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笑玲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新的美術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但我們始終追求的還是它的核心價值——創造。可以說,每個老師都在極力地為幼兒能“創造”創設機會,讓原本呈現給人們一種像小老頭、小大人的繪畫立刻成了能夠表露出幼兒內心世界的真實作品,幼兒帶著這種狀態體驗著把最想畫的東西畫出來的愉悅,體驗因表達美而得到的自信,體驗創造的快樂與幸福。但通過觀摩有些美術活動,我也發現了部分教師在一味地追求創造性繪畫的過程中忽視了科學因素,也就是在引導幼兒進行每一次創造性活動時沒有考慮到要建立在對世界認識的基礎之上。
案例一:小班幼兒正準備給大大的太陽涂色,某教師開始了巡回指導,正在教師認真指導幼兒怎樣涂色時,一個小男孩大聲地喊了起來:“老師,我們這一組的紅色油畫棒不夠。”“想一想!你沒有紅色油畫棒是不是可以用其他顏色代替呢?”那老師一邊繼續指導幼兒繪畫,一邊回應著剛才那小男孩遇到的小麻煩。只見那孩子隨手拿來一支藍色的油畫棒在太陽上涂上了顏色,小嘴嘟著奇怪地看著自己的畫。
案例二:中班這節美術課的要求是把白紙折成三角形,并把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粘貼成松樹的樹冠,然后加上樹干。作品展示時,有個孩子不但給松樹涂上了顏色,而且在樹干左右兩側加上了上下兩支樹枝,畫上了幾片心形的大葉子。老師于是就問:“為什么給松樹加上了葉子啊?”幼兒回答說:“因為冬天來了,樹會冷,所以給它加上了衣服。”老師隨即說:“你真棒!小朋友,我們為他鼓掌!”
綜上所例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在新《綱要》的學習實踐中感悟到要保護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也接納幼兒特有的創造性,允許他們無拘無束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但在某種程度上又看出這些教師過分強調所謂的“創造”,以至于一些常見性的、違背于自然規律的錯誤時,教師也經常性地會拿“創造”這塊金牌令箭出來堵上提出反對意見的人的嘴。
反思一:當幼兒遇到小麻煩時,教師引導幼兒用另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用其他顏色的油畫棒代替所缺,看似教師有明確的教育機智,但同時也折射出一個大問題:教師的教學完全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大大遏制了幼兒更多更大的創造性的發揮。
反思二:教師在活動中過于關注目標的達成、結果的展示,其實有些時候急匆匆地收場只會讓幼兒子對內容產生片面的認識。要保證課程的正確性和開放性,就應當在肯定幼兒的小創造時,再創造時間、空間、材料等條件讓幼兒與松樹來次親密接觸,了解松樹的葉子、習性等特性,使幼兒在藝術中感悟科學,在科學中審美藝術。
在反思中我們尋找著美術與科學的自然切合點,思索著如何實現二者的有效整合,使美術創造活動在體現創造的同時也能夠堅持事實和真理,成為非常有意義的創造活動。我們的策略是:
策略一:重視一個“導”字,引導和指導相結合。
一直以來,美術活動都是用藝術的眼光觀察世界,用藝術的畫筆描繪世界,用藝術的思維表現世界。但在面對有科學成分的美術創造中,藝術表達應當肯定,科學細節亦不容忽略。本著這樣一個原則,我覺得應該重視一個“導”字,可以理解為在美術活動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最突出的是——有序的觀察。如在進行繪畫《太陽》之前,可以把孩子領到戶外,觀察太陽顏色的細微變化,孩子們會驚奇地發現:太陽其實是紅、黃、橙三種顏色交雜在一起的。我想這樣的觀察才是有效的,才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獲取和記憶信息,同樣也不會出現案例一中小男孩那種奇怪的表情。
策略二:抓住一個“聽”字,一切從幼兒出發。
的確,幼兒的創造源于教師的理解和接納。以往我們看幼兒的作品完全是憑自己的主觀認識來判斷的,很少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就壓抑了幼兒的創作欲望。教師在看幼兒作品,特別是一時間難以接受的作品時,一定要傾聽幼兒的想法,承認他們的合理性,在接納的同時又應巧妙地進行經驗的梳理,使幼兒有更大的創造和更好的發展。例如在一次撕紙活動中,大部分幼兒都按要求撕出了頭、上身、下身、腳等,而有一個幼兒,只撕出一個圓圓的頭、大長方形的身子。這不但與科學領域的目標相悖,與美術領域的目標也相差甚遠。那女孩為自己的作品解釋道:這人穿著長大衣,把脖子和腿都包住了。教師又嘗試把她說的話寫在畫面上,幫助幼兒建立語言與畫面的聯系,這是一種接納和鼓勵,會使幼兒產生自信。
策略三:發揚一個“評”字,找到價值閃光點。
兒童畫可以作為一扇通向幼兒心靈的窗戶,既可以用來評定幼兒的認知發展也可以用來評價幼兒的情緒發展。在評價一個孩子的作品時,我們常常喜歡以正面、簡單的評價,如“你真棒!”“好聰明喲!”來評價幼兒,顯然這種評價是籠統的,讓孩子認為不管怎么畫怎么涂,只要給老師看了就一定會被老師夸獎為很棒。建議案例二中的教師不妨將評價語改為“你的想法真奇妙”“你真是一個有愛心的好孩子”,將評價點著重落在“因為冬天來了,樹會冷,所以給它加上衣服”這一價值閃光點上。
綜上所述,美術和科學教育并不存在矛盾,而是相融于教育中的。有了這樣正確的認識,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才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