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要喊“親”、好友點個“贊”。如今,網絡語言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從以“給力”為代表的網絡熱詞登上權威媒體,到網絡語言出現在春晚舞臺,再到宅男、宅女等昔日的網言網語進入《現代漢語詞典》,網絡語言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無到優的過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隋巖撰文指出,群體傳播多以“段子”的形式為網民情緒泄洪,變異后的新詞匯注解新意義會帶來更為理性和深刻的思考,會使語言生命力更頑強。
雖然網絡語言與網絡文化渴望得到肯定與認可,但是真正為主流文化接收的其實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從某種程度上,網絡語言與文化會對主流文化進行補充,有利于加強社會各群體交流。
不過,也有學者提醒,網絡用語的過度使用,往往會導致“網絡亞文化”失去明確指向。目前,拼貼、惡搞、鬼畜等手法的大量使用撕裂了原有文本的意義,為了博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大量低俗的語言與文化也借機“翻身”,試圖獲得某種“合法性”,其結果便是原本的意義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毫無緣由的狂歡。
(文/劉峣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