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80歲生日之際,農業科技界德高望重的領軍人盧良恕寫下了這樣一行字:“要繼續為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和農業科技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的確,這位著名的小麥育種家、農業宏觀戰略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農牧漁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把畢生精力投入到我國農業科學技術、農業宏觀戰略研究和“三農”事業發展之中。
不忘初心 農田里尋良方
“民以食為天,少不了農業。國要富庶,少不了工業。”當貴陽清華中學畢業的少年盧良恕在和家人商討今后的事業發展方向時,外祖父胡仁源如是說。他建議,盧良恕和弟弟盧良惠一個攻讀農業,一個攻讀工業。
此時的盧良恕有著“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和“科學救國”的強烈愿望,也有著對農業知識的極大興趣,于是他考取了金陵大學農學院,走上了一條投身農業、振興農業的道路,與農業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盧良恕的農業科研生涯是從1947年進入前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系開始的。新中國成立后,盧良恕和同事們全面開展了小麥新品種選育工作。到50年代中期,他們已經先后選育出“華東1號”“華東3號”“華東6號”等多個品種(品系),其中以“華東6號”最為突出,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南方較早育成的早熟、抗銹、豐產新品種之一。
1953年4月,淮北地區正在孕穗的小麥遭遇了一場春季晚霜凍害。一年的希望即將毀于一旦,農民痛心不已卻又一籌莫展。盧良恕和同事們蹲在田頭一片一片麥葉、一棵一棵麥苗地仔細查看,發現基部分蘗節上的潛伏幼芽仍可生長,提出了不必翻耕改種,只要采取追肥、澆水,加強田間管理等搶救措施,麥收仍然有望的合理化建議。最終,受災的小麥恢復了生機,獲得了一定的收成。
保住了麥子,當地干部群眾非常感激,那情形時常浮現在眼前,“我從心里更加感受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農業研究,它有著明顯的區域性,只有心系農村并身臨其境,才可能對全國農業有全面的認識,才會有發言權。”盧良恕思考著。
30年后,身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的盧良恕,依然銘記著自己許下的心愿:“為了國家的農業振興,我要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了解民情民意,掌握我國各區域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和特殊規律。”
那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許世衛擔任盧良恕的秘書,他跟隨盧良恕深入基層,調研過很多貧困地區。“有一次,我們到達后發現賓館里既沒電又沒水,盧院長半夜蹲在河邊洗臉;有一次,山路陡峭又下著雨,地上遍布糞便無處下腳,盧院長仍走進了農民用葦葉搭成的房子。”許世衛說,“他絲毫不在意。”
“每到一個地方考察,盧院長從來不問是什么,都是問為什么。因為提前就掌握了該地的基本情況,他更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許世衛說,“他還希望用自己的認識、別人的好經驗啟發對方。”
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高中琪接受采訪時表示,“直到耄耋之年,盧院長也一直保持著走到哪問到哪、問到哪記到哪的習慣,晚上結束工作后還要把各種材料信息消化匯總一下。他告訴我們,融會貫通、了然于胸,才能為地方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為地方發展作出貢獻”。
宏觀研究 關系國計民生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農業現代化這一宏偉目標,深深地吸引并激勵了臺下這位癡迷于農業的青年。
作為小麥育種與栽培學家的盧良恕,對農業發展的脈搏跳動也非常敏感,開始涉足農業科技的宏觀管理和農業整體發展問題的研究。他主持完成了多項農業問題的重大課題和研究項目,影響深遠,其中“中國農業現代化理論、道路、模式研究”堪稱我國農業現代化研究中最系統的應用基礎性研究。
他以畢生經驗總結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的變革。可以說,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1988年3月31日下午,新樓228房間,參會者有……”像平常一樣,許世衛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下了本次會議的會議紀要。不久之后,他才意識到盧良恕正在研究如何優化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和改善營養的問題。
“如何使城鄉人民吃飽、吃好,吃得科學、吃得健康,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食物資源和結構調整不好,不僅影響國民經濟發展,而且會引發社會不安定。這不僅是個學術問題,還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盧良恕曾說。
盧良恕與22位科學家一起,就籌組“國家食物與營養委員會”、制定《中國食物發展綱要》等問題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獲得了領導批示與有力支持。課題組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于1993年由國務院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食物發展史上的第一部綱要,指導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生活的食物結構過渡。2000年,科研團隊又完成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起草和制定工作。
兩個“綱要”的相繼出臺,對我國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保障糧食有效供給起到了指導作用,對我國朝著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盧良恕還組織和主持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綜合生產力研究”“中國中長期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等國家重大項目研究,提出了“種植業應當從二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向三元結構(糧食、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轉變”等重要的戰略觀點和思路。
農業部機關服務局原黨委書記司洪文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期間擔任過盧良恕的助手,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服務于國家農業宏觀決策,盧院長將目光轉向了農業宏觀發展戰略研究,思維是超前的,科學研究是嚴謹的、實事求是的。”
事實證明,這些科研成果開拓了農業宏觀研究的新領域,豐富和發展了食物結構與營養研究的新思路,為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和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科學管理 為農奉獻一生
“1982年7月,中央組織部調我到京就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擔任這號稱‘萬人科技大軍總指揮的國家農科院院長,當時任江蘇省農科院院長的我深感責任重大。”盧良恕意識到,此時中國農業科學院期盼有一個新的飛躍。
盧良恕是一位優秀的農業科學管理者,他思想睿智,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攻克難題。在擔任中國農科院院長期間,他堅持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建立科研工作新秩序,提高效率促進科學發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和管理工作制度,使中國農科院在科研業務和管理建設、專業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科研設備和生活條件建設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農業科技要發展,農業科技體制必須要先理順。“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科技體制改革討論中,盧院長既堅持農業科研的公益性原則,據理力爭,又有包容性和靈活性,提出了分階段、分層次的思路,加強科技開發。”司洪文回憶。
盧良恕提出中國農科院要以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在全局性、關鍵性、基礎性和方向性的研究上發揮作用,側重解決國家農業發展中具有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問題,為全國農業科研、生產服務。“時間和事實證明,他具有前瞻性的部署是正確的,農業科研應回歸于理性。”司洪文說。
面對國內外農業科技的發展形勢,結合農科院自身發展實際,盧良恕組織籌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中心、計算機中心、中國水稻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盧院長一手促成的。他與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會談,借鑒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模式,又針對中國特色,從學科上思考籌備,關注資源、技術應用等,還親自到湖南、安徽、浙江等地選址。中國水稻研究所是科技管理體制的一次新探索。”盧良恕三子、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原副司長盧肖平介紹。
20世紀90年代初,盧良恕作為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備建立工作。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6月,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全體院士大會上被選為副院長。在擔任副院長期間,他注重建章立制、咨詢研究、協同創新等方面工作。
“盧院長總能以科學大家的胸懷和人格魅力團結最廣大的頂尖專家,在跨學科、跨部門的戰略交流中,他發揮了很大的協調作用。”高中琪說,“中國工程院籌備之初,可謂一切從頭開始。盧院長先前在農業戰略咨詢這塊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他對工作人員很關心,對自己兒子卻一般。回江蘇省農科院調研時,他叫得出食堂阿姨的名字,卻在我插隊時,不肯到8公里之外探望,不愿以‘官員之名加以照顧。”盧肖平回憶著,“深刻的科學家是孤獨的。他沒有興趣愛好,只有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