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在眾多的環境問題中,處理霧霾問題顯得尤為迫切。而本文主要討論了霧霾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其成因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霧霾;認識;應對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燃煤、燃油、汽車尾氣的不合理排放和廢棄物露天燃燒等污染了大氣環境,受霧霾影響的城市越來越多。不僅對人們的呼吸道系統造成了損傷,由于能見度的降低,還對交通帶來安全隱患。由此可見,處理霧霾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本文根據霧霾的成因,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
一、簡述對霧霾的認識
1.霧霾的概念
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和霾的區別很大。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主要組成,前兩者為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顆粒物才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他與霧氣結合在一起,形成霧霾,會使天空變得灰蒙蒙的。
2.霧霾的成因
在有霧霾的城市上空,由于高空的氣溫與低空的氣溫對比程度不同,因此產生相應的向上浮力。空氣濕度逐漸加重,隨之出現下移現象。從而在逆溫的狀態下,低空中的懸浮顆粒不能很好地擴散,降低了人們的能見度,對交通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并且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煤炭企業污水、廢氣的不合理排放,工業揚塵現象嚴重,以及機動車尾氣的排放,都在城市空氣中形成了大量的懸浮顆粒,導致霧霾現象的加劇。
3.霧霾的危害
由于受到工業、機動車等污染的影響,在空氣中就會夾雜有粉塵、病毒以及致病細菌。因此,對于人體危害還是很大的,主要影響呼吸道系統,容易引發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等疾病。與此同時,霧霾還容易引發肺癌、哮喘和心血管等疾病,不利于人體身心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其實是受環境影響的,尤其是面對灰蒙蒙的霧霾天氣,心中就會莫名的產生煩躁感。時間久了會使人產生極度壓抑的感覺,對于本身就不樂觀且低迷的人,就會加劇抑郁的感覺,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辦事效率也隨之下降,給人一種慵懶的感覺。
二、應對霧霾的措施
1.轉變觀念
在運行國家政策的同時,還要結合當地環境的控制措施,力求在觀念上進行突破,改變以往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求保護環境的落后思想,在推進環境生態平衡的過程中,要樹立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理念。追求生態化、均衡化的發展策略,大力的推進生態平衡的發展模式,打破單一經濟發展與環境脫節的政策方向,樹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的思路,推動整個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趨勢。
2.加強宣傳工作
中國擁有十三億多的人口,使得人們的日常習慣也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控制霧霾進一步惡化,政府和環境相關部門需要做好宣傳工作,讓全體公民自覺樹立保護和愛護環境的意識。提倡綠色出行,多使用公共汽車、公共自行車和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逢年過節控制煙花爆竹的使用;飲食上少吃燒烤等煙熏食物;提倡個人綠化。人人都自覺愛護環境,能很大程度上抑制霧霾的產生。
3.標本兼治
第一,必須從“治標”入手,減輕霧霾影響的現實壓力。因此各級環保、質監等部門應協同配合,加強煤炭質量檢測。大幅壓減耗煤項目生產規模,支持電廠等耗煤大戶冬季采取“限煤量、限煤質、限排放”等措施。應定期公開企業用煤量、煤質、治污設施運行以及污染物排放情況等信息。第二,必須從“治本”著眼,源頭嚴控和根治霧霾天氣。必須轉變以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加快產業調整,淘汰重度污染企業。我國能源結構不盡合理,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水平,減少煤炭消耗量,將煤炭生產和消費量控制在生態環境和空氣質量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其次,要加快國內天然氣開發,加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再次,要加快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的結構比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霧霾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一種社會環保問題,就像曾經的霧都倫敦一樣。霧霾的形成與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要想解決好霧霾問題,必須從“治標”入手,減輕霧霾影響的現實壓力,從“治本”著眼,源頭嚴控和根治霧霾天氣,還人們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張華麗.淺談對霧霾的認識與控制措施[J].廣州化工,2013,41(12):173-174,232.
[2]李子惠.認識霧霾危害學會自我防護[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5):158-158.
[3]江潔妮.關于我國霧霾天氣防治措施之探討[J].河南科技,2014,(15):172-173.
[4]霧霾也影響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15,(4):38-39.
作者簡介:王濟陽(1995-),男,漢族,河南省濟源市人,學生,本科在讀,單位:河南省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