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霞
浙江省平陽縣昆陽鎮第三小學
摘 要:每一次數學課后,調查反饋,大部分的孩子都反映自己聽懂了。而在作業和測驗上反映出來的卻不是如學生自己所說的懂了,每每錯誤率比較高。為此,經過一段時間取證,調查和梳理,發現孩子們的錯誤往往就是對于審題的不仔細,漏讀,多讀,或理解錯題意。作為一線教師,當看到那么多的學生有這種審題不仔細時,就不得不靜下心來好好反思: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該如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呢?因此,本文將從小學高段數學學習審題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作一些闡述。
關鍵詞:自主審題;策略;閱讀習慣
在每一次數學課后,調查反饋,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反映自己聽懂了。而在作業和測驗上反映出來的卻不是如學生自己所說的懂了,每每錯誤率比較高。為此,經過一段時間取證,調查和梳理,發現孩子們的錯誤往往就是對于審題的不仔細,漏讀,多讀,或理解錯題意。作為一線教師,當那么多的學生遇到類似問題時,就會靜下心來好好反思: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該如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呢?因此,本文將從小學高段數學學習審題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中作一些闡述。
一、數學學習中審題存在的問題
1.概念混淆,模糊不清。2011年人教版教材對很多數學概念的定義都比較形象直觀,特別是一些幾何概念的描述,如面積,就是封閉圖形的大小;周長,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教學時,學生表面上很快理解了,但在做題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概念混淆的情況極其嚴重。而且,由于概念混淆導致的審題偏差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案例一】某小學建一個長方體游泳池,長是50米,寬是5米,深是2米。
(1)游泳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在游泳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3)沿游泳池的內壁1.5米高處用白漆畫一條水位線,水位線全長多少米?
(4)按水位線的高度蓄水,游泳池內共蓄水多少立方米?
這是教學體積后,課堂作業本的典型題目。這道題目的4個問題各有不同,第1個問題求的是長方體底面的面積;第2個問題求的是長方體5個面的面積和;第3個問題求的是長方體上面或下面這個面的周長;第4個問題求的是水的體積。
大部分學生初步讀題時,想都不想,四個問題全部求成體積(因為上節課剛教過體積怎么算嘛。就是前面所說的思維定式。)這樣的孩子有,但還不算多。主要錯誤率出在第一和第三個問題上,第一題所求的是占地面積是多少,也就是長方體底面一個面的面積;第三個事實上求的就是周長。這就需要孩子們清晰的思維去分析和判斷。如果沒有仔細審題,沒理清每一個問題要求什么,那么這道題的正確率是都沒有的。而事實上,理清楚了概念問題,這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需要學生自己去弄懂題意。
2.思維定式,先入為主,容易受經驗誤導。小學高段,學生已經接觸了大量相關的練習,一題多練或者是天天練的情況也不少見,看到題目的前半部分心里就有解題步驟了,后面的條件就忽略了,急速下筆,這時最容易犯錯。
【案例二】一個長方形模型,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如何變化?
在這么幾年的教學經驗里,我們發現學生往往對第一次體驗過的經驗特別深刻,也就是先入為主。在課后習題中,我們做過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所得到的結論是:周長不變,面積變大。而且印象特別深刻。所以碰到案例二時,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題目還沒讀完,就根據以往的思維定式,先入為主的經驗選擇:周長不變,面積變大了。因此失分了。而這道題目正確解答是,周長不變,面積變小。這題在上學期五年級期末測驗中失分率還是蠻高的,而且是那些平時數學思維能力不錯,容易粗心大意的孩子失分。
3.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的缺乏。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
日常生活經驗豐富的孩子,學起數學來往往也會掌握的更快。
【案例三】某地打固定電話每次前3分鐘內收費0.22元,超過3分鐘每分鐘收費0.11元(不足1分鐘按1分鐘計算)。媽媽一次通話時間是8分29秒,她這一次通話的費用是多少?
錯誤解答:0.22×3+0.11×6=1.32
正確解答:0.22+6×0.11=0.88
這道題目,是學生接觸過的,又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讓學生來計算,既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又加深了對現實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創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就很容易出現上述做錯的現象。其實,在學生審題時就已經因為缺乏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出現了審題錯誤,學生對事情的經過不了解,對事理緣由的不熟悉,只會把題意理解錯,那么算式也只會列錯,當然解答也不會正確了。
4.對題目中字詞的理解存在錯誤。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當老師給孩子們稍微講解下題目的意思后,大多數孩子往往就很快找到解題的正確方法以及正確答案。而在老師沒有提醒和講解時,同樣一道題目的準確率就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主要問題就出在孩子們對題意上的理解上還有所欠缺。
【案例四】三個連續偶數和96,這三個數各是多少?
錯誤解答:31,32,33
錯誤解答:28,30,38
正確解答:30,32,34
這道題目其實不難,但做錯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在審題時對“偶數”這個詞的理解產生了偏差或是沒看見,有些學生在審題時誤因為沒看見偶數,這樣導致了審題的錯誤,最終解答當然也是錯的。而有些孩子是對"相鄰"這個詞的理解錯誤而導致審題出現差錯,進而解答錯誤。而這種對字詞理解錯誤的現象在小學高段里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比較差的學生中出現相對多一些。
二、學生自主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現在學生審題能力如此薄弱應該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老師的引導,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家庭教育以及整個社會成長環境等。
1.教師的審題意識。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指導者和參與者,俗話說:“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和個人差異,意味著教師組織下學生的審題能力的強弱。老師先從自身反省,是否意識到數學審題的重要性,。平時的教學中,是否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在講題過程中,是否注重對題意關鍵字的提煉和理解。教師平時的審題習慣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對學生起著帶頭示范作用。
2.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現在很多孩子思想上對于學習的不重視,對于學習方法上的不主動探索,哪怕題目是做錯了,與他們來講是毫無感覺的,他們能夠做到一錯再錯而不自知。對于錯題,他們會去訂正,會去糾錯,卻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思考:自己做錯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至于下次遇到一模一樣的題目還是會犯老毛病。
3.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成長環境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深刻的發現:大多數優秀的孩子的背后都會有一個為孩子教育問題全力配合的父母親。所以,好的孩子其實都是家長自己教出來的。我們發現孩子做題的錯誤,你是一味的責怪和威脅呢?還是會和孩子一起去尋找本質原因:最終是因為審題能力的薄弱才導致錯誤的呢?“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審題習慣,最后還是要我們家長和學校一起努力配合。
三、提高學生自主審題能力的策略
1.閱讀習慣的培養——審題的前提。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應用題時就會經常出現理解題意偏差。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閱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審題的前提。
2.掌握正確審題方法,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過程中要求學生做標記。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幫助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植樹問題里的“兩旁”“一端”,面積周長問題里的“一面靠墻”等這些容易忽略的而又是重要的信息。但是做了標記,加了著重號后,就是提醒孩子們要注意關鍵字的提煉,來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3.學會畫圖來幫助理解題意。解決問題中的數學語言,像行程問題、雞兔同龍問題等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依托,對理解題意就比較困難。這時候就要畫圖,將題目的意思用直觀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如線段圖、表格等),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對直觀圖的感知,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數學來源于生活,多讓孩子去接觸一些與數學有關的生活常識。大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經說過:“自然界的偉大的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我們生活在受精確的數字定律制約的宇宙中”。生活與其中的我們,時時處處都在感受著數學的存在。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審題能力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抓好審題這一環節,學生的思維,推理,計算能力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也會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胡愛玲《小學數學審題差異分析》[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266fd6b7c1cfad6185fa7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