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張際春將軍與“抗大”辦學

2017-05-06 12:40:58蘇振蘭
黨史縱橫 2017年2期

蘇振蘭

說到解放戰爭中的第二野戰軍,軍史愛好者無人不知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治委員鄧小平的軍旅輝煌。但對“第二野戰軍第三號人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許多人可能知之不多。他“是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的親密戰友和得力助手”,“是我黨我軍最早的政治工作領導干部之一,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在毛主席、黨中央領導下,為創建和加強我軍政治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在張際春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參與領導“抗大”辦學,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

紅軍時期,張際春兩次接觸軍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軍事院校工作經驗

1928年1月,張際春參加了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擔任過中共宜章縣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和縣農民協會秘書長。朱毛會師井岡山后,張際春奉命到王佐部開展黨的政治工作。

1929年初,紅4軍出擊贛南、閩西,張際春擔任過紅4軍秘書長,許多宣傳口號、革命傳單、討敵檄文,都出自他的手筆,戰友們敬稱他為“朱毛的筆桿子”。

1931年5月起,為在實戰中鍛煉張際春的政治工作能力,毛澤東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先后分配他到4個紅軍師擔任過師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對于他的工作能力,宋任窮評價甚高:“際春同志擔任紅十二軍三十五師政委,我在該師任團政委。他按照毛澤東同志關于紅軍要擔任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籌款三項任務的指示,竭盡全力進行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

1932年12月,在野戰部隊表現出色的張際春,又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宣傳部部長,主辦《戰士報》,很快“使《戰士報》真正的成為戰士的報紙”,在鼓舞紅軍官兵士氣、強化軍政軍民團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4年初,“擁毛”的張際春被“左”傾路線領導人排斥,調任紅軍第二步兵學校(即公略學校)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這是他初次接觸軍事教育。不過,由于堅決擁護毛澤東,他受到排擠、打擊,很快被撤銷了學校負責人的職務。

1935年6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后,時任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的張際春,和朱德、劉伯承一道隨左路軍行動。其間,為培養教育干部,朱德、劉伯承等促成張國燾同意,在紅四方面軍總部所在地川西松崗(今金川縣以北)成立了紅軍大學(簡稱“紅大”),由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擔任校長兼政治委員,張際春調到“紅大”一開始擔任政治主任教員。

1936年6月,迫于形勢,張國燾撤銷了偽“中央”,宣布“二次北上”。同月,張際春出任“紅大”政治部主任。在“南下”和“二次北上”期間,為提高學員對黨的政治、軍事路線的理解,張際春發動學員利用業余時間辦墻報,如《戰火》墻報,學員們紛紛寫稿,墻報辦得生動活潑。在天全縣紅巖壩,主辦過《戰士報》的張際春還創辦了“紅大”校刊《紅爐》,校長劉伯承親自書寫刊頭并題詞:“我們學校就是一個紅爐,我們學習軍事、政治、文化,以及向一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克服一切困難,就要在這個‘紅爐中鍛煉。堅強的革命意志就是在通紅的爐火中鍛煉出來的。”《紅爐》校刊一共辦了17期,開始為四開張,用油印,以后改為小冊子。

“張主任不但做政治工作有一套,而且對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有研究!”

1936年6月1日,毛澤東主持創辦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陜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學員1065人),任命林彪為校長、羅瑞卿為教育長。1937年1月19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并遷址延安。這就是著名的“抗大”。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結束長征,“紅大”隨即成為“抗大第二校”重要組成部分,開赴甘肅合水縣慶陽鎮辦學。張際春請求上級留在延安,準備進入“抗大”第二期學習。1937年1月21日,“抗大”第二期(學員1362人,含各地青年學生550人)在延安舉行開學典禮,張際春和陳賡、羅炳輝、胡耀邦、楊得志等編入第一隊(隊長陳賡)學習。3月,“抗大第二校”改稱“抗大步兵學校”,張際春調任步兵學校政治部主任。8月,全民族抗戰打響,步兵學校建制解散,廣大學員斗志昂揚地奔赴民族解放戰場。

1938年1月28日,距第三期畢業還有3個月,毛澤東調整了“抗大”領導班子:羅瑞卿升任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劉亞樓升任教育長,負責整個教學工作;許光達擔任訓練部長,負責軍事訓練工作;選調張際春擔任政治部主任,“負責全校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選調胡耀邦擔任政治部副主任,協助張際春抓政治工作。

上任伊始,張際春、胡耀邦就在政治工作中打響頭炮!

1938年3月5日,毛澤東為“抗大”同學會題詞:“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加上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便一定能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3月20日——距第三期畢業還有兩個月,毛澤東又到“抗大”第三大隊發表演講:

有一個同學寫信來,說他到這里來,別的都沒有學到,只學到爬山。……他也不知道爬山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之一部,馬克思主義不是光說不做的,那么要做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所謂爬山也者,就是吃苦耐勞的鍛煉之一也。……你們到抗大學習,有三個階段,要上三課:從西安到延安八百里,這是第一課;在學校里住窯洞、吃小米、出操上課,這是第二課;現在第二課上完了,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第三課,這便是到斗爭中去學習。

張際春、胡耀邦立即向“抗大”全校傳達了題詞、講話內容,并發動學員展開大討論:為什么主席要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為什么主席要把“工作作風”放在“戰略戰術”前面?“爬山主義”與“戰略戰術”有什么關系?

在學員熱烈討論的基礎上,張際春作了提綱挈領的總結:

“抗大”是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強調“政治方向”是題中應有之義;“抗大”是中共領導的軍政大學,不是統一戰線性質的學校,學員必須把握對黨忠誠這個“政治方向”;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主要是山地游擊戰術,要旨是大步進退,依托山地與敵人周旋,要勇于多走“冤枉路”,提倡“爬山主義”,把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當然我們自己也準備不死也脫層皮,在不斷的“游”中尋機“擊”敵,這需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怕苦怕累,反對“爬山主義”,希望打堂堂之陣,是沒有什么“戰略戰術”的!

張際春的總結,引起廣大學員共鳴,加深了他們對黨的抗戰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他們由衷地說:“張主任不但做政治工作有一套,而且對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有研究!”

“第四期之所以是抗大創辦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將4000多名知識青年教育培養成為堅強的抗日軍政干部”

1938年4月16日,“抗大”第四期開學(學員5562人,含各地青年學生4655人),編為8個大隊,學員包括一些國民黨軍將領的子弟,如國民黨元老黃興之子黃鼐、馮玉祥之侄馮文華、傅作義之弟傅作良等。面對如此盛況,毛澤東興奮地為第四期開學題詞:“學好本領,好上前線去。”由于第四期學員人數是第三期的4倍之多,延安校舍根本容納不下,只好采取分散教學的方式,有4個大隊駐延安附近,另4個大隊分駐瓦窯堡、慶陽鎮、蟠龍鎮及洛川縣城。身在延安,張際春密切關注著各大隊的教學管理工作。

4月下旬,第四期開學伊始,剛剛調任第一大隊(駐瓦窯堡)政治委員的胡耀邦倡議,學習蘇聯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1935年8月,蘇聯頓巴斯煤礦的年輕礦工斯達漢諾夫,在一班工作時間內用風鎬掘煤超過定額13倍之多。很快,蘇聯在全國范圍興起學習斯達漢諾夫、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運動,史稱“斯達漢諾夫運動”)的經驗,結合第一大隊的具體情況,掀起“斯達漢諾夫運動”式的革命競賽運動。這次革命競賽運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全大隊教職學員的革命積極性,一些同志拖拉、懶散作風得以克服,對推動教學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競賽情況反映到張際春處,他立即感受到了這一活動的重大現實意義,建議羅瑞卿副校長立即率領校機關工作組前往第一大隊深入調查研究。6月間,羅、張決定在“抗大”全校推廣第一大隊開展革命競賽運動的經驗,開展了“迎‘七七抗戰一周年、‘創造抗戰突擊隊員”的革命競賽運動。一時間,大隊與大隊之間,隊與隊之間,區隊與區隊之間,班與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革命競賽;“向學習突擊、向工作突擊、向生活突擊”,“為爭取成為突擊隊員、突擊模范班、突擊模范隊而斗爭”的口號和“突擊向前、突擊向前,我們要做一個突擊隊員”的歌聲響徹“抗大”校園。全校教職學員精神振奮,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以突擊隊的戰斗姿態去創造優異成績,課外活動也搞得豐富多彩。這次全校規模的革命競賽運動持續了約一個月,涌現出520名“突擊隊員”和一批模范單位。通過革命競賽運動的開展,“抗大”總結出一套適合青年特點和學校實際的工作經驗。這些成功經驗,為“抗大”以后開展革命競賽,推動教學及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總結授獎大會上,毛澤東應邀出席并發表熱情講話,他鼓勵“抗大”全體教職學員再接再厲,爭取更大成績。

“抗大”第四期有各地青年學生4655人之多,不少人帶有小資產階級意識。為此,張際春經常找這些青年學生們談話,并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抗大像一塊磨刀石,把那些小資產階級意識——感情沖動,粗暴浮躁,沒有耐心等等,磨它個精光,把自己變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創新社會,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在回憶文章《團結 緊張 嚴肅 活潑——回憶抗大政治部的機關作風》中,曾是“抗大”學員的吳凡吾(曾任國務院外國專家局局長)這樣刻畫張際春:

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同志是個紅軍老干部,他沒有一點架子,非常和藹可親,經常找機關干部談心,對我們政治上、工作上的進步十分關心,所以大家都樂意接近他,親切地稱呼他“老媽媽”,心里有話也愿意對他講。他的窯洞里常常聚滿了年輕人,他像個慈祥的長者,給大家講革命故事,說革命道理,循循善誘,對大家教育很大。他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帶領大家,無論是工作,還是挖窯洞、開荒生產,都帶領大家一塊干。

“目前講起來,延安生產運動第一是抗大”,“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克服困難,敵人喪膽!”

1938年9月底至11月初,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11月29日,毛澤東致信張際春,要求將六中全會文件發給即將畢業的第四期學員學習討論,加深他們對持久抗戰路線的認識。12月,第四期學員畢業,他們紛紛表示:學習六中全會文件精神不到一個月,卻受到了很好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

不久,因“抗大”第一、第二分校成立,駐延安的“抗大”遂稱為“抗大總校”。1939年1月28日,“抗大總校”第五期開學(學員4962人),編為5個大隊。這期學員來源地域較廣,另有95名華僑,還有來自朝鮮的26名學員,稱得上“五湖四海”。

黨中央對“抗大總校”能夠招收近5000名學員感到十分高興,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出席開學典禮并發表重要講話,語重心長地指出:“全國都有學校,有學政治的,有學其他的,我們“抗大”就是學軍事政治的其中之一。但我們有特點,我們學的東西,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還有艱苦的工作作風。抗戰一定要勝利,這是政治方向,而這個政治方向是堅定的,不怕任何艱苦困難,要堅持著,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學張國燾,也不要學汪精衛。”

毛澤東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抗大總校”領導,羅瑞卿、張際春等當即向毛澤東表示: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努力完成第五期的教學任務。

如何抓好第五期政治工作,張際春決定從抓好六中全會文件精神學習入手,結合節約運動、生產運動,利用好“抗大總校”同學會這個平臺。1939年2月20日,為保證第五期教學任務的完成,張際春簽發“抗大總校”政治訓令。“估計到本校第五期所處的政治環境與本校的教育任務,估計到中國抗戰轉到戰略新階段,即敵我相持階段,尤其應當估計到敵人加緊進攻西北的情況下學校將遇到更多的困難”,訓令要求:

(一)提高與組織全體教職學員與工作人員高度的學習與工作的積極性。

(二)……在黨內外深入中共六中全會決議報告的傳達討論,……我們的目的是使六中全會決議成為全黨與全體人員思想上的武器,以此來整理教育計劃的內容,改善學校全部工作。

(三)與困難作斗爭,克服困難。……這里就要求我們對于正在開始著的節約運動與中共中央所號召的生產運動必須進行充分的有力的不間斷的政治保證的工作,以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困難,改善生產,鍛煉身體,推進工作,使之與偉大的抗戰相配合。要能夠善于組織全體干部與黨員成為節約運動與生產運動中的模范。

(四)加緊干部中的工作。第五期教育計劃與一切工作任務是否完成,干部起著決定的作用。……保證干部能力經驗的相互幫助、配合,團結與互相學習,應當成為第五期政治工作重要任務之一。

(五)鞏固過去工作成績,改善工作制度。

(六)嚴密黨的組織,加強黨的教育。

(七)加強青年工作的領導。……經過同學會統一的方式加強對青年的聯系,把學校廣大青年團結教育與組織在黨的周圍,提高廣大青年在學習中及一切運動中的活躍性創造性,使同學會真正成為學校全部青年團結的場所與政治工作、黨的工作有力的助手。

政治訓令上報中央軍委,毛澤東欣然地說:沒有一個字我不贊成!

為開展好生產運動,張際春進行了深入的動員,認為這是體現“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的最直接的形式。在羅瑞卿、張際春領導下,“抗大總校”的生產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當時,毛澤東號召大家向由100多個炊事員創辦的“抗大農莊”學習:“目前講起來,延安生產運動第一是抗大,但老實講,頭功應是你們的伙夫同志。”他還高興地為“抗大”總校題詞:“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克服困難,敵人喪膽!”

總結“抗大總校”挺進晉東南的曲折歷程,羅瑞卿評價:“張際春同志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

1939年6月,黨中央作出《關于抗大陜公本校等遷到晉東南的決定》。為便于行動,“抗大總校”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后改稱青年縱隊),副校長羅瑞卿擔任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成仿吾擔任副司令員,張際春擔任政治部主任。由于敵情變化,羅瑞卿報經中央軍委批準,改變原定直趨晉東南行軍計劃,決定先開赴晉察冀邊區,然后再待機向晉東南挺進。

8月上旬,第五縱隊兵分3個梯隊相繼從延川、延長一帶出發向晉察冀挺進。這次歷時兩個半月的“小長征”,羅瑞卿、張際春帶領隊伍途經陜西、山西、河北3省25個縣,先后渡過黃河天險,徒涉水流湍急的滹沱河,翻越呂梁山、云中山、太行山,穿過據點林立的敵占區,突破日偽軍嚴密設置的封鎖線,行程2500余里,最后安全抵達河北靈壽縣陳莊一帶,勝利地完成了向敵后進軍第一階段的任務。

在挺進敵后過程中,張際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戰時政治工作。在行軍中充分利用各種間隙,開展生動活潑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他們以紅軍老干部為骨干,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為大家作報告、講演、講故事,組織大家讀書看報,劃分小組座談討論,使大家及時了解國內外局勢,進一步提高了政治覺悟,從而更加堅定了學員深入敵后辦學、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同時,羅瑞卿、張際春還充分利用行軍這個大課堂,讓學員結合實際進行站崗、偵察、宿營、戰斗隊形等課目的訓練,使學員增加軍事知識,培養適應戰斗環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第五縱隊抵達陳莊后,由于晉東南還處在日偽軍“掃蕩”之中,“抗大總校”只好暫緩前往,總校領導決定利用在晉察冀邊區待機之時,對前段行軍中的工作作一檢查總結。9月29日,張際春簽發“抗大總校”政治訓令。訓令號召,為了發揮過去一貫在國內外的聲譽,應當保證迅速進行休息整理,采取一切有效辦法整理組織和軍紀風紀,克服疲倦散漫現象。訓令鄭重強調,必須防止兩種不正確的傾向的發生,一種是認為這里不安寧,不可能學習,企圖尋找一個安樂的地點才有辦法學,放松目前可能學習的每一個機會,對于戰爭表示害怕;一種是對于學校教育事業和學習,表示沒有興趣,放松眼前的工作,要求到部隊中去工作。兩種傾向已在生長著,必須事先指出,進行教育和批評。最后,訓令提出具體要求:“實行戰斗的學習”,“緊張我們的戰斗生活”,“忠實于我們當前的任務”,“一切工作服從于組織的決定”,“反對自由主義的態度”。訓令的下發,對端正學員思想認識,提高敵后辦學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加強黨的領導,發揮政治工作的作用,“抗大總校”到達晉察冀邊區后,張際春主動請示黨中央恢復政治委員制度,健全政治機關的組織機構。隨即。各大隊和后勤部門普遍配備了政治委員,明確規定政治部主任與教育長是平行的,教育長負責領導校務行政及訓練工作,政治部主任負責全校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為進一步加強政治工作,黨中央決定“抗大總校”政治部擴大編制,將組織科改為組織部,宣傳科改為宣傳部,總務科改為總務處,并增設保衛部。

為鞏固與嚴密黨的組織,經張際春具體把關,“抗大總校”在發展黨員工作上采取了更加慎重的個別考察與個別吸收的方式,嚴把質量關。同時,注重加強鋤奸保衛工作,對政治面目不清的分子進行重點審查,個別入黨動機不純的則堅決清除出黨,以確保“抗大總校”黨組織的純潔性。

1940年2月上旬,晉東南地區已基本上粉碎了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抗大總校”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當即從陳莊一帶出發,向南徒涉正結著薄冰的滹沱河。2月底,總校抵達山西武鄉縣洪水、蟠龍鎮一帶。至此,“抗大總校”終于勝利地完成了挺進晉東南的偉大任務。總結從延安到晉察冀、再到晉東南的曲折歷程,羅瑞卿評價:“張際春同志起到了穩定軍心的作用!”

“抗大”敵后辦學嚴重威脅日寇,岡村寧次叫囂“寧肯犧牲十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

1940年4月,“抗大總校”在蟠龍鎮舉行第六期開學典禮(學員4900多人),聲勢依然非常浩大。這時,羅瑞卿調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滕代遠接任副校長,何長工出任教育長。

深入敵后辦學,經常要面對日偽軍的“掃蕩”,第六期開學8個月內,相繼轉戰到山西黎城西井鎮、河北邢臺漿水鎮。

張際春不但負責總校政治工作,還要考慮加強分校教學力量。1940年4月和11月,他領導選派第一華中派遣大隊(領隊劉清明)、第二華中派遣大隊(領隊洪學智)、山東派遣大隊(領隊聶鳳智),奔赴華中、山東分別加強第四分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第五分校(校長兼政治委員陳毅)、第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為各地分校的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抗大總校”深入敵后辦學,對日寇是個重大威脅,華北日寇頭目岡村寧次曾叫囂:“寧肯犧牲十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犧牲五十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干部。”1940年10月下旬,日寇近1000人突襲位于黎城西井鎮、曹莊地區的八路軍后方機關,張際春、何長工協助滕代遠指揮總校學員近500人在黎城洪嶺一帶阻擊日寇,連續擊退日寇4次進攻,堅持戰斗達10小時之久,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隨即,總校兵分兩路突圍:東路由何長工、張際春帶領,西路由訓練部長王智濤帶領,乘夜色翻越遼縣(今左權縣)摩天嶺十八盤,在冀西成功會合。這年12月,經過戰火考驗的第六期學員全部畢業,朱德為畢業學員題詞:“努力工作,造成鐵的干部,準備反攻。”

1941年1月28日,“抗大總校”迎來了第七期學員(學員928人),全部來自八路軍、新四軍,大多數學員是團、營、連、排干部,另有少數學員是紅軍時期老戰士。為方便教學與管理,這一期學員分為上干科和基本科。

第七期學員人數不多,但軍政素質普遍較高,這為抗大推進正規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使抗大教員的水平不斷提高,以適應部隊發展和抗日戰爭的需要,張際春、何長工協助滕代遠抽調了80名在職干部,分別成立了軍事教育、政治教育、政治工作3個研究班,讓他們集中精力專門進行學習研究,從而提高了抗大教員隊伍整體水平。

對教材的編寫,滕代遠、張際春、何長工等抗大領導更為重視,“凡是教育計劃上規定的課目,都由校首長分工負責,召集各課目的教員集體討論,推選專人執筆,再經集體研究修改,交由學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審閱通過后,方能頒布實施。據統計,第七期共編印出版軍事、政治、文化、后勤等教材41種,發行量達18036冊,創下了抗大創辦以來之最。像質量較高、深受學員和部隊歡迎的《兵團戰術》《抗日的步兵戰術問答》《游擊戰術》等教材都是在這期間出版的。數量多、質量較好的教材編印出版,不僅滿足了抗大總校與分校的需要,也部分地滿足了部隊的需要。”

根據黨中央、中央軍委指示,“抗大總校”把在艱苦條件下保存和培養干部、準備反攻作為第八期的主要任務。1942年5月1日,“抗大總校”第八期在河北邢臺漿水鎮舉行開學典禮(學員1067人)。開學3個月后,滕代遠調任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中央軍委對“抗大總校”領導班子進行調整:何長工代理副校長,張際春代理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這時,張際春事實上是“抗大總校”的第一號領導人。

第八期學員主要來自八路軍總部直屬隊、晉冀豫軍區等機關、部隊的干部,仍分為上干科與基本科。這一期學員大多是從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中選拔來的工農干部,大都經過長期戰爭考驗和實際工作的鍛煉,有比較豐富的戰斗經驗和工作經驗,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制約著他們的發展。為此,張際春、何長工等在主持制定教學計劃時,從學員的實際出發,規定上干科和基本科的教育時間都是兩年:第一年,按文化程度編隊,著重進行語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等課目的文化教育;第二年,再按其入學前的職務、工作性質進行編隊,進行軍事和政治理論等課目,以提高他們的軍政素質。教育計劃實施后,學員反映良好。

1943年1月6日,為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準備進行戰略反攻,黨中央電示“抗大總校”:連以下干部及陸軍中學留在太行抗日根據地,重新成立第六分校,其余營以上干部學員攜帶重要的圖書資料及部分資金,返回陜北繼續辦學。同時,黨中央決定張際春奔赴野戰部隊,走上抗日戰場。

1943年1月起,張際春參與指揮了對日戰略反攻、解放戰爭、西南剿匪,歷任過晉冀魯豫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是劉鄧大軍中屈指可數的領導人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全部免费| 激情综合网址| 女人18毛片久久|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第三区| 91视频精品|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中国精品自拍|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套av在线|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97se综合| 美女毛片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综合狠狠|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任我操在线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青青青草国产|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夜夜操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9在线国产|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国产色网站|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国产|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韩视频福利|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本a级免费|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久久伊人操|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国产在线日本|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午夜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