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琴
隨著水產養殖的不斷發展,水產病害也日益嚴重。在從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的實踐中,我們遇到一些養殖戶由于缺乏科學的知識,沒有掌握藥物性能或對藥物一知半解,或是病急亂投藥,致使防治病害效果差。針對目前水產病害防治的一些誤區,結合生產實踐,談談對水產病害防治用藥的粗淺看法。
一、目前水產病害防治的一些誤區
1.誤區1:盲目追求新藥:
在魚蝦病防治工作中,一些農戶開口就問有什么特效新藥,認為常用藥效果差,認為新藥才能特效治好魚蝦病,但事實并非如此。因而一些廠家為迎合這些農民的心理,把原來常用有效的藥物更換一個新名詞,把使用說明書夸大了功能,同一品種名稱不同,其銷售價成幾倍增長。目前新藥從研制、臨床試驗到市場流通一般需要幾年時間,所以追求新藥也不現實。在市場經濟驅使下新藥的實質同是一種藥物,由多個廠家生產,各個廠家包裝,冠以自己的商品名。如二氧化氯,其生產廠家不下幾十家,其名稱也不少。這些實際是同一種藥物,其價格差異較大(當然還視其成份含量高低),在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藥名稱,往往被很多農民誤認為高質量的新藥。因此,我們不斷學習,提高科學用藥的知識,在購藥時必須弄清藥物功能及成份,或向經銷商咨詢清楚才購買,避免重復使用增大藥物的使用濃度而造成中毒死亡的損失。
2.誤區2:沒有對癥施藥,病急亂投藥:
(1)憑主觀愿望去配方用藥:在日常魚蝦病害防治工作中,我們掌握一些農戶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配方施藥,而不按魚蝦病害的性質與藥物的功能用藥治病,病急亂投藥。甚至6-8種藥物混合在一起投喂或施藥的現象屢見不鮮,盲目用藥在防治南美白對蝦病害時把一些抗生素與微生物制劑一齊拌到飼料投喂,或施生物制劑后立即潑殺菌劑又立即施微生物制劑,使藥物之間產生拮抗而降低藥效或失效,達不到防治的目的。
(2)不借助儀器檢測,主觀判斷:部份農戶憑肉眼觀察魚的體表或鰓絲有霉爛現象,就認為是細菌性感染,連續用藥消毒幾次與喂藥病情也不好轉,但實際是寄生蟲所致的,應先殺蟲兩次,再結合殺菌效果會更好。
二、對癥下藥,正確掌握施藥技術
在水產病害防治中,應積極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及時施用預防藥物,對確保養殖高產、穩產具有重要的意義。病害發生要對病害作出正確的診斷,做到對癥下藥,要正確掌握施藥技術。
1.選用藥物的針對性:
對癥下藥,是正確給藥的基礎。一般來講,細菌性疾病如赤皮、腸炎、爛鰓、白頭白嘴及其并發性魚病等,應使用抗菌藥物內服加外治。例如暴發性魚病,可選用極具殺菌能力的藥物進行潑灑治療。腸炎病病可選用相應的內服藥。由寄生蟲引起的魚病,如車輪蟲病等,則應選用滅蟲藥物進行潑灑治療。如果用藥不當,細菌性疾病用滅蟲藥或寄生蟲引起的病用滅菌藥,不但起不到效果,還會延誤病情。同時,藥物對養殖類有一定的選擇性。
2.用藥計量的準確性:
用藥量不足,達不到治療效果,或者無效;用藥過量會引起養殖的魚蝦中毒而加重病情。所以用藥總量的準確性十分重要。在了解用藥對象,確定用藥濃度的基礎上計算某一口塘的用藥總量,應根據內服和潑灑法分別確定;內服藥的劑量按魚蝦的體重計算,外用藥按水的體積計算。
3.用藥方法的正確性:
病害是水產養殖的大敵。科學選用藥物,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害,而且不少藥物對魚蝦類有調節代謝、促進生長、改良消化吸收、協調體內機制,以及提高餌料、肥料利用效果。藥物選用應看其“三效”(高效、速效、長效)和“三小”(劑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但近年來,不少養殖戶在病害用藥過程中忽視了一些細節,導致了不必要的損失。下面結合生產實踐,談談對水產病害用藥的粗淺看法:
(1)看季節。4-9月份一般是水產類生長旺季,也是水產病害高發期,我們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提高水產類的生長速度,另一方面也要搞好水產病害防治工作,提高成活率。因此,4-9月份要求每月用藥一次。
(2)分時間。應在晴天上午9:00-10:00或下午16:00-17:00用藥,夏季高溫季節一般在上午9時前進行,避開中午陽光直射時間。但陰天最好在中午12:00-13:00用藥。
(3)看病因。要根據病害發生的周期性來分析診斷病因,對癥用藥。如隨意用藥不僅會延誤治療時間,還會加水體污染,使病情惡化。
(4)分病情。病情較輕或預防用藥,可用劑量的下限;病情較重的魚蝦,往往已失去了攝食能力,則口服方法難以治療。幾種病害并發時,應先對其中比較嚴重的一種病使用藥物。
(5)看水質。藥物殺滅病原體的效果,常受各種因素,一般池水中有機物越多,水溫越低,pH值越高,藥物的毒性就越小,安全濃度也就越大。反之,有機物越少,水溫越高,pH值越低,則毒性就越大,安全濃度也就越小,大部分藥物殺滅病原體的效果越小(但有些藥物相反,要根據藥理來定)
(6)看療效。用藥后24h內,要隨時注意魚群動態,發現異常應加注新水搶救;若在4-6d內死魚數量仍保持甚至超過治療前的水平,說明無療效,要分析原因,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