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獻
嶺南好,名師燦若云。姝麗用愛織云錦,傾情力行近乎仁。最美的靈魂。
如若談起嶺南美麗女教師,需提一提本人身邊的蔡錦仁。我們可從上世紀1984年談起。蔡老師,19歲畢業于原湛江市海康師范學校,然后被分配到該市徐聞縣實驗小學任教;22歲,入黨;23歲,被選為市人大代表;24歲,被評為市教改積極分子;29歲,被評為南粵教壇新秀;30歲,與原縣教育局副局長蘇為民一起,創建徐聞縣春蕾小學,任教導主任;33歲,調往東莞市原長安霄邊小學,任德育主任……
32年來,蔡老師初心不改,亦如她的名字,在春意盎然的三尺杏壇上,用愛織云錦,力行近乎仁。其杏壇之旅,悄然暗合了《中庸》之“修身”“治人”規律。
下面,請讓我們先走進那個萬象更新的上世紀80年代,回放精彩。
一、用愛織云錦
在那個師資奇缺的年代,一名中師生加入到哪個教育陣營,都會受到熱烈歡迎。蔡老師也不例外。她被分配到該校一個教師子弟比較集中的班級教語文。然而,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師范畢業生,一些老教師并不放心,悄悄把自己的孩子轉到了別的班。真如一番暴風掃過,粒粒冰雹砸來,敲打新荷。
縣教研員安慰她:“她們不了解你,擔心你教不好。你放心,我們相信你!”你一定會看到一名真正的老師!蔡老師在心里對這些老師說。是啊,人生百有幾?趁良辰美景,休放虛過!她開始了教育探索與發現之旅。
(一)早餐悄然話勤懇
一年以后,勤于鉆研、勇于探索的她,被學校看中,接手二年級的一個班,嘗試教景山實驗教材。該教材,識字量大,美文數量多,理解難度高,又沒配備教參,得自己摸索。可蔡老師就是不畏困難、勇往直前、敢挑重擔,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偏向名山游。
錦,云錦,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云霞,用料考究,織造精細,格調高雅。她不會辜負自己名字,以及父母期待、領導厚望與家長企盼。白天忙完學生,晚上不是泡圖書館、書店,課外閱讀,拓展視野,就是在宿舍里,批改作業,反饋教學;練習楷書,臨摹字帖;設計題型,訓練鞏固;刻寫蠟紙,不辭辛苦;反復錄音,練習朗讀;收聽廣播,再上臺階。
真是桃花枝上,啼鶯燕語,不肯放人歸。她幾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12∶00點鐘。第二天早晨,又6∶30起床,7∶00到教室誦讀美文,7∶30陪學生早讀。有家長看到了,打招呼道:“蔡老師,吃過早餐了嗎?”“吃過了!我剛用開水沖一杯麥乳精對付過了!”遠離父母的她不經意地答著。
可是,朝霞里,清風起,吹皺一池翠玉。自此以后,講臺上總會多上幾份早餐。一枚枚雞蛋,一包包粽子,一塊塊蕃薯,一個個饅頭,一袋袋包子,一份份餃子……輪流捉迷藏似的,交替著對她擠眉弄眼。
“這是哪些同學的爸爸媽媽這么用心,給老師帶的早餐?”下面并沒有一位同學應答。不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表情是內心的鏡子。時間久了,蔡老師自然心知肚明。然而,還有什么必要去弄個水落石出呢?她悄悄轉過身去,面向黑板,拭去淚花。心里默念著,一定要對得住孩子。
(二)班里頻頻添新人
終于,兩年后,她教的景山實驗教材,教學效果凸顯出來了。由于教材識字量大,美文數量多,加上她以文帶文、以文帶群、以文帶本,積極引領學生拓展閱讀,撰寫讀書筆記。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越來越強,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好,寫話、習作能力越來越高。在縣現場作文競賽中,她的學生捧走了一半一等獎。
于是,不知從哪一天起,與剛登上三尺講臺的時候比,她的班級人數發生了戲劇性翻轉。不斷有其他班級的學生,在頭一天晚上,偷偷將桌椅搬進她的教室,要做她的學生。上星期,三五個;這星期,又三五個。就這樣,她的班額從70人,發展到了94人。諾大的教室里,黑壓壓的,全是人頭。蔡老師感到莫名其妙,他們是從哪里來的?不能再讓進來了,已經坐到講臺邊上了。
確實,不是蔡老師不愛學生,多教一個兩個七個八個沒關系,關鍵是教室里已經快沒有下腳的地方了。于是,她找到當時的馮孟風校長訴說原委。事實上,馮校長早已在暗地里,不知為她擋下了多少學生。無奈不斷有數不清的條子,他擋也擋不住!不過,蔡老師急在臉上,甜在心頭。她不斷地提醒自己,一定要與愛同行,不誤人子弟。
(三)引來偷聽傳佳音
蔡老師所教班級的變化,引來了平行班及其他年級老師的好奇。到底小蔡老師是怎么教的?學生參加縣現場作文競賽,一下子拿了那么多大獎?還不斷有別的班級的學生擠著往里面進?尤其是當初把子女從她班里轉走的那些老師,心里更是納悶。于是,戲劇性的情節又悄悄上演了。每當她上課的時候,總有一些老師,悄悄站在門外“偷聽”。話說回來,那時的教室,也實在沒有多余的地方,允許一個老師坐在那里聽課。她們只好不打招呼,“躲”在外面,聽上一陣罷了。
“咦?她的教室里怎么靜悄悄的?百十來號學生,怎么都那么乖?一個也不說話,在埋頭寫字?”“是啊!這么一個斯文瘦弱的小姑娘,畢業時間又不長,怎么把學生管理得這么好?”“咦?小蔡老師的普通話怎么這么好聽?孩子們都被她的聲音吸引住了!”“咦?小蔡老師的課文,拓展得這么遠!孩子們已經進入到文學的海洋里了!”。
站在外面靜聽的老師,由衷地贊嘆著。當然,這些都是蔡老師后來從學校領導那里聽來的花絮。
二、星月煉真金
《中庸》第二十章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蔡老師的教學生涯里,時時處處彰顯著這種“弗措”精神。透過她首次代表實驗小學,參加徐聞縣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便可見一斑。
(一)星夜錄音煉真金
那是在她畢業后的第三年,即用景山實驗教材教學的第二年,適逢徐聞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比賽,學校派她參加。比賽的規則是,前一天下午抽簽,第二天上午比賽,不能與所抽班級的學生見面。那次,她抽到了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
平時,由于景山教材的課容量大,要提高40分鐘的實效性,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很難按時完成任務,需引領學生學會自主質疑解疑,提高自學能力才行。剛好這次比賽抽的是略讀篇目,所以蔡老師決定把教實驗班的方法,用在普通班普通教材中試一試。
她把這個想法,給語文特級教師出身的馮校長說了一遍,征求他的意見。“你的方法很新穎。不知評委們能不能接受?不過,一定要預設好學生的質疑點,并做好充分應對。”嗯!她把校長的指點牢記于心。確實,引領學生大膽質疑解疑,在那個年代,真稱得上是超前教學思維了。
晚上,她先把課文背了下來,然后開始研讀:人物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希望讀者知道些什么?學生應該學些什么?老師應該怎樣引領他們質疑解疑?應該怎樣設計程序?怎樣設計導語、過渡語、總結語?怎樣設計臺詞?
她在宿舍里一邊想,一邊寫。寫好后,利用錄音機,錄音,回放,修改;再錄音,回放,修改。如此反反復復四五遍,直到凌晨兩三點才徹底滿意。那時刻,真乃云淡簾篩月華,玲瓏堪畫,一剪瘦影窗紗。
(二)質疑解疑驚徐聞
第二天,課前互動,她告訴學生:今天,老師教大家用質疑的方法,來學習課文。看誰最會提出問題,最會解決問題?誰是最聰明的孩子?當然,要是你們動動腦筋,自己解決不了的話,那么請放心,可以由老師來幫你解答。
學生被面前這位聲音悅耳、面容悅目、態度悅情、教法悅心的美女老師吸引住了,盼著立馬開課。到了質疑環節,雖然一開始大家有點茫然、好奇,又躍躍欲試。但不一會兒,舉手的就由四五個,發展到十來個,再到一二十個,直至小手如林。學生提出的問題,也由不著邊際,到比較淺,再到切近主題,直至抓住核心。
學生邊質疑,邊解疑;教師邊引導,邊梳理。到了解決核心問題環節,學生們這兒一堆,那兒一簇,思維活躍,語言犀利,各抒己見,場面火爆。自然,這次比賽,蔡老師拿到了一等獎的第一名。
(三)眾望所歸領新軍
徐聞縣教研室的領導,平時很少見過這樣的課堂,連聲稱贊道:“沒想到啊,沒想到!你的方法真實用!理念真超前!真是太難得了!那么多學生都能夠參與辯論,場面雖然有點兒亂,但你卻收放自如。了不起啊,了不起!你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在縣里推廣!”
自然,之后教研室面向全縣的公開課,一般都會由蔡老師來承擔。此時的她真如八月的桂花一樣,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已是花中第一流。
是的,她和孩子們是有緣的。學生無論是自己班的,還是他人班的,都是她的寶貝。
三、力行近乎仁
《禮記》曰:“力行近乎仁。”蔡老師,名錦仁。所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在這方面,她可一點兒也沒辜負自己的“仁”字。
上世紀1998年,她調到了原東莞市長安鎮霄邊小學,任德育主任。初來乍到,她發現:這里的家長,特別喜歡打麻將。幾乎家家都有麻將房,就是沒有書房。學生讀不讀書無所謂,成績好差無所謂。男生最愛打游戲,中午放學打,晚上放學打,雙休日更是打。除此愛好,再無其他。
當時的廖文仙校長,也早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見學校調來一員德育管理大將,便立馬與她聯起手來,驅除這種風氣。
(一)書香家庭倡禮仁
先從建立樣板書香家庭入手。蔡老師協助廖校長,開始在管理區尋覓有文化、家風好的家庭,重點扶持培養;然后以點帶面,約請其他家長參觀學習,慢慢跟上。
樣板家庭,由各班主任推薦,再由學校考察、指導、培養、確定。推薦標準為:家庭環境好,有獨立學習空間。家長有文化,有書柜、書桌、書籍。家里沒有麻將桌,更沒麻將房。最好是本地人,在廠里是中層或以上領導。
經過一番討論分析,最后選定幾家培養。其中,在臺資企業負責財務的蔡萬昌家,很有書香味,最適合做示范家庭。于是,蔡老師與廖校長一起,前去考察指導,并提出培養意見:書房不能離電視機太近,最好有孩子的獨立書房,墻上可掛些有關書香的物品,成人兒童書籍不能混在一起,書桌上要有文房四寶,孩子每天堅持閱讀15-30分鐘書籍等等。
過了一段時間,她和廖校長前去驗收時,蔡先生的樣板家庭已具范式:孩子的小書房,墻壁、書柜、書桌,已顏色一體化。兒童藏書,已分門別類,放滿書柜。書桌已變得大大的,既可寫作業,又可看書、練書法。文房四寶,已樣樣俱全。筆架上,大、中、小楷毛筆,掛了十幾支。荷花池形的小硯臺,與小兔形的臺燈,都可愛極了……
相應地,家長按照樣板家庭標準培養孩子,孩子學習認真多了,閱讀量大了,作文水平也高了。至此,幾個書香示范家庭建立起來了。
(二)引領好學齊修身
第二個學期初,每班推薦最有上進心的一兩個家庭代表,在蔡老師與廖校長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組團到樣板家庭去參觀。隨后召開校、班兩級家長會,樣板家庭代表在校會上傳授經驗,參觀過樣板家庭的代表在班會上積極動員。接下來,各班主任、科任老師,按計劃、分步驟、分區域,督導、檢查、落實、評比。
蔡老師與廖校長的系列舉措,真乃一陣春風起,波光粼粼,漾起滿潭星。整個霄邊管理區,幾乎每家每戶都積極響應、行動。麻將房改成了書房,麻將桌換成了書桌,房間增添了書柜,墻上張掛了字畫,臺上擺放了花草,桌上備齊了文房四寶……
“這樣好,家里安靜多了。孩子也變勤奮了,比老子認字多了,會寫文章了。”家長向老師傾訴著肺腑之言。“沒有了麻將房,想打了怎么辦?”“盡量不打了,得多看看孩子學習了。實在想打了,去外面的麻將館。”家長如實地答道。
(三)關工領導贊耕耘
經過一年整頓,蔡老師和廖校長,猶如出海的漁夫,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放起鱗鱗細浪。小朋友有了書房,漸漸不打游戲,愛上了學習:作業干凈,書寫工整;廣泛涉獵,閱讀提升;喜歡寫作,習作輕松;健康生活,舉止文明……爸爸媽媽的爭吵聲少了,麻將聲沒有了,學說普通話了,親子閱讀了……
樣板書香家庭的變化,帶動了每個家庭的變化;每個家庭的變化,帶動了管理區的變化。到處彌散的書香,引來了鎮、市、省關工委領導。原省關工委主席方苞贊嘆道:“你們霄邊小學的做法真好!應把你們建設書香家庭的經驗,推廣到千家萬戶去!”
隨后,便有了市里家庭教育工作研討座談會上,蔡老師的侃侃而談……
在如今,嶺南名師燦若云,細數美麗女教師,能不說錦仁?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長安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