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

【摘要】蒙古族源項目研究以科學構建蒙古史前史為主要學術目標,系統研究蒙古民族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早期歷史,揭示森林草原民族崛起的原因、機制、特點。項目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對考古墓葬進行整體切割整取,進行系統科學的室內實驗室考古研究。
【關鍵詞】文物保護 科技考古 獨木棺 整體切割搬運
根據蒙古族源項目研究工作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考古隊、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三家聯合對內蒙古陳巴爾虎旗呼和諾爾鎮東約6公里崗嘎墓地的六座墓葬進行了考古挖掘工作。這次考古挖掘涉及各學科同步進行研究,筆者有幸能與李存信老師一同工作,對獨木棺整體切割搬運、文物安全現場預防保護和文物研究工作室預案方面進行實際操作和學習。
為了能更全面、科學地對獨木棺進行系統研究、調查及陳展,此次考古研究方式決定將獨木棺墓葬進行整體切割,搬入室內進行考古研究。根據挖掘現場的土層分析,崗嘎墓地土質多為黃沙土。在進行小面積底層土質挖掘后,發現土質極易松動,對棺木整體切割有嚴重威脅及破壞性,操作不當會導致墓葬棺木底部整體結構損壞。經研究后,科學布置了最佳整體切割方案,并制定整取現場安全預防工作。下面就獨木棺整體切割方式、現場文物安全預防、安全運輸管理、搬運儲藏后文物保護實驗室的工作預案做以下闡述:
第一步驟:現場安全預案工作布置。
(1)崗嘎墓地整體處于沙土地上,北側有沙丘,東、南、西三側為平坦草原植被,視野開闊。6座墓葬整體分布集中,M1~M5分布較為集中,5座墓葬緊鄰,M6分布在中心探方T1東部150m。整理現場結構布置實施現場安全保21132作,聯系當地派出所進行日常巡視。并安裝太陽能警示燈,租用一臺移動房車,安排工作組2人進行24小時值班。當地派出所委派1名警衛人員及公用房車進行安全保衛工作,為遺址現場保護及發掘工作提供了后勤保障。
(2)根據現場探方規格,進行了鐵絲圍欄簡易保護,防止牛、羊、人對遺址的破壞。
(3)購置120平方米遮雨設備將5座墓葬整體遮蓋,防止雨水破壞及北方高寒氣候對遺址造成損壞。局部墓葬根據規格購置塑料布進行掩蓋,并根據M6結構購置了帳篷進行保護。
第二步驟:工具購置及特殊設備的制作.
(1)根據獨木棺的結構,決定采取木板結構進行整體切割整取,需寬度4~6cm)厚、長度4m的建筑板材。
(2)定制長35cm、寬4cm、厚0.4cm的鐵板條,用于鏈接木板,進行加固。為確保棺板箱結構安全,配有8個螺絲孔眼用于4個及8個規格的螺絲孔使用。注意使用時把螺絲自備塑料墊片去除,這樣更易加固木制板材的穩定性。
(3)發電機、電鉆、螺絲、磚頭、錘子、鉗子等用于切割板材使用的工具。
(4)用于清理墓葬隔離土層的宣紙、毛刷,清理邊層土層的手鏟、卷尺,用于棺底取沙土使用的特制寬10cm的平鏟。
第三步驟:選定整取墓葬切割尺寸制作標準套箱。
制定嚴格規格尺寸,根據所需尺寸搭建墓葬工作平臺。
(1)先考慮在棺木兩側20cm處再向外延伸120cm處開始取土,取土到整取平面約40cm時,注意防止突出的土層塌方。在外延鏟出一個小斜面,然后用手輕輕將厚20cm的臺面向外側推到,注意避免土層掉入棺木。用手鏟將倒掉的部分清理出一個平面,接著繼續向下清理土層,步驟重復。到40cm時繼續清理突出平臺,直至清理到土層平臺與棺木最高點為止。
(2)墓葬平臺整體處理后,四方各留出20cm尺寸,向下繼續取土,取土平行面低于棺底30cm。墓葬整體平臺規格確定后,留20~30cm操作臺,用于棺箱插底整取。在平臺外向下挖80cm深、50cm寬的工作溝,便于工作人員站于溝內對墓葬底部進行分析與實際操作。
(3)同步進行的是棺箱板制作組,定制每側大于20cm規格的四面標準單面棺板,便于組合安裝。棺板上層按長度切割好,但不組合安裝,單塊切割,組合后放于棺木上逐個安裝。
(4)組裝四面棺木,中間加固一獨未棺整取圖片塊板防止棺板加土而外脹。
第四步驟:整取墓葬外部第二次加固。
(1)棺木板與墓葬整取平面有幾厘米縫隙,用來添置黑土,這是防止墓葬損壞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同時用和棺木土層不一樣的土質進行填縫,方便下一步實驗室研究分辨土層。
(2)整取棺木板底部中心位置兩側用木楔子釘入土中進行加固,防止木箱在下步黑土夯實時因沖擊力而導致變形。整取棺木板上層中心點用木條螺絲固定,防止上層棺木變形。工作人員把獨木棺內浮土用毛刷清理干凈,鋪墊宣紙,在宣紙上填補黑土。
(3)夯實土層需加一層散質黑土,用特制的與縫隙同等的木條夯實,加一層黑土夯實一層,如此重復步驟直至夯實為止。夯土夾層到墓葬獨木棺中心平行點時停止夯實,此刻往墓葬中心位置加黑土夯實,黑土層加至20cm厚時用木塊或者磚頭輕輕壓制平整。同步棺木四側繼續夯實黑土,與棺木中黑土夾層同步上升,到棺木最高點時把黑土填置與整取棺木板平行為止。
(4)整體墓葬內固定后,把上板從一側開始固定,工作人員在兩側同時用電鉆將螺絲固定。固定到上層中心位置時,把中心固定板條撤出,再次加固中心土層,用木方或磚頭壓制平整,繼續固定上層棺木,直至全部固定為止。
第五步驟:整體箱體墓葬下步抽土封底。
(1)這步是最為關鍵的步驟,也是整體切割搬遷的核心工作。按預留臺面對即將要下挖的掏土部位進行細致分析,墓葬底部封底需四名工作人員進行加固工作。兩側各一人清理棺木底層土層,一側人員將土層與另一側人員掏空底層土后,兩側固定人員迅速將木板插入底層,并將一側木板與上層棺木板進行固定,用制作好的鐵板加固。
(2)工作人員用手鏟進行棺底頭部土層的局部清理,分析土層夯實情況。棺底下層多為黃沙土結構且土質潮濕,基本不易脫落。為防止塌方,采用的是10cm底板插入,這樣與特制板條距離符合,同時便于鐵板條固定。第一塊板材在清理好的底層剖面完整插入,將兩側底木板用木棒加固,其他工作人員將鐵片用螺絲加固,這樣有順序地對每塊板進行加固。
(3)加固第二塊底板時,底部用磚頭與木楔進行加固,距離棺木邊緣要大于10cm,為最后加固邊板留出余地。按此步驟,每隔兩塊底層木板就加固一下,直至底部整取工作完畢。
(4)如遇特殊情況有塌陷需清理底部散落土層,在脫落地方加木楔、磚頭及沙土,用于填充棺木中的空位。工作人員在兩側同步將布置好的底板推人底部,直接封底,安裝螺絲。防止空隙處再有浮土脫落,此時應小心安置木楔,防止更多脫落。
(5)由于整取方坑規模大,有時整個方坑高3m多,這時候應注意個人安全問題。防止方坑塌陷造成人員傷害,要時刻注意觀察周邊坑體環境,預防意外發生。
第六步驟:全面固定驗收。
(1)準備與墓葬整取長度規格相同的木條,木條寬10cm,長度與木箱一致。整體與箱體底部預留位置加固,并在箱體中心位置用鐵條再次加固。
(2)在墓葬頭尾兩側的箱體用鐵片再次加固。
(3)細致檢查有無遺漏的螺絲未固定,檢查底部加固木楔子是否有松動現象。
(4)把坐標、標尺、墓葬標牌擺放標準,土坑內清理干凈,攝影部進行拍照、攝像。
(5)如果當天無法運輸,將整取完成的棺木箱體用遮雨布嚴密覆蓋,防止雨水沖刷。
第七步驟:運輸搬運安全保障。
(1)此步驟需要在裝箱全面完成前一天進行規劃,需吊運工程師與汽車運輸師到現場研究路線及吊運方式,以確保吊運中文物與人員的安全。
(2)運輸吊運時盡量使用寬帶吊運,讓牽引工具與棺底大面積接觸,避免鋼絲繩受力壓集中而對棺板造成損壞。
(3)吊運到車時要提前在車中留有底部寬墊板,確保棺木的穩定與安全。
第八步驟:實驗室文物安全及環境保障。
(1)前面大量的野外考古工作,是為室內研究做鋪墊,因此室內研究室安全保障工作尤為重要。實驗室應有安防人員24小時監控,輪流值班,確保安全。
(2)在北方地區,環境監測十分重要,溫濕度一定要穩定,尤其是出土墓葬棺多為木質。根據實際情況及有機物保存相關環境要求,本次出土文物整取儲存在封閉式文物庫房內,溫度控制在18±2℃,相對濕度控制在60%±10%,防止紫外線、光照低于50。大氣環境清潔,生物因素防塵、防蟲、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