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琴
語文學科不應當僅僅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性學科,更應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是一門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語文教育改革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能夠真正以人為本,面向未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把學生培養成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讓課堂教學充滿創新活力。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探索。
一、轉變觀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想象力的發掘是語文教學創新的切入點之一。“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上的一切”(愛因斯坦)。一個想象力豐富的學生,他的思路會開闊一些。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想象力的發展,鼓勵學生多動腦、多懷疑、多發現。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總是習慣教師代勞一切,理解性、討論性的問題,他們總是害怕與老師答案不一致,害怕錯誤。或因為害羞,不敢回答問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或感悟。其實在知識的海洋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何曾有統一答案?但上述狀況久而久之成了老師一人說,學生埋頭聽的局面。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實際上,語文教學中許多問題的答案是不一致的。引導學生要不拘泥于一種成型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不同角度看,看這樣才能使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從不同角度去提煉、研究。這樣,就能讓學生明白看問題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二、努力創造寬松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的才能。語文課堂教學要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消除了膽怯和依賴心理,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充分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不怕出錯和失敗,老師也不會批評,同學也不會恥笑。這樣,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就能夠積極探討,逐步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獲得知識,應用知識的性格特征。
三、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法大綱》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有獨立見解,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讀書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誘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并且將閱讀教學創新作為作文創新的依據,將在閱讀教學法中存在著的大量創造性因素,激發成其寫作的沖動,成為其寫作創新的誘因,將閱讀材料作為指導學生作文創新練習的源泉。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讀寫相結合中養成。例如,在講到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我愛閱讀》中第一課《小苖與大樹的對話》時,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小苖和大樹怎么可能對話呢?”,其實我告訴學生們這主要是通過作者進行想象來寫的,作者把小苗和樹想象成人類,并且想象出他們在說話,最后告訴學生們以后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借助于這樣的寫作方法,將一些植物等不會說話的事物想象成人,想象他們在說話,并且將想象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借助于啟發聯想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寫作技巧,而且發散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在課堂結束以后我針對啟發聯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寫一篇《假如我是……,我想說……》的作文,讓學生們將學到的寫作技巧進行及時運用。這樣,創新叩開了每一個學生的心扉,他們的寫作興致大增,大膽想象寫出許多出乎意料的結局。這樣,既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又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操獲得了審美愉悅,并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性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展示。
總之,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轉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展示他們的才華。讓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用語文教學的改革之火,引燃學生的創新烈焰,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