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云



摘 要:作為教師,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時,一聽就懂,過時就忘。此現象尤其是中等生和潛力學生表現最為突出。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學生問題?還是教師問題?殊不知這與教師對知識的梳理不夠,講解的方法不當,前后聯系不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沒把一個個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進行有序化處理,而只是把零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便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如此教學,學生學習非常吃力,知識掌握非常困難。那么如何讓學生牢固存儲基礎知識就成了我們教師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知識存儲;有序化;處理方法
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然而作為教師,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時,一聽就懂,過時就忘。此現象尤其是中等生和潛力學生表現最為突出。每當這個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抱怨學生能力不夠,記憶力不好等,把責任歸咎在學生身上。殊不知這與教師對知識的梳理不夠,講解的方法不當,前后聯系的不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歸根結底關鍵問題仍然在教師。俗話說,把優生教好不算好,能把中差生教好才算好。于是如何讓學生牢固存儲基礎知識就成了我們教師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他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以下兩張記憶曲線圖分別對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規律作出了充分的表示:
艾賓浩斯還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愣是死記硬背,那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后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松。因此,艾賓浩斯的實驗向我們充分證實了一個道理,學習要勤于復習,而且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也越慢;記憶的內容系統性越好,越容易記憶,也越不容易忘記。
學生掌握不了基礎知識,記了又忘,忘了又記,如此重復,花時費力,效率極低。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沒把一個個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進行有序化處理,而只是把零散的知識進行死記硬背。
那么如何對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有序化處理是教師上課時必須傳授給學生的一種分析方法,記憶方法,并能在長時間的影響下,潛移默化學生,使學生最終能把知識進行有序化處理存儲,靈活化運用。
下面舉兩個典型案例,以達拋磚引玉的目的。
案例一:洋流的分布規律的學習
一般教師講解洋流的分布規律都先講洋流的類型及成因,再講洋流的模式圖,最后講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這種講解方法,看似有板有眼,講解清楚,但實際是知識的碎片化講解,缺知識的前后聯系,缺知識的系統化處理,學生聽得懂但很難掌握,說得難聽些就是照本宣科似的講解,就是知識的堆砌而已。
經過多年來的實踐教學反思,發現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如下:
1.教師在黑板右側畫出世界海陸輪廓簡圖,簡圖中要畫出赤道,30°緯線,60°緯線。要求學生在草稿紙或筆記本同樣畫出世界海陸輪廓簡圖。
2.引導學生標出四大洋。(明確洋流的“洋”字含義)
3.理解洋流的概念,更要弄明影響洋流的主要動力——盛行風,影響洋流方向的還有海陸輪廓和地轉偏向力。
4.引導學生畫出三圈環流圖,明確六個風帶的緯度位置,風向。提出疑問:在世界上的什么地區遵循三圈環流中的盛行風規律。(大洋上)
5.引導學生在低緯度信風帶上畫出風向,畫出洋流流向,從而在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低緯度海區畫出所有的赤道暖流。如圖4:
6.引導學生在中緯度西風帶上畫出風向,畫出洋流流向,從而在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中緯度海區畫出所有的西風漂流。如圖5:
7.引導學生分析受海陸輪廓和水的連續性影響形成的補償流的概念并在中低緯的交界地帶的海洋東西兩岸附近畫出補償流。如圖6:
8.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在北半球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順時針大洋環流,在南半球中低緯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
9.同樣方法可引導學生畫出在北半球中高緯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逆時針大洋環流,在北印度洋形成冬季逆時針季風環流和夏季順時針季風環流。
如此給學生一起畫出洋流的分布規律圖,學生不但深刻理解了洋流的形成原因,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更是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洋流的分布規律。這既體現了用既有知識來分析掌握新的知識,更是體現了知識的有序化、系統化處理和存儲。使學生學習的洋流知識不在孤立、碎片,而是和大氣環流知識融入在一起,從而形成知識樹,牢固掌握地理知識。
案例二:三角坐標的讀數
三角坐標讀數方法也是中差生頭疼的事。采用如下方法可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
在橫坐標讀數時,方法是過A←點做平行于縱坐標的線與橫坐標的交點讀數,同理在縱坐標讀數時,方法是過A點做平行于橫坐標的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讀數即可。同理可推,三角坐標的讀數方法與之相同。
讀B點在底邊的值,原點在左側,左側邊即視為其縱坐標,于是讀出過B點做平行于左側邊的線與底邊的交點的值即為在底邊的讀數,以此類推讀出右側邊和左側邊的讀數。
二維坐標人人會讀,三角坐標卻容易讀數誤讀,但用此方法,把三角坐標的知識與原有的二維坐標知識整合在一起,使知識前后聯系、深入淺出的理解,新知識也就是在原有知識上前進了一點點,讓新知識不陌生,從而讓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知識。這樣傳授知識,教給學生的是方法、是思路、是過程,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培養真正有知識、有能力的人。這才是有上乘功夫的好教師。
總之,教師傳授知識要能新舊知識整合,使知識不在孤單、不在碎片,而是讓所有的學科知識形成系統、形成網絡、形成知識樹。學生掌握知識,存儲知識和運用知識就更能得心應手了。
參考文獻:
[1]艾賓浩斯.三大定律及相關知識.
課題項目:重慶市普通高中教學改革研究一般課題資助,課題批準號:2015cqjwgz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