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縣地處遼西丘陵地區,是革命老區、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10月,省委書記李希到建昌調研時指出,“建昌縣的根本任務就是帶領全縣人民甩掉貧困縣的帽子,脫貧致富奔小康”,要求我縣探索出一個可學習、可復制、可推廣的扶貧開發模式。建昌縣委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發展任務和民生工程,落實責任、建強組織、示范帶動,走出了一條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一、落實責任,建強脫貧攻堅“指揮部”。堅持黨建“主業”與脫貧攻堅“主責”相統一。一是加強統籌謀劃。縣委出臺了脫貧攻堅“1+N+1”工作方案,統籌實施了生態保護、產業培育、技能提升、金融扶持等“十大工程”,2015年實現19804人脫貧,當年脫貧率達到35%。二是強化組織領導。由縣委書記和縣長掛帥,縣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與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14名成員交叉任職,確保抓黨建與促脫貧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推動;縣委先后召開7次專題常委會、5次脫貧攻堅工作會議、60多次脫貧攻堅推進會,要求各級黨委把脫貧攻堅牢牢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三是落實主體責任。明確縣級領導包鄉鎮、縣直部門包貧困村、黨員干部包貧困戶,建立工作到村、扶貧到戶,任務到肩、責任到心的工作機制。四是配強脫貧攻堅帶頭人。把最優秀的干部向脫貧攻堅一線集中,兩年來,共選派49名優秀干部到鄉鎮任黨政“一把手”,占鄉鎮正科級干部總數的60%;從貼近農村一線的水利、林業等部門選調了28名涉農專業技術人才,招錄8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充實到鄉鎮黨委班子;從公開選拔的200名科級后備干部中,選派85名年輕干部到貧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覆蓋貧困村的68%。五是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出臺了脫貧攻堅工作目標考核辦法,提高脫貧攻堅在實績考核中的權重。2015年表彰20名脫貧攻堅成績顯著的干部,提拔重用12名表現突出的年輕干部。
二、建強組織,打造脫貧攻堅“橋頭堡”。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強化基層組織的核心。一是抓整頓建設。把黨組織建在精準扶貧第一線,在農民合作社、村級非公企業組建黨支部46個,覆蓋600多名黨員,帶動2300多個貧困勞動力脫貧。大力推進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建設,列出10種負面情形,確定整頓對象,縣領導包村、縣直干部聯村、鄉鎮干部駐村,向軟弱渙散村選派“第一書記”,2015年28個村實現晉位升級。二是抓班子配備。把116名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和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選拔為村黨組織書記,占村黨組織書記總數的42%;把235名致富帶富能力強的中青年黨員選進支部班子,占村“兩委”委員總數的28%,有效提高了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的能力;實行村黨組織書記星級管理,建立“抓兩頭、帶中間”激勵機制。三是抓服務保障。完成新改擴建村級場所77個,剩余199個年底前實現達標;通過創辦實體、租賃承包、服務創收等方式,增強“造血”功能,去年村集體經濟增收170多萬元,消除“空殼村”49個;健全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干部值班制度,實現了弱勢群體辦事不出門、村民辦事不出村。
三、示范帶動,當好脫貧攻堅“領航員”。一是發揮基層干部帶頭作用。實行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項目化管理,全縣建立“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百分制考評”等57個黨建項目。二是發揮廣大黨員模范作用。縣直部門向86個貧困村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建立駐村工作“四項制度”,幫助貧困村發展項目68個;縣鄉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4000多名黨員積極參加“黨員聯系貧困戶、助力脫貧致富路”活動,共扶貧22007戶。建立黨員大戶帶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從產業帶頭人、種養殖大戶、脫貧致富能手中培養發展黨員320多人。三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動員貧困群眾通過遠程教育、技術培訓等方式,探索脫貧新路徑,開展致富能力培訓6500多人次。玲瓏塔鎮“全國優秀農民工”趙宏強通過發展太陽能發電技術,帶動130多個貧困家庭增收脫貧。通過宣傳教育、政策引導和項目扶持,使全縣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希望,學到了脫貧知識,鼓足了脫貧勇氣,樹立了脫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