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接骨師之女》漢譯本的“無根回譯”現象

2017-05-07 19:07:03黃越
華文文學 2017年2期

黃越

摘要:這篇論文旨在分析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小說《接骨師之女》漢譯本的翻譯策略。“無根回譯”是新興的翻譯理念,最初指將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者用異語創作的文本譯回成漢語的過程,隨后這一理念也逐漸被運用到華裔英語文學譯介研究中。這篇論文主要從語言風格、情節敘事、文化解讀三個角度探討《接骨師之女》漢譯本中的“無根回譯”翻譯特色。然而,在運用“無根回譯”來分析華文文學譯本時需要注意,華裔作家又不完全等同于操用異語寫作的中國學者。雖然華裔作家有著回溯文化之根的訴求,但他們的行文構思、文化體驗、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著不同于中國本土作家的地方,仔細辨明這些差別,能讓我們更加客觀地分析漢譯本中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翻譯研究;無根回譯;譚恩美;《接骨師之女》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7)2-0058-06

一、引言

《接骨師之女》是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一部作品。在這部小說中,譚恩美探討了民國時期中國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華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認同障礙的問題。譚恩美通過描寫三代女性各自不同的生存境遇,剖析了女性處于男權社會壓制與主流文化歧視這兩種困境里的失語現象。《接骨師之女》原作雖是用英文書寫而成,但是,從作者身份來看,譚恩美是生長于中國移民家庭的華裔女作家;從內容上來看,這部小說包含著大量中國文學、文化的印跡。因此,這部小說漢譯本中存在的大量歸化現象,不僅是在譯介過程中簡單地由源語國家向譯入語國家文化的靠攏,其實更像是一種文化上的回歸,屬于“無根回譯”的范疇(后文將對這一概念進行梳理)。這種“無根回譯”的背后,透出的不僅是對漢語世界讀者的關照,更是華裔英語文學在譯介上的一種文化回歸。本文旨在結合讀者接受理論,分析《接骨師之女》的漢譯本里的無根回譯現象。

回譯(back translation)是一種特殊的翻譯手法,它是以譯文為原文的翻譯,也就是將已經從甲語言譯成乙語言的篇章文字再翻譯成甲語言。①回譯在翻譯要素上就顯得與眾不同,翻譯的對象是譯文,翻譯的過程不是從源文本到譯本的單向過程,而是從譯文再回到源文本的回歸過程。②概括來說,回譯的過程是將原文本A以異語譯介到翻譯文本A,再把翻譯文本A以源語譯介到回譯文本A”。在翻譯實踐中,回譯多被用來進行文本間的分析對比研究,從而檢測譯文的準確度。然而,單向的翻譯活動也可能構成一種隱含式的回譯,回譯的過程并非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式的封閉鏈。在這里,“回譯”就不再是指語言關系上的返回,而是原作與譯入語國家的親緣性文化關系。③“無根回譯”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宏印及其學生江慧敏在林語堂《京華煙云》的漢譯本研究中提出: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者運用外文進行中國文化題材的文學創作,隨后又將該文本進行漢語回譯,返銷給中國讀者或漢語讀者,其翻譯效果以中國現代讀者為接受的心理基礎。④

從前述可知,“無根回譯”最早是被用來探討《京華煙云》的漢譯本。這是一部用異語(英語)書寫中國故事的“文化小說”,而創作者林語堂屬于“僑民作家”一類,他的母語是漢語,因而創作Moment in Peking,對其來說是真正的異語寫作。而在華裔英語文學的創作中,移民作家的身份有其復雜之處:一方面這一群體有著追溯中華文化根基的訴求,作品中的中華文化要素隨處可見;另一方面,英語對他們來說并不一定是“異語”,而很有可能是從小掌握的母語,他們的寫作視角、立場也可能混雜著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所以我們對華裔英語文學進行漢譯研究,不能完全套用“無根回譯”,將漢譯本看成是文化上的完全返回,而要辨明原文中哪些是需要回溯的中國本土文化要素,哪些是英語國家的異質文化要素,由此可以更加客觀地分析譯者在關照中國讀者接受心理時做出的一系列翻譯策略。在華裔英語文學漢譯研究中,學界從回譯的角度進行譯本分析是一個新興的研究視角。近年來主要的個案研究譯本是《喜福會》,比如劉芳對《喜福會》中的中國文化專有項回譯還原的個案研究,王晨爽對兩個《喜福會》漢譯本的“無根回譯”策略進行的對比研究,而譚恩美的其他作品并未在這一領域得到更多挖掘。《接骨師之女》是譚恩美的另一部躍居暢銷書排行榜高位的作品,也是她自傳性最強、刻畫華裔移民母女關系最為深入的一部作品。筆者在本文中將以“無根回譯”為切入點,分析該漢譯本的翻譯特色。

二、《接骨師之女》漢譯本的

“無根回譯”翻譯特色

《接骨師之女》是譚恩美一部探索華裔移民母女關系的小說,于2001年在美國出版。大陸現有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中文譯本,譯者為張坤,本文以該版本作為研究對象。

1. 中式英語——“他者”身份在漢譯中的解構

張坤在譯后記中寫道:“《接骨師之女》的主題仍然跟譚恩美前三部長篇一樣,圍繞著華裔移民母女兩代人的矛盾與和解展開。研究者可能會對她筆下的華裔移民在美國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更感興趣,但當代都市讀者,不論身處何地,任何種族,一定會覺得她對于母女關系的描寫絲絲入扣,真切動人,為人兒女,為人父母,都能對她的角色有深深的認同感。”⑤譚恩美擅長寫面向普通都市讀者的暢銷書,張坤的譯后記則體現出譯者的翻譯策略、翻譯目的也是定位于通俗暢銷書,以譯入語國家的普通讀者為導向。譯者關注的是對原文文本中超越種族的母女關系的呈現,從而可以貼近中國“普通都市讀者”的期待視野。而研究者所關注的華裔移民的生存狀態、心路歷程,很多時候則并未在譯本中直接呈現,這也是該譯本還有待完善的地方。

劉茹靈是《接骨師之女》祖孫三代中的第二代,她早年在中國經歷了家族排擠下的喪母之痛、日軍侵華戰爭中的喪夫之痛,幾經周折,輾轉香港當女傭,最后逃難奔赴美國。她并未習得地道的英語,使用英語的一言一行中總是透露出濃厚的中國腔。在《接骨師之女》英文原著中,劉茹靈使用英文與人交談有著初代移民語言生硬、語法混亂的特點,而這個特點在譯文中卻被忽略了。在小說的開頭,譯者就在劉茹靈所說的英文后邊加了注釋:“茹靈講的英語自始至終都語法混亂,錯誤層出,既不分時態,也不分人稱和數。這些在翻譯中很難展現出來,因此提請讀者知道。”⑥在漢譯本中,劉茹靈蹩腳而生硬的英文表達都被隱藏了起來,轉換成了地道的中式表達。比如,茹靈被女兒露絲帶去醫院做身體檢查,面對醫生的詢問,她堅稱自己親眼看見了辛普森謀殺案的過程。這段英語表達在語言上混亂無邏輯的情形,在漢譯本中就無從體現了。

原文:“How I go, dont know.But I there.This true! I follow that man, oh he sneaky.O.J.hide in the bush.Later, I go his house too.Watch him take glove, stick in garden, go back inside change clothes—”Luling caught herself, embarrassed.“Well,he change clothes, course I dont look, turn my eyes.Later he run to airport, almost late, jump on plane.I see whole thing.”⑦

譯本:“我怎么去的,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在現場。是真的!我跟蹤他,哎呀,他真是狡猾,那個辛普森,躲在樹叢里。后來我還去了他家。眼看著他脫下手套,藏到花園里,又回到屋子里去換衣服——”茹靈說到這里,有點不好意思。“當然他換衣服的時候我沒看,轉開了。后來他跑去飛機場,差點晚了,趕忙跳上飛機。我全都看見了。”⑧

劉茹靈在原文中的英語表達,從語言形式層面看,語法錯亂,語句支離破碎。然而,她的英文用詞淺近易懂,英語世界讀者能夠從這段話中提取出所指的關鍵信息,不會造成文本信息流失而影響閱讀。這樣蹩腳的英語表達,符合劉茹靈作為第一代移民的人物設定——劉茹靈在美國這一異語文化圈中處于被邊緣化“他者”的地位,她因語言障礙而處于“失聲”狀態,是被剝奪了話語權的少數族裔。劉茹靈蹩腳的英語表達,貼近了源語國家讀者的期待視野,符合他們對少數族裔底層移民的一般印象。而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譯本中,劉茹靈的話語卻變得語法通順,敘述流暢,是地道、通俗的中文表達,這與原文風格迥異。筆者認為,除了前述“在翻譯中很難展現出來”的異質語言存在不可譯性的因素外,譯者這樣的翻譯處理也應和了關照“中國普通讀者的閱讀心理”的翻譯理念,而這就使得原文文本在譯本中實現了一種文化回歸。譚恩美為了還原第一代移民在美國的生存狀態,忠實地呈現出了劉茹靈生硬、混亂的英文表達,從而反映出她在移民國被邊緣化的“他者”身份。而漢語中并沒有對應的話語風格,硬要依照原文進行直譯,會影響讀者閱讀的流暢性。從小說人物形象塑造來看,劉茹靈是成長于制墨世家的傳統中國女孩,擅長書法,漢語對她來說是具有親緣關系的實際母語,在漢譯本里將她蹩腳的英文話語表達回譯成流暢的漢語,反而符合人物設定的初衷。中國讀者具有同一社會環境、歷史背景下構筑出來的期待視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理解、認同一個由于解放戰爭國內戰亂而逃往英語國家的普通中國女人會遇到的重重語言障礙,也就不需要采用“異化”手法來還原英文中呈現出來的美國華裔移民語言障礙這一異質文化圈中的現象。譯者的這種創造性叛逆,契合了中國讀者的文化認同心理,也對華裔移民回溯文化根源的訴求形成了一種補償與認可。但是,譯者對原文文本中“移民”這一“他者”身份在語言上進行解構,也消解了譚恩美在原作中著力刻畫的第一代移民母親劉茹靈在異域文化圈中遭遇的語言壁壘對撞、異質文化沖擊這些華裔移民經歷的“失語”生存境遇。譯本在關照譯入語國家普通讀者心理感受、實現華裔移民文化身份向母體回歸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卻忽略了具有“移民”這一身份特質的華裔作家在原文文本書寫中的精神內蘊。因此,華裔英語文學漢譯在大量采用歸化手法、不斷向漢語世界讀者靠攏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是否流失了原文文本中潛藏的信息。

2. 中國故事——翻譯敘事中的文化回歸

《接骨師之女》講述了三代母女的故事,其中第一、二代母親的生活經歷大都集中在一個叫仙心村的中國北部山村。譚恩美作為一個美國華裔作家,她書寫中國故事的視角帶有華裔身份賦予她的雙重性——既有文化溯源上的親近,又有異質文化的干擾。她的講述并不一定完全貼合中國實際,而使用英文來進行表述,又增加了語言(能指)、文化(所指)兩者之間錯位的距離感。在譯成漢語時,這些作者設定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被譯者以歸化的手法進行處理,使得讀者會有閱讀中國本土小說的體驗,也讓原文用英文書寫的中國故事情節不再處于異語漂泊的狀態,而是回歸到了文化之根中。本文試舉三處較為典型的片段進行分析。

(1)第一代母親谷鎏信(又名寶姨、寶保姆),她是接骨大夫的女兒,一生身世悲涼凄苦,在出嫁當天,父親、丈夫同時被人謀殺而死,她郁郁終日,試圖吞炭自殺而不得,美麗的容貌被毀。隨后生下女兒,婆家卻不許母女相認,她只能以保姆的身份照料女兒。本文選取她的女兒劉茹靈回憶母親谷鎏信與生父相識相知的片段。

原文:I have never seen a picture of my real father, but Precious Auntie told me that he was very handsome and smart, yet also shy enough to make a girl feel tender. He looked like a poor scholar who could rise above his circumstances, and surely he would have qualified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f they had not been canceled several years before by the new Republic. The next morning, Baby Uncle came back with three stemfuls of lychees for Precious Auntie as a gift of appreciation...He asked if he could recite a poem he had written that morning:“You speak,”he said,“the language of shooting stars,more surprising than sunrise, more brilliant than the sun, as brief as sunset.I want to follow its trail to eternity.”⑨

譯文:我從未見過生身父親的照片,但寶姨告訴我說他相貌堂堂,而且聰穎過人,卻又非常靦腆,叫女孩子見了他不由得心生柔情。他就像個落魄書生,叫人一看就覺得他有朝一日總會飛黃騰達,要不是早幾年廢了科舉,小叔一定能中舉人。第二天一早,小叔來看寶姨,還帶了三串荔枝給寶姨賞玩……他請寶姨聽他誦讀早上剛寫的一首詩:“倏忽唇啟流星語,燦若晨曦掩日華,轉瞬日落尋不見,愿逐星跡至天涯。”⑩

在英文原文中,小叔與寶姨的交往平淡如水而流于直白,漢語世界讀者的文化認同感并不強,似是一個可以發生在任何種族群落之中、任何時空背景之下的愛情故事。如果采用異化翻譯的手法而讓譯文讀者向原文作者靠攏的話,則讀者并不能完全感受到這是一個發生在中華民國時期的本土故事。在譯文中可以看到,“落魄書生”、“飛黃騰達”、“科舉”、“舉人”、“賞玩”等詞都用了歸化翻譯的手法,本土文化在語言上的回歸一目了然。并且,原文中寶叔朗讀自己寫給寶姨的詩歌,流于直白、通俗,似是口語,而在譯文中,譯者將其處理成符合中國傳統詩歌體制的文體形式,則考慮到了中國讀者閱讀時的文化背景、審美趣味。這樣的回譯處理,讓故事的時間線、空間線都更為清晰,也讓小說人物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中的交往更合情理,滿足了中國讀者在閱讀上的期待:這是一個發生在民國初年北方農村的青年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2)第二代母親劉茹靈,她的第一任丈夫潘開京是志在保護山頂洞人文物的考古學家,而他在一次考古行動中陰差陽錯地被征入抗日的隊伍。在劉茹靈與即將被日軍逮捕的丈夫訣別之際的一段言辭中,譯者采用了意譯的手法。

原文:He kissed my eyes, one at a time.“This is beauty, and this is beauty, and you are beauty, and love is beauty and we are beauty. We are divine, unchanged by time.”He said this until I promised I believed him, until I agreed it was enough.{11}

譯文:他親吻我的眼睛,親完這邊換另一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真是美。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說啊,說啊,直到我保證說我相信他,直到我再也無力承受更多的愛撫。{12}

譯者在潘開京的話語后做注:“此處為意譯,譯文部分借自《詩經》”。{13}在這段選文的英文原文中,潘開京對愛人傾述的話語直白而深情,但是不符合中國文化中表達情感傾向含蓄內斂的傳統。譚恩美面對的主要是英語世界的讀者,而她作為第二代華裔移民,本身也深受異質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書寫過程中不自覺地代入西方外顯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樣雖然取悅了英語世界讀者的接受心理,卻造成了文化理解上的偏差。而在譯文中,如果尊重原作的語言風格采取直譯的手法,則偏離了中國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會質疑這是否是一個發生在抗日戰爭年代的中國故事,從而影響閱讀效果。譯者選擇意譯,從古老而典雅的《詩經》中摘取出較為契合當時情境的詩句,讓燕京大學畢業的考古學家潘開京說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優美含蓄的詩句,就比較符合人物身份與年代特點。譯者在譯介中的這種創造性叛逆,是對原作的一種超越與補正。這不僅體現了譯者對漢語世界讀者期待視野的關照,一定程度上也補正了原作作者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解讀,使得華裔英語文學的漢譯本回溯到了文化之根。

(3)在小說尾聲部分,身為接骨師之女的祖母的姓氏之謎終于被揭開,三代母女之間的情感糾葛、體認也逐漸走向了圓融完滿的地步。劉茹靈的女兒楊露絲是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香蕉人”,她對祖母的姓氏很感興趣。本文在此選取的是一段她與姨母高靈關于中國姓氏的討論。

原文:Ruth couldnt stand it any longer.“What was the name?”

“Gu.”

“Gu?”Ruth felt let down. It was the same mistake.“Gu is the word for‘bone,”Ruth said.“She must have thought‘bone doctormeant‘Dr. Bone.”

“No, no,”Gaoling said.“Gu as in‘gorge.Its a different gu. It sounds the same as the bone gu,but its written a different way. The third-tone gu can mean many things: ‘old,‘gorge,‘bone, also‘thigh,‘blind,‘grain,‘merchant, lots of things. And the way bone is written can also stand for‘character. Thats why we use that expression‘Its in your bones.It means,‘Thats your character.”

Ruth had once thought that Chinese was limited in its sounds and thus confusing.It seemed to her now that its multiple meanings made it very rich.The blind bone doctor from the gorge repaired the thigh of the old grain merchent.{14}

譯文:露絲再也停不下去了。“她到底姓什么?”

“姓谷。”

“谷?”露絲覺得很失望,查了半天,跟媽媽犯的錯誤一樣。她說:“Gu不就是‘骨頭的骨嗎?老太太肯定是把接骨大夫的‘骨錯當成她們家的姓了。”

“不,不,”高靈說。“這個Gu是山谷的谷,跟骨頭的骨發音一樣,但不是同一個字。第三聲的Gu有很多意思:‘古,‘谷,還有‘股,‘瞽,‘賈,好多呢。骨頭的‘骨字也可以代表‘性格,所以我們說‘你骨子里就是如何,意思就是‘你天性如何如何。”

露絲以前總覺得中文音節有限,容易產生歧義,可是現在她覺得這種同音多意使得語言非常豐富,試著把這么多同音字連起來:“山谷來的瞽骨大夫幫老谷賈接好了股骨。”{15}

不懂中文的第二代移民露絲幫助母親尋找祖母姓氏的過程,也是在追溯自己祖輩文化的根源。這一段出現了很多漢語同音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將其一一找尋并且對應起來,力求音聲相諧。比如“山谷來的瞽骨大夫幫老谷賈接好了股骨”這句譯文,在英語原文中是沒有同音詞的普通陳述句,譯成中文后,雖然表意不甚流暢,但同音字被巧妙地連綴了起來。譚恩美在原作中沒有使用英語中的同音詞來對應漢語中的同音字,故而楊露絲和姨母關于中文同音字的探討使得英語世界的讀者產生了文化上的陌生感,從而有了打破期待視野、了解異質文化的窗口。這也讓漢譯變成了一種回歸文化之根的潛勢翻譯,譯者在原文文本的召喚結構中捕捉到了漢語中“同音字”這一現象,故而在漢譯中進行了同音字的還原。這樣的翻譯處理契合了中國讀者的漢語知識背景,而讀者通過聯系前述故事,也可以看到露絲作為新生代華裔,對祖輩的文化根源產生的一種認同與回歸,這也符合讀者在提取小說敘事信息的期待心理。

3.文化誤讀——譯者對原文的補正與完善

華裔作家的身份有其復雜之處,一方面,他們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其作品中透露出對祖輩文化之根的向往,題材內容往往涉及華人文化圈;另一方面,他們長期生長于異語文化環境中,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有著一定的隔膜之處。在《接骨師之女》中,也有類似的文化誤讀現象存在。

張坤在譯后記中提及了這一點:“(小說的)第二部分變為第一人稱,由茹靈來敘述自己早年的生活……作為中國讀者,可能會挑剔作者對于中國歷史的了解不完全準確,但這一段里面展現的人物故事,仍然細膩生動,曲折豐富。”{16}雖然譚恩美在這部小說中力求展現中國移民母女的生存面貌,甚至加入了很高的自傳成分,但是她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畢竟存在隔膜,這在小說中也體現了出來。譯者在處理這類文化誤讀現象時,采取了在譯文中照原文原樣譯出,而在底下作注說明的方式。在此舉出一例。

原文:Precious Auntie was born in a bigger town down in the foothills, a place called Zhous Mouth of the Mountain, named in honor of Emperor Zhou of the Shang Dynasty, whom everyone now remembers as a tyrant.{17}

譯文:寶姨生在周圍丘陵地帶一個大一些的鎮子上,鎮子名叫周口店,名字取自商紂王,一個古代著名的暴君。(譯者注:此處顯然是作者弄錯了。商紂王的“紂”跟周口店的“周”不是同一個漢字。周口店的名字跟紂王沒有任何關系){18}

譚恩美在敘述寶姨家鄉的時候,犯了一個對中國讀者來說是常識的錯誤,即把“周”與“紂”弄混了,從而杜撰出周口店與紂王的關系。譯者在譯文中保留了這個錯誤,沒有做刪節和改動,而是在注釋中提醒讀者。這樣既避免了讀者閱讀過程中出現誤解疑惑,又尊重并還原了華裔作家在創作中國題材類作品中對于母體文化尋根溯源的歷程,從而使讀者能以更加包容、思辨的心態看待華裔作家的作品。這種文化補正,實際上起到了超越原文的效力。在譯介活動中,譯者會產生兩次接受活動:第一次接受活動中,譯者作為原文作品的讀者,與創作文本text產生交流,從而影響譯文version的生成;在第二次接受活動中,譯者作為譯介異語文學的傳播者,又必須預見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第二次接受與參與。{19}譯者作為原文文本的讀者,在與原文文本交流之時發現了這些與其期待視野出現偏差的文化誤讀,文本的意義“潛勢”被挖掘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20},從而在讀者的解讀中生成新的意義。而譯者在傳播譯介過程中,又必須考慮到譯入語國家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接受心理,這些文化誤讀被以注釋的方式向中國讀者加以展開,一方面可以讓讀者警惕原文的誤導,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讀者看到華裔作家在解讀中國文化時不同于本土國人的視角,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仍待解讀的“未定點”與想象空間。由此可見,譯文文本作為譯者接受、解讀、詮釋的產物,通過譯者的漢譯處理,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文文本在詮釋中國文化時的短處,使得文本在詮釋與解讀中獲得了更多的生命力。而讀者、譯者、作者、原文文本、譯文文本這五個要素之間,也獲得了動態交流的可能。華裔作家在用英語創作中國題材的文學作品之時,囿于其知識背景、意識形態、語言模式,或多或少會在解讀中國文化之時出現偏差乃至錯誤,譯者在將其回譯成漢語時,如果能考慮到漢語世界讀者的接受心理,在尊重、保留華裔作家寫作立場的同時,對文本進行超越性地補正與完善,一定程度上可以讓華裔英語文學文本回到它用異語書寫的漢語世界文化之根中。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接骨師之女》中譯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無根回譯研究在華裔作家作品譯介領域有一定的發展空間。華裔作家的作品選取的題材一般與中華文化相關,對其進行漢譯不同于一般外國文學的譯介。華裔作家的作品,并不是從異語、異質文化向譯入語國家的語言、文化雙重層面的轉換,因其作品內容本身就植根于中華文化之中,對它的翻譯更像是一個語言、文化還本溯原的過程。譯者采用大量歸化的翻譯手法,從而呈現出華裔作家作品因為操用異語書寫而流失或者缺損的中華文化要素。另一方面,華裔作家也不完全等同于操用異語進行寫作的中國學者,華裔作家書寫中國文化的視角容易受到異質文化的干擾,需要仔細辨明。在華裔作家作品的漢譯過程中,譯者往往需要考慮中國讀者對海外華裔作家作品的接受心理,從而采用歸化、意譯等一系列相應的翻譯策略,對原作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超越與補正,介紹華裔作家眼中的中國人情世情、民風文化。但是,譯者在對操用異語寫作的華文文學文本進行譯介的同時,也要考慮華裔作家其實處在一個多元文化碰撞的環境中,這與中國讀者的文化生存環境是不同的,其文本書寫的思想、文化支撐可能有多個源頭,移民作家在文本書寫中反映出的他們所面對的文化、語言的異位、碰撞的狀態,很可能因為譯者過度追求滿足漢語世界讀者的期待視野、采用歸化手法而受到忽視與消解,這也是我們在進行無根回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

① 馮慶華:《文體翻譯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頁。

②③ 陳志杰,潘華凌:《回譯——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匯》,《上海翻譯》2008年第3期。

④ 江慧敏,王宏印:《京華舊事,譯壇煙云——Moment in Peking的異語創作與無根回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年第2期。

⑤⑥⑧⑩{12}{13}{15}{16}{18} 譚恩美:《接骨師之女》,張坤譯,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頁;第11頁;第64頁;第162頁;第248頁;第248頁;第330頁;第336頁;第155頁。

⑦⑨{11}{17} Amy Tan.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2001.p.67; p.175; p.275; p.304; p.167.

{19} 馬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中國翻譯》2000年第2期。

{20} 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頁。

參考文獻

1. Amy Tan.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2001.

2. 馮慶華:《文體翻譯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譚恩美:《接骨師之女》,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4. 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 陳志杰,潘華凌:《回譯——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匯》,《上海翻譯》2008年第3期。

6. 江慧敏,王宏印:《京華舊事,譯壇煙云——Moment in Peking的異語創作與無根回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年第2期。

7. 劉芳:《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回譯問題——〈喜福會〉及其中譯本個案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第6期。

8. 馬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中國翻譯》2000年第2期。

9. 王晨爽:《讀者接受理論關照下的華裔美國文學翻譯——以〈喜福會〉的無根回譯為例》,《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On the‘Rootless Back-translation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Huang Yue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al strategy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by Amy Tan, a Chinese-American writer.‘Rootless back-translationis a new translational concept that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exts, written by Chinese scholar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Chinese, are back-translated into Chinese. Subsequently, this concept was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s written in English by writers of Chinese origi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al features of the‘rootless back-translation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by looking at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plot narrative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analyzing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literature written by writers of Chinese orig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rootless back-translation, it is necessary, however, to note that writers of Chinese origins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Chinese scholars who write in Chinese. Despite their appeals to a return to their cultural roots, writers of Chinese origins are different from native Chinese writers in terms of the way they write and conceive their work, of their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of their ways of expression.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m, we would be more objectively able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ir Chinese versions.

Keywords: American-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al studies, rootless back-translation,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天天色天天综合|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网| 国产白浆在线| 69av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青草热| 欧美久久网|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97综合久久| 成年人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青青操国产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jizz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色色中文字幕|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AⅤ| 美女免费黄网站|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99re视频在线|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99re|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久|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乱论视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日韩毛片基地|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91丝袜|