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儀
摘 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的代表作,這篇小說雖然保留了“回鄉”小說的基本結構與情感基調,小說毫不留情的戳破了那些粉飾太平的文人對文化原鄉的精神幻想,揭露了鄉土的衰敗,切實反映了的全球化下的文化焦慮,利用白狗和秋千架兩個意象,表達了對農村的命運的擔憂和對農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刻畫了“回不去的故鄉”,表達了“別樣的鄉愁”。
關鍵詞:詩意原鄉;意象;鄉愁;農民命運
莫言于1984年冬創作了《白狗秋千架》,小說采用了與魯迅的《故鄉》一樣的傳統的“返鄉”敘事模式,包含著“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三個階段。作者以這三個階段為時間線索,從當下為時間起點開始敘述,通過知識分子還鄉、重新發現故鄉、重建原鄉,逐步完成了對原鄉完美化想象的消解,體現出了回不去的“故鄉”的主題,反映出了作者別樣的“鄉愁”。
一、回不去的故鄉
小說開篇,“我”回到闊別10年的故鄉,第一面就遇見了白狗,并由白狗牽引遇到了初戀“暖”:“將一綹干枯的頭發粘到腮邊。黝黑的臉上透出灰白來……右邊沒有眼,沒有淚,深深凹進去的眼眶里,栽著一排亂紛紛的黑睫毛”,以及她旁若無人地把汗衫下擺從褲腰里拽出來,撩起來,掬水洗胸膛。汗衫很快就濕了,緊貼在肥大下垂的乳房”,不僅顛覆了對初戀美好的印象,更是將赤裸裸的肉欲體現在鄉村女性的形象中?!拔摇睂χ惆l自己對于記憶中故鄉的懷念“我很想家,不但想家鄉的人,還想家鄉的小河、石橋、田野、田野里的紅高粱、清閑的空氣、婉轉的鳥啼……”,想喚起一些美好的回憶,卻遭到了暖無情的反駁“有什么好想的,這破地方。想這破橋?高粱地里像他媽×的蒸籠一樣,快把人蒸熟了”,可見暖對故鄉的回憶與印象與“我”完全不同。在故鄉的所有人事中,暖是我心中對故鄉最美好的回憶,而對曾經心動的暖的如今丑陋粗俗,刻薄潑辣的形象的失望,也預示著詩意原鄉的初步消解。
之后由于暖的邀請與心中的負疚感,“我”決定去看看暖,通過八叔的反對與輕視,加重了暖的悲劇色彩。而當我看到了暖嫁的人——啞巴之后,通過對啞巴丑陋可怕的外貌和丑惡低俗行為的親眼所見,通過心里描寫,體現了作者的絕望與焦慮,作者在暖出事之后,十年未曾回到故鄉,有意識的選擇了逃避,這次歸來親眼見到暖這般情景,再也瞞騙不了自己,心里充滿了負疚與懺悔,卻無力改變現狀,面對原鄉詩意化的想象完全消解,感到煩躁不安。
我從暖的家里逃離出來,由于無力改變現狀,我再一次選擇了逃避,“暖姑嫁給他,想必也不會有太多的苦吃,不能說話,日久天長習慣之后,憑借手勢和眼神,也可以拆除生理缺陷造成的交流障礙……也許是犯著杞人憂天的毛病了……已不去想她那兒的事,只想跳進河里洗個澡”。最后,暖提出的“不能拒絕”的請求,是對原鄉文化倫理道德的打破,完成了心中“原鄉”的重建,沒有了記憶中的道德與審美,只有丑陋與殘酷并存的“真實的原鄉”,卻早已是我“回不去的故鄉”。
二、別樣的鄉愁
莫言的這篇小說,在詩意原鄉想象的消解的表象下,蘊含著作者深層的“鄉愁”。文中的“秋千架”,不僅是造成暖瞎了一只眼,導致了暖與我的悲慘愛情的罪魁禍首,更隱喻了時代的悲劇,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不合理,莫言用秋千架來隱喻當時的農村運動、農業政策,最終“繩子斷了”暗示當時農業政策的失敗,這里的暖正是中國億萬農民的縮影,暖的悲劇也是當時中國億萬農民的悲劇,作者隱晦地批判了當時造成農民悲慘命運的農村運動,體現了自己的“愁”。
小說標題中的另一個意象“白狗”,作者借白狗抒發了自己的“愁”。第一層將白狗與蔡隊長進行對比,蔡隊長臨走時親了暖的頭,許諾明年招兵時將我和暖招走,卻一去不返。第二層將白狗與“我”進行對比,“我”在事故后進城考大學,即便給暖寫過信,面對毫無音信的暖,也從沒回過故鄉。而在“我”回鄉之后,即使親眼見到了暖的情況,但由于無力改變,便自我安慰,故意遺忘,兩次選擇了逃避。而白狗卻不同,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從小便陪著我和暖,也親身參與了蕩秋千事件,目睹了我的懦弱的逃避和之后暖默默的獨自承擔生活的不幸。它一直不離不棄陪在暖的身邊,暖出現在哪里,白狗就出現在哪里,暖將無處訴說心事都說給白狗聽,白狗也懂得她的心意。因此在我回來后,一次又一次將我引向暖,勾起我的回憶,引出我的懺悔心,以身作則的提醒著“我”,不該輕易的忘卻與逃避。
暖的悲劇是“我”和蔡隊長造成的,可是兩個當事人都去了城里,選擇了逃避,只有白狗一直陪在鄉下的暖身邊。作者用對比寫法,對城鄉問題進行深刻思考。城鄉的巨大差異及城市對鄉村的忽視和遺忘是導致農民悲劇的又一原因。“我”回故鄉時穿著城里已很普遍的牛仔褲,卻未曾料到家鄉還如此保守落后,遭到村里人鄙視的目光,被啞巴攔在門口不讓進。莫言有意交代了對牛仔褲一事的描寫,表面是對鄉村落后守舊思想的諷刺,實則以細節體現出城鄉差距之大,表達了對農村和農民命運的同情與擔憂。小說以“我”來隱喻廣大從農村走出的知識分子們,提醒他們不要不切實際執著于詩意原鄉的美好想象,要真正回家鄉看看,才會了解家鄉百姓的的生活遠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同時也以“蔡隊長”隱喻了城市的當權者,警示他們要關懷鄉村,積極兌現對農民的承諾。應以“白狗”為標桿,不離不棄,真正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逃避、拋棄和遺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暖”的悲劇再次發生,表達了對農民和農村命運的擔憂。
莫言作為鄉土作家的代表,這篇小說雖然保留了“回鄉”小說的基本結構與情感基調,但在此基礎上卻與同期作品有很大差異,小說毫不留情的戳破了那些粉飾太平的文人對文化原鄉的精神幻想,揭露了鄉土的衰敗,切實反映了的全球化下的文化焦慮,利用白狗和秋千架兩個意象,表達了對農村的命運的擔憂和對農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刻畫了“回不去的故鄉”,表達了“別樣的鄉愁”。
參考文獻:
[1]王佳琦著.《白狗秋千架》主題意識與意象淺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09):29.
[2]張華著.在命運泥沼中掙扎的女性與鄉村——莫言《白狗秋千架》解讀[J].文本解析,2015(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