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條例》以黨章為根本遵循,突出問題導向,堅持紀法分開,彰顯黨紀特色,為開展黨的問責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其呈現出七大亮點:
體現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如果說黨內巡視是政治巡視,那么《問責條例》就是政治問責,而不是行政問責。2009年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問責暫行規定》部分應歸于行政問責范疇。堅決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就急需建立推動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擔負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做到敢抓敢管的問責制度。《問責條例》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突出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明確指出黨的問責工作就是要“落實黨組織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督促黨的領導干部踐行忠誠干凈擔當”,就是要“追究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失職失責”的政治責任。《問責條例》第六條所指向的問責情形,都是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
體現紀法分開、紀嚴于法的理念。《問責條例》作為規范黨的問責工作的重要基礎性法規,緊扣“黨”字,抓住“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明確責任,提出負面清單;緊扣“紀”字,落實依規管黨要求,采用黨言黨語、紀言紀語,對行政問責不作規定,對引咎辭職、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機關等已有明確規定的方式和程序不再作重復規定,不套用問責啟動、問責調查等法律性流程,對黨內法規中有關處置措施如申訴方式、問責影響期等已有明確規定的不再重復,突出解決“誰來問、問什么、怎么問”等關鍵問題,體現了紀法分開、紀嚴于法的理念,具有鮮明的黨紀特色。
體現權責對等。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管黨治黨不能有權力無責任。每一級黨組織都有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絕對不能替代。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8800多萬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的執政黨來說,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靠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來支撐,按照管理權限,落實分級負責原則,層層傳導壓力。黨中央從中央部委和省一級抓起,把責任讓黨委(黨組)書記扛上。省委書記再把責任傳導給所有班子成員、壓給市委書記,市委書記壓給縣委書記,一直壓到基層,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局面。這是落實“兩個責任”的成功經驗,也是壓實問責責任的必由之路。
體現問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近期看,不擔當、亂擔當的問題較為突出,并急需盡快解決。從長遠看,促進全面從嚴治黨標本兼治需要問責。因而,問責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在這個前提下,對問責的可行性必須高度重視。否則,問責就是漂亮的口號,不能得到有效執行。
《問責條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其有效執行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問責條例》是黨的基礎性法規,是從嚴治黨的一般規律,應現實需要而生。二是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執行者具備積極的態度和較好的執行能力。
基于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最新實踐經驗,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問責條例》堅持問題導向,回應了全面從嚴治黨中不擔當、亂擔當的重大現實問題,同時,對那些目前還做不到的,寧可不寫,凡是寫上的,就要可行,保證其有效、管用。
執行者的態度和能力對于《問責條例》執行效果有著決定性影響。中央要求,從中央到基層,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都要把自己擺進去,聯系實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向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擔當精神看齊,一級抓一級,用擔當的行動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同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不斷學習,勇于實踐,提高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把對黨的忠誠、對工作的滿腔熱忱化作抓好黨建工作、發展黨的事業的良好效果。
體現問責的“全”與“嚴”。《問責條例》第六條,使用列舉的方式,把“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失職失責”應該被問責的5種情形,即應該被問責的具體情況,一一列舉出來,使《問責條例》的具體規范趨于明晰,對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指引作用。但是,因主觀認識局限,可能會帶來問責情形列舉不全,這必然導致問責不全面。
由于《問責條例》作為黨內法規具有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因而,有可能會由于社會變遷,隨時出現或發現新的問責情形,卻于法無據,難以問責,即使啟動問責條例修改程序,在修改過程中也會出現“問責空檔”。鑒于此,《問責條例》在列舉問責情形時加上了兜底條款,即第六條第六款“其他應當問責的失職失責情形”。
《問責條例》中使用“兜底條款”,將第六條中列舉的應該被問責的5種情形中沒有包括的,或者難以包括的,或者隨著社會情勢的變遷,現在還無法預測的,納入問責項,這有利于減少因主觀認識局限帶來的問責情形列舉不全,導致問責不全面,也有利于問責主體依據條例的精神和原則,適應社會情勢的變化與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權,將一些新出現或新發現的應該被問責的情形,通過這個兜底條款來予以適用,從而保證問責全天候、全覆蓋、無空檔。這就彌補了使用列舉式立法技術可能造成的缺陷,充分體現了問責的“全”與“嚴”。
聚焦“關鍵少數”。領導本身就包含著管理和監督,分工負責就要有問責。條例把問責的責任壓給各級黨組織,既包括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也包括組織、宣傳等黨的工作部門,體現了細化責任、層層傳導壓力。
實踐證明,哪個地區或部門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勇于負責的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黨的領導就堅強有力,就能聯系實際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問責條例突出問責重點,規定黨組織領導班子在職責范圍內負有全面領導責任,主要負責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員承擔主要領導責任,參與決策和工作的其他成員承擔重要領導責任,體現了權力與責任對等,為各級黨組織強化問責提供基本遵循。
體現問責期限的震懾性。《問責條例》第十條規定:“實行終身問責,對失職失責性質惡劣、后果嚴重的,不論其責任人是否調離轉崗、提拔或者退休,都應當嚴肅問責。”“終身問責”意味著黨的領導干部對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要“終身負責”。“終身問責”的提出,是《問責條例》極具震懾力的條款,為領導干部戴上了一個終身“緊箍”。不僅警示領導干部“調離不是隱身衣,提升不是保險箱,退休不是護身符”,而且促使領導干部必須在管黨治黨中始終恪盡職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