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余年的技術攻關,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種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鉆熱采關鍵技術,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燃燒后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但能量比其高出十倍。
吉林大學從2004年開始開展陸域可燃冰鉆采項目研發,攻克了高海拔和嚴寒地區施工等多項技術難題,成功研發了國內外首創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合物冷鉆熱采關鍵技術。
與國際上通用的“被動式保壓保溫取樣”鉆探原理不同,新技術首次提出“主動式降溫冷凍取樣”,發明了鉆井泥漿強化制冷方法、水合物孔底快速冷凍取樣方法和高溫脈沖熱激發開采技術,主要技術指標超過國外同類技術。
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木里盆地,科研團隊利用該技術首次鉆獲了我國陸地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并成功實現了陸地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打破了國外水合物鉆探取樣技術的壟斷。
前不久,該技術獲得了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