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妮
岐山縣職業教育技術中心 陜西 寶雞 722400
摘 要:計算機教育作為中職學生教育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有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生邏輯思維和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國家與相關教育部門要求我們培養出全方位發展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這是計算機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中職計算機教育,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推進互動學習模式的計算機課堂,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要求總目標。在實際的中職計算機教育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具體辦法總結有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促進課堂改革
過去的中職計算機教育課堂,以老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學習狀態。然而計算機知識覆蓋面廣,思考性難度較高,需要學生主動去學習和思考,才能掌握計算機軟件的使用辦法和計算機編程的具體理論。過去的計算機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我們對計算機教學的要求。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進課堂模式,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
中職學生大部分存在著一定的學習惰性,因此開展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優質教學理念。互動的教學模式,要求老師進行計算機知識點的講述或是計算機軟件的操作的同時,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互動型課堂可以調動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主觀能動性。曾經我在上課的時候,就如何制作一個實用性的小軟件與學生們展開了積極的討論。最開始我向同學們提問:“你們第一款接觸的電子軟件是什么?”同學們積極地回答了我的問題,在提問之后我引導學生們思考,電子軟件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和重要意義。并且在講述完,軟件設計師是如何對電子軟件進行設計和編程之后,班上的同學們對電子軟件有了更大的興趣。在課堂氣氛活躍之后,我把軟件操作的具體技巧教授給他們,并讓他們通過小組演示的模式,鍛煉、展示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活躍的課堂氛圍和積極的交流環境,引導學生們從感性層面認識概念,從理性層面掌握知識點,從實踐層面掌握技術。
二、開展更多的計算機實踐活動
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技術課程,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也要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計算機軟件的操作和程序的設定。因此我們在計算機教學當中應該多多開展于學生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我在進行具體的軟件講解之后,通常會為學生留出1到2節課,進行軟件展演和知識點有關的比賽。比如在講解完PPT的操作流程之后,我會留給學生PPT有關的作業,我會為學生們設置好PPT展示的主題,規定PPT的頁數,要求他們在接下來的課程上結合我上個所講的知識點展演自己所完成的PPT。我也曾經在班級開展過表格設計大賽和軟件程序分析比賽,同學們積極參加,用自己的想法詮釋了對計算機技術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計算機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點的認識,更可貴的是鍛煉了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活動是一種活躍教學氛圍,增進學生學習緊迫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注重學生實際操作練習
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需要學生切切實實的操作相應的軟件或硬件,從而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計算機設計能力。同樣是一節課的課時,我們教師應該精簡自己所講的內容,在最短的時間,用最高的效率讓學生理解我們所講的知識點。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留出大部分的操作時間,進行計算機軟硬件的實際操作。除了規劃好課時比例之外,我們也應當增設實訓課課程,讓學生在掌握計算機技巧的前提下,靈活地應用自己的思維進行實踐與創新。
四、改善教學管理制度
過去的教學管理體系,多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計算機教育不僅僅應該以應試化的分數來評定學生的總體表現,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來對他們進行鼓勵和鞭策。在日常教學當中,我們應該增大學生實踐能力在期末分數中所占的比例,對教學制度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從而增加中職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興趣,促使他們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
改善教學管理制度要從實際出發,結合不同學生的具體表現,對他們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踐能力的培訓。發掘中職學生中優秀的計算機人才,鼓勵廣大的同學培養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從而推進中職的計算機教學朝向更新更廣的平臺發展。
五、總結
新時代下的,中職學生計算機教育的實踐能力培養成為學生教育工作的重點,實施個性化教育,想要正確指導學生開發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需要廣大計算機老師的不懈努力。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加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訓力度,開展更多的教育互助工作,實現對中職學生實踐能力的良好指導。
參考文獻:
[1]王楓.計算機教學的創新與改革[J].教育研究,2005.
[2]丁剛.中職學生的計算機教育注意事項[J].中國教育報,2014.
[3]黃向陽.一位老師的筆記[C].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