的指標。
2.保證雞群擁有充足的料位,確保雞只能夠同時吃到應有的料量和同步發育,喂料器也應排布有序,相互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便于雞只活動自如,各個料盤的料量應均勻一致。如果料位不夠,將會降低雞群生長速度并造成均勻度差,飼料分配不勻會降低生產性能,并且由于爭搶飼料造成雞群刮傷的比例增加。隨時調節飼料器的高度,否則會造成飼料溢出,飼料轉化率會受到影響,同時雞吃到溢出的飼料也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七、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首先根據供雛種雞的防疫情況和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并按照程序認真操作,控制好劑量,防止劑量過大和注射時的細菌感染,確保免疫效果。其次搞好舍內外的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切斷疾病傳播途徑。一切工作人員無特殊情況嚴禁請假出場。出場返回經更衣消毒隔離后方可進入生產區。在生產區和雞舍門口都應設有消毒池并定時更換消毒液,保證消毒液的有效性。另外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做好藥物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