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舉

興仁縣興仁民族職業技術學校 貴州 黔西南 562300
難點,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掌握的知識點,往往也是老師傳授難度最大的地方。在教學中,如何將抽象的概念、難懂的知識化于無形,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關心和探討的問題。教學方法不當,就會造成事倍功半。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要認識、理解一個新事物,首先要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取得感性認識,從而抽象、概括,過度到理性認識。那么,物理現象就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即是我們叩開學生認知大門的鑰匙。我們要充分利用物理現象教學,寓難點教學于物理現象教學中。
紛繁的物理現象有它的美感和魅力。我們在物理實驗室和自然界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五彩斑斕的物理現象,從普通膠卷成像到全息照相,從拋投石頭到天體的運動軌跡,從肥皂泡到薄膜干涉,從閃燈的開啟到流水燈的控制等,無不透出美的享受。有了物理美的內容,再結合我們精湛的藝術表達,將那些難懂難學的知識熔化在一節意味深長的物理現象教學課堂中。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高考的方向標,結合課堂實戰調研,總結如下。
一、正確認識教學中的難點
正確認識教學中的難點,抓住知識的關鍵,精辟的運用物理現象教學。
1.從學生的角度來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點的難和易,應該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是否能接受的程度來衡量。但這一點,往往會被我們一些老師忽視,備課時,總是想當然的沉迷于參考教案,或者是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識確定,不分析實際的對象,不備學生。我們確定知識的難點,要充分的認識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他們過去的學習基礎和現在的學習情況,做到契合實際。
2.從教師的角度來認識。有的難點,過于抽象,我們老師不易表達清楚,無法在學生大腦中構建初步的感性認識框架,導致學生學習困難。
二、正確認識物理現象教學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在稱贊物理學之美時,說:“我建議存在三種美:物理現象之美、理論描述之美、理論結構之美。”把控好物理現象教學,同時也是使物理課堂充滿美的享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物理現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過程,指物質的形態如高度、速度、溫度、顏色、電磁性質等的改變而沒有新物質生成的現象。不要片面的認為只是實驗室中發生的,要放眼我們生活的全部空間,精心采集。
2.物理現象教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希望學生從物理現象中獲得認知的第一手材料——感知,從而建立穩定的理性認知概念。
但在我們實際的教學中,有時卻把物理現象教學用偏了,用它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或者是完成要做實驗的要求。這樣,學生的知識同樣是通過死記硬背得來,他們的知識機構,同樣是搭建在泡沫上的樓閣,不牢固,是經不起檢驗的。
即便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概念,學生也要從感知認識開始,如力的概念的教學,在得出概念之前,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去感知:同學擊掌時,感覺到手掌間有力的作用;手拿課本時,手對課本有力的作用;用兩塊磁鐵相互靠近時,感覺到沒有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會產生力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加以合理的引導,就會在學生大腦中形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這個抽象的概念了,這樣就打破了死記硬背的傳統,學生也記得牢。
3.物理現象教學是為創設物理情景,讓學生融入課堂,為分析物理問題作準備。
三、要恰如其分的引用物理現象
1.搞清楚物理現象的本質及產生的條件。在教學中,要充分分析各種物理現象所揭示的物理問題,弄清現象的物理意義,做到有的放矢。
2.盡可能利用學生身邊的或容易感觸的物理現象。如對蒸發的教學,引入“夏天我們扇扇子感到涼快;游泳剛上岸時,身體感到冷”等身邊事實,學生的感知認識就會建立得更直觀一些。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觀察燒杯中沸水的蒸發,由于有火的存在,學生的第一感知就可能混淆和模糊,效果反而不好。
四、構建清晰可行的物理現象教學課堂模型
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何緊扣難點引用物理現象,把困難消散在無形中,在此一舉。常用的現象教學模式有:
1.經歷(驗)——想象——分析——總結模式。有些物理現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并且有些在我們大腦中有極深刻的印象,如彩色的肥皂泡,幾乎記載著我們每一個學生的童年,揮之不去。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生活經歷,加以正確引導,發揮想象,把學生帶入薄膜干涉的教學場景中,把薄膜干涉這個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將學生的思維難度分散,進而分析、總結,抵達我們的教學目標。
2.實驗觀察——分析——聯系實際問題模式。利用物理現象教學能讓復雜的理論直觀化。比如在研究運動電荷在磁場中受力時,學生對洛倫茲力F=Bqv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困難,如果只從理論上去演算推理,學生只可能短時間內記住了文字,但對力F、磁感應強度B和電荷運動速度V的立體空間關系不清晰,沒有感性認識,從而無法正確理解,難以接受和掌握。可是,如果我們用X射線管的演示實驗來引入課題,可能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驗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電子束的顏色、受力及運動方向,直觀感受F、B、V之間的方向關系,稍加分析,讓復雜的立體空間關系清晰呈現,建立起了認識的基礎,繼而理解它、運用它。
利用物理現象教學能讓抽象問題直觀化。如在學習“彈力”的時候,學生對“任何物體在任何小的外力作用下都要發生形變”這一結論懷疑和不解,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能直觀感受到這一現象的緣故。但如果引入一個實驗,將這種現象放大,學生就一目了然了。為此,我們用如圖所示裝置來演示手壓玻璃瓶產生的形變,它以細管中水柱的高度變化來顯示玻璃瓶的形變。
實驗之前,提出問題: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沿A、B和C、D方向擠壓瓶子,細管中的水柱高度有何變化?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通過實驗,學生對任何物體在任何小的外力作用下都要發生形變這一結論深信不疑,將學習中的困惑和疑難消失得無影無蹤。
總之,充分利用物理現象教學,挖掘物理現象的本質和內涵,降低認知的難度,讓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同時,也給物理教學插上藝術的翅膀,煥發斑駁的光斕。
參考文獻:
[1]馬小兵.和諧的秩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蘇明義.中學物理教學建模[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