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
人工造林(植樹造林)是通過人工新造或更新森林的一種改善生態環境或提高經濟收入的生產活動,它是培育森林的一個基本環節。人工造林不僅對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一、共和縣造林工作基本情況
共和縣大規模人工造林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1982年根據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的決議》和國務院《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成立了恰卜恰地區綠化委員會,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30余年來,共和縣采取義務植樹與林業生產緊密結合的措施,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組織、統一管理,加快推進了人工造林工作進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截止目前,全縣人工林總面積已達28296.58hm2,人工林總蓄積251484.60 hm2。其中喬木林面積3167.81hm2,占人工林總面積的11.20%;疏林地面積208.99 hm2,占人工林總面積的0.74%;灌木林面積6126.46 hm2,占人工林總面積的21.65%;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8791.32 hm2,占人工林總面積的66.41%。
二、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劃設計方面 常規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只注重對自然資源信息的調查和利用規劃,忽視對生態林、天然森林等生態平衡方面的規劃設計。調查規劃依靠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與設計內容多以上級文件和規劃進行,設計的結果以符合上級文件要求為準,是按“自上而下”的原則進行。
2.種苗培育方面 在種苗培育中,由于主要造林樹種的良種壯苗技術和資源儲備較少,難以完全滿足造林的要求。樹種單一,在開發新樹種、新品系,以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貴我廉等方面嚴重失衡。而且主要造林樹種杉木、松和闊葉樹種的種源建設上各地發展十分不平衡,還處在基礎發展階段,種源不清,良種資源匱乏的矛盾依然嚴峻。在壯苗培育方面,地級市范圍基本沒有工廠化苗圃場,主要采用山地臨時苗圃育苗造林,育苗技術相對落后。此外,由于缺乏對種苗的嚴格管理,個別地方不重視良種壯苗,有種就用,有苗就栽,導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長不良,林分分化大,病蟲害嚴重等。
3.栽培管理方面 一是由于受舊觀念的影響,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初植密度過大,不僅造成林木生長不良,增加造林的成本費用,而且導致林分郁閉提前,增加了間伐作業。二是在整地過程中未能按生產季節要求實施預整地,邊整地邊造林,喪失了整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另外,沒有按照立地條件和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點合理確定整地方式,影響了林木的生長。三是栽植過程中沒有根據當地的氣候實際選擇栽植季節,錯過了栽植良機。四是在起苗、運輸和假植過程中對苗木保護不利,損傷了苗木。在栽植過程中栽種不實、窩根和不除去雜物的原因,成活率較低。
4.林地環境方面 在造林的過程中,由于措施不當導致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在大于25度坡的山地進行全墾整地和施用高殘留的農藥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解決。撫育管理落后,鋤草、澆灌、施肥和撫育間伐等措施不到位,尤其是防止牲畜破壞和抗御自然災害等方面的能力較差,是影響造林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5.人員素質方面 林業生產的層次較低,有資質的造林隊伍、專業公司甚少,植樹造林的主體主要是群眾和臨時性的專業包工隊。由于他們接受外界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機會較少,造林的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三、提高造林質量的對策措施
1.遺傳控制 要把樹種選育開發和良種壯苗培育作為造林工程的重要環節來控制,在注重育苗工作的同時必須注重林木種質資源的發掘和采集工作,加大遺傳育種的規模及應用,切實抓好新品種、新品系種苗的培育工作,為造林生產提供具有優良遺傳特性的優質苗木。另外,在造林工程中,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種子法》,建立健全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嚴格種子檢驗、檢疫,保證種子質量。
2.設計控制 造林計劃設計必須堅持分類經營、定向培育的原則,對造林的技術標準以及種植、撫育管理、科研推廣、環境保護、物資采購到及資金的使用等進行全面的計劃管理,突出制定計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計劃設計控制要求既要科學可靠,又要切實可行,特別是在技術設計上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術措施,作為造林施工、撫育和各項管理的依據。
3.栽培控制 堅持科學栽植、精心管護的原則,合理控制栽植密度,從經營目的、樹木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效益等方面合理確定造林的初植密度。在造林生產中要根據不同的樹種和立地條件,合理制定和落實栽植密度。切實抓好預整地工作,整地規格必須嚴格按照作業設計的質量要求進行。適時選擇栽植季節,根據共和縣的氣候特點和的小地形情況,盡量提前造林。嚴格執行各項造林技術規程,改進栽植工具,保證栽植質量。適時科學地進行松土、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和間伐等撫育工作。
4.環境控制 林地環境保護要貫穿于造林的始終,努力做到在清雜、整地、施肥和農藥施用等方面要達到“環境保護規程”標準,加強林地樣地的監測,準確掌握立地條件變化和水土流失變化情況。為減少農藥的使用,盡量要選擇有抗生物劑基因特征的樹種、種源或雜交繁育品種。
5.資金控制 要實施集約經營,實現資金的科學投入和有效投入。對育林金等政府性的投入實行資金撥付“報賬制”。即只有經監理合格、驗收達到質量標準的投入才能獲得造林資金或補助。報賬手續必須具備“三表一合同”,使資金撥付與造林質量真正掛鉤。對企業、個人自有資金的投入實行績效掛鉤責任和政府獎勵制度。
6.人員控制 高度重視并提高林業行業人員質量意識、管理技能和業務知識,特別要加強每個關鍵環節工程管理的科技人員、廣大造林群眾的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