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澤
【摘 要】審計重要性的運用對整個審計過程的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在確定審計程序和評價審計結果時,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就能較好的控制成本,提高審計效率,否則,將降低審計效率,增加審計風險。本文解釋了審計重要性的定義及重要意義,從審計的計劃、實施、報告三個階段著手,對審計重要性在審計實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實踐應用
一、審計重要性理論研究
(一)審計重要性的定義及重要意義
審計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判斷或決策的錯報嚴重程度?!吨袊詴嫀煂徲嫓蕜t第1221號一一重要性》中,重要性取決于在具體環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斷。在審計實務中,重要性水平是一個數量或金額臨界點,而不是為達到信息有用性所具有的質的特征。審計重要性可以在審計的全過程中運用,對審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降低審計風險。
在現代審計方法抽樣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根據樣本得出的結論,可能不同于對整個總體實施與樣本相同的審計程序得出的結論,導致存在抽樣風險,從而增加審計風險。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是相反的關系,重要性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如果審計人員能適當確定審計重要性水平,就可以使審計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
2.提升審計效率。
隨著抽樣審計的普遍使用,可容忍錯報、漏報在抽樣樣本規模和評估抽樣審計結果中顯得十分重要。在抽樣審計中引入重要性概念可以極大地幫助審計工作者解決抽樣決策難題,提升審計效率。
3.減少審計成本。
隨著審計內容越來越多,審計費用和審計時間也大為增加,引入重要性概念后,審計工作者可根據重要性水平相應減少審計流程,縮小實質性測試范圍,重點審計可能影響會計報告使用人員制定決策的內容,從而降低審計成本。
(二)運用審計重要性的原則
1.兼顧錯報金額與錯報性質。
在審計實踐中,錯報金額大的要比錯報金額小的重要的多。當錯報金額在可接受誤差范圍時,是夠不到重要性的。從具體實踐來看,錯報金額的大小并不是關鍵的,能夠造成巨大影響的是錯報的性質。金額不重要的錯報從性質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因此,審計工作者在判斷錯報性質是否重要時應考慮錯報對遵守法律法規要求的影響程度、對用于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或現金流量的有關比率的影響程度。
2.兼顧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
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中,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反映的是一種不確定性,重要性反映的是一定程度。從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的關系來看,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因此,注冊會計師要充分考慮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的關系,確定好重要性水平,使審計成本和審計風險達到合理的結合。
二、審計重要性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
(一)審計計劃階段的重要性應用
重要性在計劃階段的應用主要是編制科學準確的審計項目計劃,將初步判斷的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按照基準×百分比的方法分配到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在審計計劃階段,重要性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根據被審計對象的實際情況,對會計報表和賬戶余額層次的重要性水平進行評估;對照評估出來的審計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確定所需審計證據的合理數量,初步確定審計工作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等信息;根據被審計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采取的審計方法,確定審計工作應重點關注的事項、范圍和領域。
(二)審計實施階段的重要性應用
在實施階段,注冊會計師應確定實際執行的重要性,評價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是否合理,并根據具體環境的變化,調整計劃的重要性水平,進而修改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在審計實施階段,重要性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找到重要的審計證據,作為充分證明、良好支撐重要審計意見的證據,證明審計意見的正確性、嚴謹性、科學性;處理重要會計信息誤差,在執行審計程序時,審計工作者應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具體情況,做出專業的、準確的判斷,確定報表各項目可接受的最大差錯額,對重要的會計誤差才出具調整建議,對次要的、不足以影響會計報表公允性的會計誤差事項,可以適當忽略。
(三)審計報告階段的重要性應用
在報告階段,注冊會計師應比較實施階段和計劃階段的重要性,將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與報告階段的重要性水平比較,確定某賬戶是否為重要、重大的賬戶,針對重要并且重大的賬戶,則必須執行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以發現這些賬戶存在的錯報。在審計報告階段,審計重要性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匯總統計審計工作中發現的錯報記錄,審計工作者在審計報告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審計工作中尋找到的任何錯報記錄全部匯總統計出來,這些錯報應當且不止包括已經找到的、根據專業知識和經驗推測出來的、尚未進行調整的錯報情況;出具審計意見報告書,審計工作者在完成所有的前期審計工作后,將所有的錯報情況進行匯總,進而得到審計結果,以此為基礎,進行專業分析評估,最終形成審計意見,出具書面的報告文件。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低于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重大,注冊會計師可以發表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超過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可能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應考慮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要求被審單位調整財務報表以降低審計風險;如果已識別但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冊會計師應考慮該匯總數連同尚未發現的錯報是否可能超過重要性水平,并考慮實施追加的審計程序,或要求被審單位調整財務報表以降低審計風險。
三、審計重要性在審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要性應用在符合性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符合性測試是指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進行初評的基礎上,為證實該內部控制是否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貫徹執行,執行實際效果是否符合設立該 內部控制的初衷而進行的測試活動。符合性測試中的抽樣風險包括信賴不足風險及信賴過度風險。
信賴不足風險與審計的效率有關,在注冊會計師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偏高時,為彌補對重大錯報風險評估的高水平,注冊會計師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實質性程序。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效率可能降低。信賴過度風險與審計的效果有關,如果注冊會計師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評估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實際有效性,從而導致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偏低,注冊會計師可能不適當地減少從實質性程序中獲取的證據,因此,審計的有效性下降。對于注冊會計師而言,信賴過度風險更容易導致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因而更應予以關注。
(二)重要性應用在實質性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實質性測試是指在符合性測試的基礎上,為取得直接證據而運用檢查、觀察、查詢以及函證、計算、分析性復核等方法,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財務收支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以得出審計結論的過程。在實質性測試中,抽樣風險包括誤拒風險和誤受風險。
誤拒風險是指CPA推斷某一重大錯報存在而實際上不存在的風險。與信賴不足風險類似,誤拒風險會影響審計效率。如果賬面金額不存在重大錯報而CPA認為其存在重大錯報,CPA會擴大細節測試的范圍,并考慮獲取其他審計證據,最終CPA會得出恰當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效率可能降低。
誤受風險是指CPA推斷某一重大錯報不存在而實際上存在的風險。如果賬面金額實際上存在重大錯報而CPA認為其沒有存在重大錯報,CPA通常會停止對該賬面金額繼續進行測試,并根據樣本結果得出賬面金額無重大錯報的結論。與信賴過度風險類似,誤受風險會影響審計效果,導致CPA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增加審計風險,因而在實質性測試中,注冊會計師要根據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確定好重要性水平,以降低審計風險。
四、審計重要性在審計實踐中發展與對策
研究重要性水平,不僅有利于規范審計重要性水平的運用,科學合理的運用審計重要性水平,而且能夠促使注冊會計師向委托人提供真實、合理的審計報告,確保注冊會計師應有的執業質量。在新的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實施的背景下,可以重點考慮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審計重要性水平在審計實踐中的應用。
(一)提高審計人員自身素質,科學合理確定審計結果
審計人員應該堅持終身學習,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并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審計經驗,找到判斷的規律性,在進行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斷的定性分析時,保證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準確分析各項因素的影響程度,最終做出客觀的審計結論。
審計人員在評價審計結果時,應當匯總已發現但被審單位尚未調整的錯報或漏報,注意匯總所有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差異,確定該匯總數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質是否重要,并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三級復核。然后參照審計重要性水平對審計結果進行評價,如果這時所需運用的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計劃時確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差較大時,應當重新評價所執行的審計程序是否適當、審計證據是否充分。必要時,審計人員可適當地重新調整重要性水平,以使其更接近實際情況。
(二)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保持良好的職業謹慎
審計人員對審計對象的判斷錯誤,做出失當的審計結論,出具審計報告,要承擔法律責任,特別是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或承擔經濟賠償責任。我國現有的審計法律規定了對于違法的注冊會計師可以警告或暫停執業,或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會計師事務所違反規定,給委托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要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因此,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因責任確定和把握好重要性水平,使自己既能高質量地為社會服務,又能減少或避免審計法律責任。
在編制審計計劃時,計劃的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著可容忍的會計報表或賬戶余額中的錯報、漏報的金額越小,而可容忍的錯報、漏報金額越小,為保證審計工作能發現所有超過可容忍錯報、漏報的重大錯誤所需要的工作量和審計證據就越多。因此,在規劃審計工作、編制審計計劃時,審計人員應保持良好的職業謹慎,合理評估重要性水平。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21 號——重要性.2006.
[2]孫小紅.審計重要性水平探討[J].財會通訊,2010,(4).
[3]周江生.審計重要性水平運用研究[J].商業會計,2010,(9).
[4]鄭堯文.論審計重要性水平的判斷.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1,(6).
[5]邵林.審計重要性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1,(10).
[6]耿迪.淺談會計行業中重要性原則與審計風險的相互關系[J].新財經,2012,(08).
[7]樊文燕.審計重要性的確定及運用[J].財會通訊,2012.
[8]趙炳浩.社會公證審計中的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判定[J].現代商業,2013,(11).
[9]王嵐,閃輝.審計重要性應用探析.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22).
[10]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